中秋节日将到,大家着手备办月饼之际,大概未曾意识到,这种老式点心里暗藏巨额商机。
月饼从昔日的高档商品,逐步转变为日常用品,后来又出现了利润丰厚的礼品套装,这一过程在中国市场是如何发展的?许多不同领域的公司纷纷选择进入这个行业,背后的原因是什么?
回顾到五十至六十年代,月饼还算是昂贵的食品。文献显示,在那个时期,山东中藏公司店铺里售卖的月饼标价是十元一个,而一般劳动者的月收入大约只有二十元,买一个月饼就要花掉半个月的薪水。那个时代的月饼味道和现在差异很大,其中口感过硬是最受批评的地方。
七十年代,月饼行业开始发展,不过因为物资不足,很多地方还是需要凭票才能买到。八十年代,家里自己做月饼变得很常见,用比较简单的面粉加上花生等材料,就成了很多人小时候印象里的那种五仁点心。
自改革开放以来,月饼开始进入市场流通阶段,人们能够从供应网点购得铁盒装的商品,这在当时仍算是高档消费。随着市场经济的推进,月饼的口味不断翻新,出现了水果馅、冰皮、鲜肉馅、莲蓉馅、蛋黄馅等多种类型,同时各地特色月饼也慢慢传播到全国各地。
近些年,除了广州酒家、美心、元祖这些老牌企业,星巴克、喜茶、元气森林、哈根达斯等饮品公司,百草味、三只松鼠、良品铺子等休闲食品公司,甚至网易云音乐、小米等网络公司,都开始做月饼了。这种情况让人想,这么多公司都挤到月饼行业里来,到底是为了什么?
依据2019年国内月饼行业相关数据,当年全国月饼销售总额为1967亿元,销售量高达138亿个,平均售价为每件14.25元。即便可供挑选的款式愈发丰富,市场对这类传统糕点的需求依然保持强劲势头。
元祖股份公布的财务资料表明,2019年该公司整体营收有四成是月饼礼盒带来的,这部分营收总额为8.29亿元,增长幅度将近20%,其利润率创下了65.85%的过往最佳纪录。广州酒家、美心等知名品牌的利润率同样保持在60%以上,这样的盈利程度只有白酒行业才能相比。
月饼价格昂贵有必要分析。消费者一般只在中秋时节购买月饼,销售具有明显的周期性。广州酒家、元祖等公司的财务报表表明,它们大部分的收益都产生在第三季度。这种“一年售一次”的非必需属性,让生产者得以借助传统习俗的名义抬高价格。
其次,月饼制作费用持续上升。元祖月饼的构成里,材料费用占了94%,劳动力占了4%,能源和加工开销占了2%。月饼的样式持续更新,名贵食材的采用也增加了开销。另外,月饼的包装越来越讲究,设计水平不断提高,有些企业的包装费用甚至超过了月饼的售价。
这种现象跟月饼的赠送功能联系紧密。大部分月饼不是自己吃,而是要送人的,所以包装得体非常重要。很多厂家明白这个道理,用漂亮的包装来增加产品的价值。同样价格的月饼,如果装在高级的礼盒里,价格就能翻好几番。有行业内部人士说,卖80到200块钱的月饼礼盒,里面月饼的成本才十块钱左右。
国家质检总局在2005年就设定了标准,月饼的包装费用不能超过出厂价格的四分之一,单个包装的空隙体积也不得超过整体容积的三分之一,然而部分商家依然在法规的临界点徘徊,中国人讲究体面,节日送礼又是一个必要环节,这就导致昂贵月饼礼盒非常流行,也引发了资源上的极大消耗。
为了处理这个难题,有创造力的企业设计出了月饼凭证方案,让月饼变成了“资产证券化”。具体操作步骤是:生产商以六十元成本把面额一百元的月饼凭证卖给分销商,分销商以八十元价格转卖给顾客;顾客把凭证送给别人,接受礼物的人以四十元卖给中间商,中间商再添价十元由生产商以五十元回购。
整个操作期间,制造商并未制作月饼,仅此便获利十元,并且经销商和囤积者也都能得到好处。即使有些月饼兑换券没有回来,公司也只需准备少量月饼来应对。这种做法表面上看是所有人都有利,购买者用数百元换取了价值千元的礼品卡,既显得大方又划算。
过去十年间,月饼代金券一度非常流行,不过因为一些政策的实施和网上购物的兴起,这种做法现在慢慢衰落了。对于新出现的不同领域的品牌来说,月饼市场不仅利润空间大,还是确立品牌形象、提升客户忠诚度的好办法。
这些品牌对年轻消费者的需求有更深的理解,不仅研发了多种新口味的商品,还主动与其他领域进行合作推广。比如哈根达斯和英雄联盟联手设计了特别款式的月饼,五芳斋和迪士尼共同推出了以国产动画为主题的礼盒。如果将月饼看作品牌在中秋节期间进行宣传的工具,就能明白为什么许多看似没有关联的公司都选择进入这个行业。
总体来看,年轻人日常消费中,月饼的热度不如咖啡、奶茶这类商品那么高,不过中秋节吃月饼的传统不会消失,月饼不只是食物的一种,还蕴含着丰富的文化意义。
这个领域不断演进,新面孔与跨界者不断涌现,老牌公司持续革新,整体产业版图持续扩张。
在良性竞争、彼此促进的氛围里,糕点制造业可能呈现更多创新,不过要坚守产品属性,防止炒作活动妨碍产业正常进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