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视轻食代餐产业趋势:市场超千亿,缺乏统一标准是“痛点”

日期: 2025-10-19 17:05:09|浏览: 1|编号: 157943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低卡沙拉、替代饮品、低糖主食、多种蔬果汁、加工便捷食品等,在政府推动健康生活理念、市场对健康食品偏好增强的共同影响下,国内轻食市场正在快速扩张。

欧睿国际的研究报告《“数”读轻食产业的确定性增长机会》指出,2023年中国代餐轻食市场总额突破1600亿元,预计接下来五年时间里,该市场每年将增长百分之三十。持续攀升的市场表现,促使众多品牌纷纷进入,投资和融资活动十分频繁,老牌餐饮公司开始涉足轻食领域,新兴的轻食企业也在不断改进产品,希望在这片千亿市场中获得一席之地。

当下,受追捧的简餐、替代食品缺少统一规范,产品监管难题时常出现,诸多不足之处仍需产业改进。

轻食赛道加速扩容

现在流行的轻食,已经不同于过去的代餐粉、代餐饼干、果蔬汁、沙拉等商品了,这个理念慢慢变得广泛起来。

“轻食”现已非专指某类食物,而是涵盖具备均衡营养、有益健康及制作简便等特征的各类食品和饮食习惯,其涵盖领域包含乳制品、新鲜瓜果蔬菜、各类调味品、营养补充剂、即时调制的饮品、便捷的休闲零食、餐馆内供应的餐点、预先制作的轻食成品以及外卖形式的轻食产品。

近些年,以健康理念为导向的食品越来越受欢迎,其中富含蛋白质而糖分、盐分、脂肪含量低的食品呈现稳步上升趋势。欧睿国际的研究表明,2017年至2023年期间,国内无糖和低糖食品的市场体量由5525.7亿元扩大至6796.3亿元,预测到2027年将增长到9040.4亿元;零脂和低脂食品的市场体量在同一时段内从2439.1亿元提升到2823.1亿元,预计2027年将达到3748.8亿元;高蛋白食品的市场体量则从1044.8亿元增长到1845.4亿元,预计到2027年将增至2701.1亿元。

根据未来轻食产业研究报告中心所出的《2024年度轻食产业数据报告》,2024年1月至2025年1月期间,抖音上卖得最火的一些轻食种类包括鸡胸肉和土鸡、调味酱料、速食产品、主食系列、烘焙点心、替代餐食等;该平台销售额达千万以上的轻食品牌有食者道、大希地、不集、三德子、蒲花岛、袋鼠先生、董小姐、薄荷生活等。

4月27日,北京某家商店售卖的即食健康食品。新京报记者郭铁拍摄。

政策鼓励加上顾客需要,促使轻便饮食行业迅速发展。在政策层面,《“健康中国2030”规划方案》倡导科学饮食,计划到2030年使全国人均每天用盐量减少两成,控制超重和肥胖人群增加的幅度。二零二五年三月,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任雷海潮在十四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社会民生专题记者见面时,宣布将推行“体重控制年”三年计划。先前,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公布了《成人肥胖膳食指导手册(2024版)》,详细讲解如何控制体重。

消费领域,人们越来越关注身体健康,倾向于挑选有益健康的食品饮品。根据欧睿国际的研究资料,有42%的购买者打算降低膳食中的油脂和糖分摄入,50%的购买者会为了健康考虑购买天然食品,65%的购买者会为了促进消化系统功能而选择高纤维食品,57%的购买者会为了肠胃健康挑选富含膳食纤维的食品,44%的购买者愿意选择营养且价格实惠的食品。

轻食的购买者大多为年轻人,他们学历较高,收入也较可观。在所有购买者中,80后和90后占了超过七成的比例,这些人比较在意生活的品质,希望保持健康,也喜欢追求时尚。购买轻食的女性比男性稍微多一些,大概占到了五成五。在一线和二线城市,人们对轻食的接受程度也更高一些。

投融资动作活跃

受政策导向和市场需求共同影响,轻食领域不断有新公司出现。根据企查查统计,2022年至2024年期间,每年新登记的轻食相关企业分别为3690家、4248家和4573家。与此同时,老牌食品企业也在积极运用新科技改进生产流程,并且重新设计产品成分。

行业数据持续攀升,吸引资本目光聚焦轻食领域。根据IT桔子、观研天下数据,2013年轻食概念在国内广泛传播以来,其经历了由淡转旺、再度遇冷、最终再趋热的发展历程。2023年,我国轻食行业资本市场逐步活跃,披露的3起投资事件涉及金额共计1.06亿元。

专注于全麦制作的七年五季,2019年成功吸引众海鸿嘉天使投资,随后又接连获得A轮与A+轮资金注入;致力于体重管理服务的“薄荷健康”,在2011至2021年间完成了6次融资,其D轮融资额高达20亿元;主打健康简餐的“鲨鱼菲特”,从2020到2023年收获了5轮融资,B轮融资额也达到了亿元级别。二零二零年十二月,元气森林投资了“田园主义”,该公司在二零二一年成功募集到Pre-A轮资金,到了二零二四年七月,又顺利完成了A轮融资。

先前被誉为全麦面包销售领先者的田园主义,也显露了其上市计划。依据《泰州日报》2021年9月3日的消息,一个投资总额为5亿元的田园主义面包制造基地于2021年7月中旬在泰州兴化开始运营。田园主义的联合创始人、杭州轻食主义公司董事薛磊在那时表示,兴化工厂一旦开工,田园主义全麦面包的生产能力将增加三到五倍,公司打算五年内登陆主板市场。

轻食餐饮创新突围

业内许多人士认为,中国轻食餐厅的开端是2002年成立的首家新元素餐厅。根据红餐大数据统计,知名轻食品牌沙野目前有283家分店,蔓味有335家分店,Wagas沃歌斯经营着232家分店,超级碗则有91家分店。其余轻食品牌的门店数量普遍在百家以下,部分品牌甚至只有寥寥数家门店。

那些曾经火爆的轻食品牌,例如“米有沙拉”和“好色派沙拉”,现在几乎无人问津了。2015年,那个拿着“三百半裸斯巴达肌肉男”形象在北京街头派送沙拉的“甜心摇滚沙拉”,后来因为影响公共秩序,被警方叫停了活动,到了2019年,这家公司已经停止经营了。被称为轻食行业开山鼻祖的新元素餐厅,也在2021年年底申请了破产程序。Wagas沃歌斯在2022年曝出公司控制权变更的消息,安宏资本宣布从Wagas的建立者那里购置了六成的股份,全国店铺数量曾经达到五十家以上的“米有沙拉”也因为管理问题慢慢撤离了市场,显现了第一代轻食沙拉品牌在中国市场的适应难题。

另据餐宝典信息揭示,2024年国内轻食沙拉产业规模抵达141.8亿元,较上一年提升18.7个百分点,预估到2025年产业规模将增至165.8亿元,不过轻食产品存在口感欠佳、售价偏高、再次购买意愿不强等制约因素,亟待有效应对。根据品类持续经营能力分析,轻食服务公司去年停业比例达到27.0%,超过了整个餐饮领域22.6%的平均水准,被划归为“高风险类别”。

市场角逐异常残酷,顾客品味逐步提高,促使速食餐点企业持续革新,研发出更契合本地口味的改良版速食。比如2015年开业的超级碗,其售卖的餐盒里不仅含有鸡块、三文鱼等常规速食食材,还搭配了米饭,并加入了豆豉、泡菜,这种带有中国风味的食材组合更易被顾客认可。此外,不同于轻食通常采用的新鲜冷食原料,许多轻食服务提供商将“温热”作为特色,对食材进行烹调加工,且建议顾客回家后继续加热享用

“健康中国2030”规划及“体重管理年”三年计划,让以新鲜健康为卖点的轻食产品再次获得发展良机。众多传统餐饮企业将目光投向轻食领域,肯德基、麦当劳、吉野家、袁记云饺、老乡鸡等品牌纷纷涉足“低卡”食品、组合套餐。

尚无强制性统一标准

轻食市场存在一些显著缺陷,包括味道比较单调,费用比较昂贵,以及缺乏统一规范。根据新京报记者最近的市场调查,各种轻食和代餐产品并没有统一执行的标准,各个品牌对于产品的实际作用效果各自表述,消费者缺少可靠的依据来评价产品的好坏。

针对以补充果蔬为主要卖点的“液体沙拉”产品,部分产品遵循GB/《果蔬汁类及其饮料》标准,部分产品则依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饮料》执行;对于“低碳面包”产品,其中一些产品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糕点、面包》标准生产,另一些产品遵循GB/《糕点通则》,还有一些产品依照GB/《面包质量通则》进行生产;在代餐奶昔市场,部分产品执行《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冲调谷物制品》标准,部分产品符合GB/《固体饮料》标准,另一些产品则依据《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运动营养食品通则》进行生产;此外,还有诸如燕麦蒸饺、轻食餐等速食类轻食产品,它们按照《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速冻面米与调制食品》标准进行生产……

中国烹饪协会在2022年所发的《轻食营养配餐设计指南》中,对轻食作出了清晰的说明,即要限制总能量,减少脂肪和钠的摄取,并且要确保蛋白质、碳水化合物以及微量营养素的平衡搭配,不过,这份指南在实施层面缺乏具体的操作方法,也没有建立起相应的标准体系,更没有监管机制来保障。二零二五年一月,上海市消保委发布了对六十种轻食样品的检测报告,检测报告指出,这些轻食样品的成分多元,组合方式丰富,然而,各类消费者和商家对于轻食的理解和定位,却呈现出不一致的情况。

缺少统一强制规范,众多轻食商品只突出少脂肪、少糖分、少卡路里等特点,容易让顾客对合理搭配饮食产生错误认知。比如部分“流质沙拉”产品声称能提供全天蔬菜需求,一包号称含有384克新鲜蔬果,其实仅说明富含纤维。另外像魔芋做的蛋糕、面条这类食品,虽然标榜低热量、低脂肪、低糖分,但蛋白质成分却不足。

二零二零年,由国内营养学界权威机构牵头制定,联合多家专业组织共同研制的团体标准T/-2019《代餐食品》正式施行。最新资料指出,近些年国内代餐产品领域增长迅猛,市面上多数代餐粉、代餐棒等品类均以普通食品身份进行制造,销售时普遍宣传能以替代正餐帮助人们瘦身,然而缺少科学规范的准则,已经显现出配方设计不合理、使用方法不合规、产品品质参差不齐、商家过度营销、购买者难以抉择、行业秩序混乱等现象。

工作组对市面上常见的24种代餐食品进行了调查,发现其中1种产品每餐能量为835kJ,有4种产品接近这个数值,超过八成的产品每餐能量低于千卡标准,因此推荐搭配牛奶、果蔬等食物食用。按照国际代餐食品规范,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欧盟以及澳新都针对代餐食品每餐能量摄入设定了最低标准,要求每餐摄入量不得低于某个数值。加拿大的相关规范明确,代餐产品要么可以直接吃,要么需要依据包装上的指引,搭配水、纯牛奶、低脂牛奶或者脱脂牛奶饮用,而且每一份代餐的卡路里含量必须不少于九百四十五千焦耳。

《代餐食品》团体标准提出,每份代餐食品每餐供应的热量应当超出835kJ,但不超过某个数值,其作用是作为一餐或两餐的营养替代品。“部分代餐食品”则必须与牛奶、蔬菜水果等食物组合食用,建议每份提供的热量至少是334kJ,但低于835kJ。为了防止因长期食用极低热量代餐食品或“部分代餐食品”导致每日摄入热量不足,推荐每日最低的热量摄取量应该维持在一定水平之上。

市消保委指出,轻食行业目前缺少整体性的行业规范,各个品牌都按照自身的特点对轻食的定义有不同的理解。制定一个更加细致、包含更多企业的轻食规范,对于推动行业创造活力、保持市场公正竞争条件具有重要价值。

品控问题时有发生

除缺乏统一标准外,轻食代餐产品品控问题也时有发生。

一些饮食机构的能量盒和沙拉宣传为“温食”,然而里面的食物仍然没有经过加热,与常规的饮食方式相比,更容易产生卫生隐患。上海市市场监督部门指出,未经彻底煮熟的凉菜类蔬菜水果,存在被致病微生物污染的可能,蔬菜本身也可能受到寄生虫虫卵及其他有害物质的污染。例如,常用于制作健康餐的三文鱼,因为生长环境和养殖状况的差异,部分样本被检测出含有异尖线虫等。2024年,部分媒体走访了数家网红轻食店,发现制作轻食的食材没有冷藏,存放在冷柜里的食材也没有盖子。送检结果显示,4份轻食均存在大肠菌群超标的情况。

虚假宣传营养成分的情况屡见不鲜,实际检测数据与包装上标明的数值往往不一致,这类在代餐食品中的成分夸大现象并不罕见。2020年7月,深圳市消费者委员会公布的2020年轻食代餐粉对比检测报告指出,中粮天科、碧生源等四种样品的部分营养成分实测结果和包装标注内容存在出入。

根据上海市消保委2021年8月披露的一份检测材料,一批“田园主义”原味全麦面包的部分成分标注数据与实际测量结果不一致,例如其中碳水化合物实测为45.7克每百克,较包装上说明的含量高出大约三成六,扣除膳食纤维部分后仍然超出十六个百分点;该产品能量指标实际测得数值,也比包装标明的746千焦每百克要高百分之四十。同月4日,田园主义品牌发起人朱江涛借助影像表达歉意,承认作为最高负责人存在管理上的失误。

二零二二年一月,北京消协在电商平台置办了八种固体饮料类代餐粉商品,经由第三方进行化验,发现其中四种样品的标识与标准不符。关于主要营养成分,"活力达"巧克力风味的蛋白质代餐奶昔粉体饮品,标示的钠含量为每百克300毫克,实际检测到每百克801毫克;"诺特兰德"红豆牛奶口味的强化维生素矿物质代餐奶昔粉体饮品,标示的钠含量为每百克314毫克,实际检测到每百克460毫克。就维生素成分而言,"绿瘦"红豆薏米蛋白固体饮料上标示的维生素A含量为217μgRE每50克,实际检测到的是407μgRE每50克;Keep高纤蛋白奶昔(伯爵奶茶风味)上标明的维生素B6含量为1.08mg每100克,实际检测结果是0.367mg每100克,其维生素C含量标注为121.7mg每100克,实际检测为57.0mg每100克,而烟酸的含量标注为19.28mg每100克,实际检测到的数值仅为7.084mg每100克。

某些成分的用量过度,同样会带来麻烦,以“健康无负担”为口号的即制酸奶企业就遭遇过类似状况。二零二四年三月,众多网民在网络上反映,饮用了四十五元一份的“畅”牌酸奶后,出现呕吐腹泻症状,部分人甚至因此患上肠胃炎住院,这款酸奶被讥为“新式通便饮品”。据信息显示,该酸奶每份含有五万亿个活性微生物,并掺入了至少四十克的水溶性维生素。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仁济分院临床营养部门主管徐仁应向媒体阐述,这种酸奶里含有的有益菌,几乎达到了每日建议摄入量的百倍,同时,其纤维素的含量也远远超过了每日20克到40克的标准。

根据网上商城售卖的商品资料可知,一些健康食品制造商旗下设有好几个最小库存单元,大多委托其他工厂加工制造,这对企业的运营管理水准形成了更严格的考验。该品牌的部分产品系自行制造,其余产品如鸡肉燕麦团则由山东聊城的企业负责生产;魔芋凉皮的制作分别交由江苏南通、河南洛阳及河南温县的企业承担;果蔬纤体粉的生产任务则分配给了河南商丘的企业;低脂鸡小胸则委托福建龙岩的一家公司进行加工。不仅如此,薄荷健康、七年五季、糖学友、暴肌独角兽、光合力量、低卡博士等众多品牌,各自都合作了不止一家代工厂。

新京报记者 郭铁 王萍

编辑 唐峥

校对 柳宝庆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