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三国到近代,上海人家的家风家训增添了哪些内容

日期: 2025-10-16 05:10:12|浏览: 0|编号: 15544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灾难期间,家既是情感寄托,也是义务担当。我国历来重视“诗礼传家”,字面意思是指学术事业、品德修养在家族中的持续继承和发展。“诗礼传家久,簪缨世泽长”,这些形成了中国传统的家族规范与家风传统。

家庭传统和规矩,是所有家庭成员共同遵守的准则。周公旦的《告诫伯禽》,被视为中国家训开始的标志。家族在发展过程中不断变化,从中又派生出多种形式,包括家约、家训、家风、家规、家法、家范、家诫、家劝、族规、族谕、宗约、宗规、公约、祠约等。

三国年间,顾姓与陆姓成为上海当地两大望族,陆机、陆云更被众多人尊为上海文化始祖。上海地方现存最早的家教典籍,即为陆景所著的《劝诫满盈》。

唐代与宋代期间发生两次大规模的人口流动,伴随全国经济重心向南方转移,部分北方望族逐渐迁往上海,例如宋代重臣卫泾“他的祖辈原籍齐国,唐朝末年因避战乱而向南迁移,定居在秀州华亭一带”。从此,上海地区逐渐显现出家族兴旺、名门崛起的景象,家族的道德规范和教育理念也随之发展起来。

上海在明清期间经历了重要的经济与社会进步,同时家族制度也逐步成熟。根据《中国家谱总目》的记录,上海地区现存家谱超过四百部,涉及大约三百个家族。这些家族中,源自宋代的有五十一支,元代的有四十一支,明代的有七十三支,清代及之后迁入的则超过一百支。

陆深是明代海上文坛的杰出人物,享有先驱之美誉。他撰写的《陆深家书》现存下来,是上海最早的家训文献。此外,陆树声有《陆氏家训》传世,周思兼著有《家训》,徐三重编有《家则》,宋诩留下了《宋氏家要部》《宋氏家仪部》《宋氏家规部》三部作品,徐祯稷创作了《耻言》,唐文献著有《家训》,陈继儒则写了《安得长者言》。这里面包含了立身处世的道理,也涵盖了家庭生活的规范和人际交往的法则,关键在于提升家族成员的道德修养。

近代以来,随着城市化推进和新观念传播,重视女性地位、提倡职业均等、废止缠足陋习、倡导健康生活、摒弃落后信仰、热爱国家故乡等,逐渐成为家庭行为准则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上海成为全国范围内家风家训演变更新的先行者。

例如,南关杨家的规矩既要求族人遵循家规、听从教诲,又设有家庭议事会,注重协商。家庭成员均以会员身份参与,超过半数投票方可决定各项议题。

再比如,西黄家族在《家宪》里写道:本族所有后代,不论性别,达到上学年纪,都要去上学,如果有人到了上学年纪,爹娘哥哥不让去,族长可以强迫,族人可以催促。

譬如,南翔陈家的人表示:家族人口兴旺,从事政治农业商业手工等不同领域,不过无论从事哪一行,都必须先学习文化知识,这就是所谓的教育普及。对于后代读书的开销绝不能节省,让家中没有不识字的人,国家也就没有文盲,家庭兴盛国家就会强大。

崇德老人曾纪芬在为夫家聂氏家族拟定家规时,反复叮嘱后代:每个人都应竭尽本分,奋力拼搏,但愿能避免成为朝鲜东三省的后续者,方算幸运。

可以看出,近代上海地区的家训文化有着“承前启后、包容万象、融合内外、异质共生”的特点。尤其在财产分配、婚姻关系等方面的准则,逐渐适应了现代法律体系的规范。

(作者: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所副研究员 叶舟)

栏目主编:龚丹韵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