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早上随手抓的那袋“全麦”,可能连一粒完整麦麸都没见过。
我上周对市面上二十多种畅销面包进行了检测,其中售价三块五的“杂粮吐司”让我血糖飙升到9.3,这个效果比喝可乐还要剧烈。
别急着骂商家缺德,他们玩的套路比你想得深。
关于溴酸钾,国家已经明令禁止十九年了,但是一些小型工厂还在继续使用,原因非常明确,一克溴酸钾可以让面团膨胀,从而多卖三片面包,其成本不到一分钱。
监管抽检通常查大超市,谁去管城中村凌晨出炉的“手工吐司”?
我曾在两个作坊里工作,主事者直接往面粉袋里倾倒白色物质,若有人询问,便笑着回应:“那是助剂,不会致命的。”
全麦更离谱。
按照标准,全麦粉含量必须达到一半以上才能称为全麦产品,然而市面上绝大多数商品却将“混合小麦粉和麸皮”当作一种常规做法。
我做过盲测,让十个健身好友挑真全麦,结果全军覆没。
仔细观察就能分辨:纯麦制品横截面似粗糙磨料,孔隙明显大得可容纳指肚,折断时会掉落碎屑。
配料表第一位不是“全麦粉”直接扔回去,别被焦糖色骗了。
人造奶油换马甲的速度比网红改名还快。
限制使用氢化油,他们便标注“纯化油品”“植物脂粉”,标明反式脂肪含量低于每百克零点三克,就能标注“零反式”,但实际食用三个牛角包就会超出标准。
我考察过一家连锁中央厨房,发现24箱所谓“丹麦黄油”其实由棕榈油和香精混合制成,但出库单上却盖着“天然奶油”的印章。
要避开陷阱,只需检查成分中是否含有“稀奶油”或“黄油”,那些眼花缭乱的描述不必理会。
高糖面包最会装无辜。
奶油面包、水果面包无需多言,就连看起来简单的“日式原味吐司”也能放入22克糖每100克,其甜度之高甚至超过冰品。
去年我协助一位患妊娠期糖尿病的女士挑选面包,在超市里搜寻了许久,仅发现两种含糖量低于5克的,但价格却高得令人咋舌。
当前市面上宣传“减糖30%”的产品,多数只是营销手段,实际是用麦芽糖浆替代白砂糖,血糖反应并未得到改善。
要想减少糖分摄入,可以直接挑选成分表中完全不包含“蔗糖、果葡糖浆、蜂蜜”这些含糖成分的商品,或者干脆购买无糖的欧式面包,再自行涂抹花生酱。
行业风向说变就变。
今年三月起,上海部分顶级超市对含糖量高的面包标注了醒目的红色警告标志,导致当日销量骤降百分之四十。
品牌方连夜换包装,把糖挪到配料表后半段,字体缩到蚂蚁大。
我做了个比较,发现纯正全麦的原料价格要比掺假的贵0.7元,然而购买者乐意多花两块钱,这样商家赚的钱反而更多,因此不要觉得好东西就一定贵,你每次下单都是在支持那些用心做产品的厂家。
最后给你一张“逃生清单”,拍照存手机:
1. 配料表超过五行直接放回
2. 出现“人造奶油、精炼植物油、果葡糖浆”转身就走
3. 全麦粉不在第一位别掏钱包
4. 营养成分表糖高于8g/100g当甜点吃,别当早餐
下次抢面包前花十秒扫一眼,你能把血糖、腰围、钱包一起保住。
别学我,曾经胖十斤才学会看标签,那代价可比面包贵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