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聊酱油传统工艺

日期: 2025-10-16 06:08:38|浏览: 1|编号: 15547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近期查阅到薛泰丰老酱园的相关信息,了解到酿造酱油存在两种不同的制作方法,分别是低盐固态发酵以及高盐稀发酵,然而该企业自身的主打产品采用何种工艺并未说明。为何会这样?由于无人知晓家传的制作技术在两种方法中哪一种最为适宜。怎样会变成这样呢?这就需要谈谈酱油制造的具体流程了。

传统工艺是客观存在的

那个仅存在两种酱油制造工艺的时期,正值物质条件较为匮乏的年代,当时为应对产品供应难题并确保品质,标准制定采取了临时措施,这既缓解了全国酱油来源紧张的状况,也维护了酱油的规格。然而,不得不说这种工艺划分方式忽视了传统酱油产品的历史脉络,仿佛割裂了过往。

早在民国那个年代,酱油制作流程的文字记载就出现了,陈騊声在其著作《酿造学》里提到了两种制作方式:一种是老派的酿造技术,另一种是源自日本的酿造技术。老派的酿造技术又可细分为两种,一种是流行于北京和上海的工艺,另一种则是福建地区的琯头工艺。而福建的琯头工艺,其实就是制作豆豉的方法,这属于另外一类产品,因此不在此详细说明。至于京沪工艺,那便是通常在酱园里看到的酱油制作流程。总而言之,老派的酿造技术就是传统意义上的酱油制作方法。

秦含章先生依据国内具体情况,借鉴了日本的酱油制作技术,制定了酱油的“新式”流程,由此可知存在一个“古式”流程。“新式”与“古式”流程最显著的差异在于运用了纯净的菌种,部分环节借助了机械装置,这表明是在“古式”流程的基础上改良的。“古式”就是传统工艺,它至今仍是酱油行业的核心,这一现象毋庸置疑。

传统工艺的基本模式

我国酿造酱料的历史悠久,可追溯至三千年前,关于酱汁制作的具体文献记载见于《齐民要术》。那是在南北朝时期,距今已有一千五百多年的时间,经过漫长的实践积累,应当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传统制作方法。然而这套传统工艺的详细内容究竟是什么?在明朝戴羲编纂的《养余月令》中,《卷十一 烹制 五十七则》收录了名为“南京酱油方”的篇章。

原文如下:

南京酱油方,每大黄豆一斗,需要二十斤好面,先煮豆子,加水没过豆子一掌高,煮熟后摊凉,保留豆汁,接着把豆子和面混合,用大盆搅拌均匀,用豆汁浇在上面,让豆面和汁液都吸收干净,揉成颗粒状,摊在门片上,上下都用芦席盖住,中间放上豆黄发酵,再用夹被覆盖,等它发热后去掉被子,三天后去掉豆子上的席子,第七天取出,用单布被摊开晾晒,第十四天晒干,豆渣里的灰尘不要去掉也不要清洗,制作时,每斤豆黄用一斤筛过的盐,六斤新取的冷井水,搅拌均匀,白天晒晚上晾,直到晒熟能使用为止,用竹筛过滤,取汁液沉淀澄清后使用,豆渣和浑浊的底料,照之前的方法,加一半盐一半水,再晒再取油,剩下的豆子非常咸,可以和各菜及萝卜切碎混合,晒干收藏,可以当作豆豉,但略带砂泥。”

我们整理一下这个操作过程:

每批次的制作需要150斤大粒黄豆和20斤上等面粉,先是将黄豆煮熟,泡豆水的高度要超过豆子一掌,煮熟之后需要摊开冷却,把煮豆的水分留下来,接着将煮熟的豆子加入到面粉里,放进大盆中充分混合,用煮豆的水分来调整干湿比例,确保黄豆、面粉和水分完全用尽,混合物变成颗粒状,然后铺在门板上,上下两面都用芦席覆盖,黄豆就在里面开始发酵制作。外部采用双层被罩进行隔热,倘若升温则需移除被罩,三天之后撤掉豆子上的遮盖物,满七天时取出,这个阶段称作豆黄,置于单层被上展开晾晒,七天之后晒至干燥,那些细小的颗粒粉末务必保留,不可丢弃也不得清洗。接着加入盐水进行发酵,每斤豆黄搭配一斤过筛的精盐,以及六斤刚取自清凉井泉的井水,充分混合后置入坛中,白天接受日光照射,夜晚承受雨水与露水浸润,持续晾晒直至可以食用。然后通过篾筛取出汁,沉淀清澈后即为可食用的酱油。

它的残留物和发酵的残渣,依照先前的步骤添加盐和液体,只是盐和液体的用量减为二分之一,然后继续晾晒,直到成熟后榨取油脂。

戴羲是明朝崇祯年间人士,担任中官光禄寺典簿,此职掌管后勤饮食物资。他编写的《南京酱油方》记录了明代诸多农产品及其加工技艺,后人认为该书系汇编他书而成,表明“南京酱油方”在当时已具流传。明太祖登基次年颁布诏书,正式定都南京,之后迁都北京,但该地名未变,因此“南京酱油方”所指为南京地区酿造酱油的秘方,这种说法不会引起争议。此外,这也表明这种酱油制作技术曾在全国范围内传播。

按现在习惯写成工艺流程即是:

黄豆先进行清洗,然后进行浸泡,浸泡后进行沥干,沥干之后再进行蒸煮,蒸煮完成之后进行冷却,冷却后加入面粉进行搅拌,接着进行采黄子制作曲块,制作曲块后加入盐水进行混合,混合完成后放入瓮中进行发酵,发酵结束后取出油脂,最后进行过滤。

这项制作技术业内广为人知,它坚持使用世代相传的原料组合,维持着天然形成的微生物环境,遵循着春天制作曲料,夏天晾晒酱料,秋天提取油酯的时序流程,这些做法构成了如今依然沿用的酱油传统生产方式。

自明朝起,历经清朝,直至民国,酱油制造的方法始终如一,各处酿造作坊主要在原料挑选和制作环节精益求精,因而形成了众多不同牌号,并传播到海内外。

五十年代,物资短缺,供应需求却要满足,传统工艺的原料供应不上,黄豆、小麦就用豆饼、麸皮来充当替代品;为了加快进度,工艺步骤也做了简化,因此原来的传统工艺就完全消失了。

最近,酱油制造业实现显著进步,促使部分有远见的人开始考虑回归传统制作方法,一些传统酱园纷纷出现,并且出现了许多优质商品。更值得高兴的是,这些酱园不再像以往的小型工坊,而是变成了符合卫生标准的“园地”。

传统工艺不会丢失

那是酱油制造老办法的通常做法,各个酱园里会有各自的变化,比如秘方不一样、做曲和采菌种的方式不一样、榨油的技巧不一样等等……这些不同并不妨碍很多著名酱油面世,赢得巴拿马博览会荣誉,使得部分酱园能存活几十年,乃至上百年,并且在最近十多年里再次焕发生机。

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传统制造手法不仅具备独特的制作技巧,而且其制作出来的物品也拥有无法替代的优越性。

传统工艺酿造的酱油,其酱香是其他方法难以企及的,采用高盐稀发酵技术制作的酱油,虽然酯香浓郁,却并非真正的传统酱香,这种香气唯有通过传统工艺经日晒才能形成,它的密度较高,不易飘浮于表面,且沸点较高,经加热后更显突出,因此在与阳春面、红烧肉、蘸白斩鸡等菜肴搭配时,能够充分激发食材的原味,使其风味更加鲜明。

接下来,手工酿造的酱油味道鲜美甘甜,无需额外添加增味成分和甜度补充物。特别之处在于传统制作方法借助长时间的日光发酵,水分含量很低,从而有效防止了杂菌的污染。迄今为止,还没有因芽孢杆菌导致瓶子膨胀而引发的事件。众所周知,近些年无论是采用低盐固态发酵技术,还是高盐稀发酵技术,在春季和夏季都曾遭遇过瓶子鼓胀的质量问题。

如今可以知道薛泰丰的酱油制造属于典型的传统做法。这种工艺的历史悠久,能够上溯到清朝同治时期,到现在已经有一百五十余年。同治七年,也就是1869年,江南的富裕人家薛桐村正式开设了“薛泰丰官酱园”的店铺。这家老酱园位于无锡甘露镇,面对着河水的五间门面的大商号,是江南酱园的典型样式。

它的酿造方法同“南京酱油方”如出一辙,它的特色产品——冰油,是在用老办法制成酱油之后,再进行日晒,当表层结出盐花,类似冰片,因此得名“冰油”。盐花持续生成,匠人们不断将其压入罐底,直至形成大块晶体沉底,冰油制作才算结束。整个过程耗时1至3年,有的长达5年,一罐酱油最终仅剩三分之一。优质品纯度高、表面张力强,滴在玻璃上,宛若一颗墨色珍珠。人们借助宣纸来检测其纯度,即将冰油滴在宣纸上,周边不会渗出水渍。

薛泰丰生产的冰油远近闻名,还成为了清朝皇室的贡品。

但它也如所有老酱园一样,命运多舛,停摆了几十年。

当前酱油行业普遍采用工业化生产方式,消费者开始追求产品特色,受复古思潮驱动,一些老字号酱园重新启用传统制作方法,童年时怀念的那种风味再次出现在餐桌上。

薛泰丰酱园冰油的制作手法是中国古老技艺中的典型范例,它的再度兴盛,证明了中国酱油传统手艺的强大适应能力,今后在讨论酱油制作流程时,必须包含传统手艺这一概念。

这就是我撰写此文的主旨所在。至于怎样看待传统工艺?我的看法是岁月与用心。作者信息:

谢韩,职位高级工程师,先前担任南京酿造集团总工程师,现在担任中国调味品协会专家委员会委员,江苏省调味副食品协会副秘书长,同时是《江苏调味副食品》杂志的编委,并且兼任河北省调味品协会专家技术委员会委员。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