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庆体验游 | 两处老宅,两种风情!假期里,闹中取静游古宅

日期: 2025-10-16 06:07:53|浏览: 2|编号: 15546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祠堂通常由一栋或数栋房屋构成,是家族成员进行祭拜祖先、编修家谱、商议要事等活动的专用地点,也许在许多年轻一辈的印象中,祠堂的形象多数时候仅在电影电视里见到过,实际上,如今现实生活中祠堂的存留已经非常稀少了。

在浦东新区川沙新镇南六公路、周祝公路交汇点的东南方位,稍作步行几分钟,就能在村落中发现一座四合院建筑,穿过带有二十世纪八十年代特色的三层排楼,绕到四合院东面,便可以见到傅家祠堂的入口。

提及这个“傅家”,须得提及明朝开国将领傅友德。1394年,他的族人为了躲避灾祸迁徙至如今川沙新镇六灶一带,从此定居下来并逐渐增多。在此后的百年时光里,傅家后人为了更好地继承家族传统和规矩,归纳出十六个字的家规:忠诚孝顺、节俭有义、注重品德、讲究学问、仁爱待人、礼貌谦让、温和节俭、恭敬善良。

傅家祠堂始建于1734年,是在那个特定历史时期完成的建筑。落成后的一百多年时间里,它历经岁月磨砺和战火摧残,遭遇了三次毁坏与重建,最终将原址西北方位迁至现今所坐落的地方。

傅家祠堂原先有祠房三十多间,如今剩下祠屋二十九间,整体占地九百多平方米。这座具有江南特色院落里,生长着一株两百年树龄的罗汉松,它在老房子的环绕下,依然笔直地向上生长。祠堂西边朝东的屋子,是傅氏文化研习所六灶分部,也是傅家祠堂管理办公室所在地,屋里有傅氏供奉祖先的台子,以及傅氏家族历史、行为准则等展示,不断提醒族人要忠诚爱国,孝顺家庭,以品德塑造人格,以仁爱完善修养,以慈爱处理事务,以廉洁行事,以温和待人。

傅家祠堂原址如今已建成小楼,不过傅家的家风家训传统始终未变,这是傅氏文化研修中心秘书长傅仁章强调的内容,具体是指每年高考结束后,六灶傅氏子孙都会举行的成人仪式,包括系上仪式腰带、向先祖行礼、立下誓言、研习家族规范等环节,旨在激励他们在学习与生活中继承家族传统,努力成为国家的杰出人才。

我们打算把每年的成人仪式安排在祠堂里举行,如果条件合适的话,还要把傅氏祠堂的老房子改造成传承家庭风范和规矩的场所,以便让年轻一代有更佳的途径去领悟高尚品德,傅仁章这样表示。

相比傅氏祠堂,位于川沙新镇的蔡宅,“岁数”相对要年轻一些。

从新川路向东行进,抵达东城壕路后转向南侧,继续前行约两百步,隔着环绕的河岸可以看见一座采用红砖石门楼的三层院落式两层建筑,这就是东河浜路五号院十号的“蔡宅”。

蔡宅的位置十分理想,西边紧挨着护城河,河里的水很安静,不远处还有一座小石桥,给老房子带来不少闲适感,而蔡宅的西面就是川沙老街。

蔡宅的占地面积是436平方米,它的建筑面积为234平方米,整体构造采用穿斗式砖木结构,外墙由红砖清水墙砌成,并点缀着白色线角装饰。这座建筑融合了中西方的设计元素,屋面呈现传统中国两坡顶的样式,而窗户和栏杆等细节则体现了西洋风格。建筑布局分为左右两厢,正房拥有五个开间,进深达到6.5米,整体形态端正,外观干净利落,比例协调。

蔡森荣是蔡宅的当家人,小的时候父母不在了,家里条件很差,全靠亲戚和街坊邻居接济才活下来。他13岁起就学着做买卖,19岁成家有了孩子,刚建立小家庭没多长时间,就跟着连襟一起开了一家织布的小工场。虽然蔡森荣文化程度不高,但是为人老老实实,干活也认真,没过多久生意就渐渐好了起来。后来他的第一任妻子因病去世了,他又娶了第二任老婆周水英。周水英是川沙人氏,在族中从事相同行业的同乡扶持下,蔡森荣的商业规模持续扩展,接着,他在蔡路小营房周边以及浦西中山东路分别设立了两个纺织作坊,后来,又在川沙东市街兴建了一连串住宅,被大家称作“七间头蔡宅”。

1937年,蔡森荣购置了一片土地,在那里修建了如今可见的这栋“红洋房”;后来,他在“红洋房”中设立了工厂;到了二十世纪七十年代,这个工厂被更名为“上海第一塑料机械厂”。

令人惋惜的是,蔡路那座蔡森荣的布厂在战火中化为乌有,中山东路的布厂也因某些原因换了主人,唯有那座带有“红洋房”特色的蔡宅得以幸存至今。

百年风雨,吹散了历史的痕迹,

幸运的是,

总有一些建筑,

能在历史长河中保留下来,

用它的沧桑向后人述说

背后的故事。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