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根据界面新闻转述《华尔街日报》的消息,有内部消息人士透露,快餐品牌赛百味已经找来顾问,商议可能的转让计划。消息人士还说明,现阶段还只是初步探索,估计会接触到一些有意向的企业收购方和私募基金,对赛百味的资产评估或许会达到百亿美元以上。但最终未必会促成交易,也可能不会进行其他形式的合作。
关于流言的真假,还有关于今后打算的各种问题,时代周报记者试着用邮件的方法联系赛百味,直到文章完成,还没有收到他们的回应。
赛百味接受《华尔街日报》询问时表示,由于不是上市公司,该公司不会谈论股权安排和经营方案。接下来,赛百味会继续致力于品牌升级,同时支持加盟商实现经营目标并获得收益。
需要指出的是,在这次售卖消息公开之前,就流传着市场说法,称旗下经营汉堡王和Tim等众多著名快餐集团品牌的RBI,曾经与赛百味进行过一次非正式的接触。但那个时候,双方在交易上的分歧点主要集中在对价上。紧接着,RBI终止了与赛百味的洽谈,转而考虑了赛百味的竞争者Subs。
赛百味这个品牌诞生于一九六五年,主要售卖三十厘米和十五厘米见方的细长三明治,它的总部设在美国,是全世界规模最大的连锁餐饮企业之一,根据相关行业研究机构的资料,二零一二年该公司全球营收创下最高纪录,将近一百八十亿美元,从那以后好几年里,这个数字都在持续减少。
赛百味发展至鼎盛阶段时,全球店铺数量逾四万家,然而随着经营状况的恶化,公司开始实施门店裁撤计划。专业媒体调查发现,2016年该公司在美国境内收回了三百多家分店,2017年又削减了九百零九家,到了2018年更是关闭了一千一百家,截至当下全球门店总数已不足二万五千家。根据相关资料统计,到二零二一年末,其全球范围内尚存约三万七千家门店。
近些年,赛百味在分店扩张和营收表现等层面都显露疲态,这也是外界猜测它可能被脱手的原因之一。菁财资本掌门人葛贤通对时代周报记者谈道,从道理上分析,因为疫情冲击,现在餐饮行业普遍经营困难,赛百味若要转让其资产价值,必然会受到负面冲击,这个时间点卖出去并非理想选择。
在中国市场“摆烂”
在国际上表现平平,赛百味在中国市场也遭遇挫折。1995年,该公司就盯上了中国巨大的潜力,其进入时间仅比麦当劳晚五年,然而此刻两者的状况却判若云泥。
就店铺体量而言,依据窄门餐眼方面的统计,截至某个时间点,赛百味在中国境内运营的店铺总共达到661家,这个数字远远小于该公司原先设想在2020年于中国内地开设3000家分店的目标,而麦当劳发布的财务报告信息表明,到2022年9月30日为止,该品牌在中国区域内的店铺总数为4905家。麦当劳有意在中国增设八百个经营网点,这个规模已经明显大于赛百味全部门店的总和。
全球市场来看,早在2010年,赛百味门店多度就超过了麦当劳,成为全球规模最大的连锁快餐企业。
回顾赛百味成长历程,其起始阶段运用了独特竞争思路,针对麦当劳等老牌快餐的“高能量”特点,着力宣传“低值”与“营养”。此外,赛百味还设立了透明操作间,让顾客亲眼见到备餐过程,并自主决定用料组合,再搭配实惠价格。这些举措促使赛百味迅速在美国获得广泛认可。赛百味将连锁经营作为发展计划的一部分,决定采用特许经营的方式,通过这种途径,品牌得以传播到全球各地。
但全球最大的三明治连锁巨头,为何在中国不吃香?
赛百味对于中国市场的关注力度,远不如麦当劳和肯德基这样的快餐业巨头,它在本地化方面的措施相当不力,葛贤通这样认为。
赛百味在中国的发展受到很大限制,主要因为其创新方式未能根据当地情况调整。公司长期以来专注于快速增加分店数量,但在产品研发方面进展缓慢。直到2016年,也就是它来到中国二十多年后,才推出一款融入中国风味的特色三明治,名叫川香麻辣鸡三明治。
然而肯德基比百味晚进入中国市场,却在本土化方面表现抢眼。它不仅将小龙虾、卤味等中国特色融入产品,还针对不同地区推出炸酱面、热干面等特色食品,成功吸引了众多中国顾客。
赛百味惯常自诩的连锁经营体系,也造成了一些负面效应。葛贤通向笔者坦言,该公司并未在形象塑造方面加大资源,刚起步就大肆拓展连锁网点,致使其经营基础不够扎实。而且,连锁店数量庞大后,总部难以有效管控,部分加盟者目光短浅,例如老商品畅销就不愿推出新品,或者觉得新式产品学习起来比较费事。
餐饮领域研究专家、餐宝典发起人汪洪栋向时代周报记者额外说明,麦当劳和肯德基的初始投资常达两三百万,而赛百味的合作费用仅需八十万。不过赛百味成为参与者所需的花费虽不高,但对中国的大部分创业人士来说,这个数额依然超出了他们的经济承受能力。
我们通过调查发现,近两年多数创业者在控制开销,都期望每家店铺的资本金不超过五十万元。赛百味在国内的品牌号召力较弱,形象不够突出,对创业者的号召力也比以前降低了。
输给中国路边摊
赛百味在海外市场凭借“健康实惠”的策略取得了成功,然而进入中国后却遭遇了困境。
根据餐宝典发布的《2021年中国餐饮行业全景发展报告》分析,若从健康角度考量,在门店数量超过千家的品牌里,茶饮类企业占比达到了27.1%;紧随其后的是炸鸡汉堡,其占比为20%。这表明在快餐市场中,炸鸡和汉堡才是消费主力,而生食蔬菜以及冷制三明治则明显缺乏市场号召力。
也许是意在激发顾客的消费欲望,赛百味将汽水、饼干这类热量较高的食品添上了单子,然而这种行为,却越来越背离了品牌一直以来标榜的“健康”理念。
那个时候,赛百味在国内市场没能坚守住“价格低廉”的方针。北京的一位居民宁宁(化名)以前是赛百味的常客,她回忆说,在中学时代经常购买赛百味的餐点,她表示,“我们学校周边就有一家赛百味分店,非常近便,放学后能够吃到萨拉米风味的餐点,这对我来说是消除所有劳累的放松时刻。”工作之后,赛百味的价格不断攀升,如今一份需要三十多元钱。
时代周报记者通过大众点评、饿了么等外卖平台,以及微博、小红书等社交平台了解到,许多顾客对赛百味近期价格上调表示不满,有顾客提到“曾几何时15元就能买到特价(产品),如今随便一个6寸就要29元”,还有顾客直言“赛百味门槛太高,单点要收50元起送费,一个人吃三明治不够划算”。
“快餐行业里,‘性价比’是个特别厉害的法宝,这招不管在什么地方都管用,单靠企业名号来吸引人终究不是长久之计,必须配套相应的经营方法和市场规划。”汪洪栋对媒体表示。
如今中国快餐行业已呈现显著变化,赛百味却固守单一爆款,缺乏突破,致使其行业影响力持续下滑。智研咨询《2021年中国快餐产业经营现状及未来发展趋势分析》揭示,2021年第一季度西式快餐网点达15.2万家,占总数14%,而中式快餐网点高达95.1万家,占比达86%。
如今周边快餐的品类非常丰富,特别是冬天,吃三明治会感觉特别寒,并且单是赛百味的价格,就不如买一碗热乎乎的麻辣烫和米线划算,实惠程度也强很多。宁宁这样告诉了记者。
现在,源自街边小店的麻辣烫、米线这类中式快餐,正凭借创新形式赢得顾客青睐,不断更新市场认知,杨国福将流动摊点的麻辣烫升级为固定店铺经营,到2021年9月30日,已经拥有5783家分店,同时启动了公开募股计划,蒙自源则被誉为“米线行业领军者”,其直营店和加盟店的总数已经超过一千家。
中式快餐在产品和服务方面表现更佳。其扩张过程中,首先从产品与门店模式入手,力求更好地满足顾客需求。例如老乡鸡品牌在北京设立“农场旗舰店”,在原有店铺基础上增加了烧鸟、精酿、烧烤、奶茶等商品,同时在菜单上区分了早餐、中餐、晚餐、下午茶等不同时段和情境。乡村基在相同领域内,决定开拓名为大米先生的新项目,重点瞄准高线城市和新兴都市圈。
华莱士与德克士这些同赛百味一样属于西式快餐的品牌,也从低线城市成功突围。同时,塔斯汀、楚郑、豪客吉等新中式汉堡品牌,则借助汉堡的本土化改造来招徕顾客。塔斯汀在短短两年间开设了两千多家分店,凭借梅菜扣肉堡、北京烤鸭堡这类具有中国特色的汉堡,以及定价约二十元的“穷鬼套餐”,吸引了众多年轻顾客。
在中国市场,赛百味已非消费者首选,其未来发展可能面临更多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