鲜肉月饼是上海老卢湾最后的骄傲

日期: 2025-10-23 05:10:55|浏览: 2|编号: 16047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中秋佳节如期而至,跟往年一样,众多知名品牌纷纷使出浑身解数,推出了各种新奇古怪的新口味,例如螺蛳粉、小龙虾、韭菜鸡蛋等等,月饼口味的创新,只要你能想到,就没有哪个品牌做不到。

这个难题在本地居民眼中则容易得多,尽管市场上各种新奇的风味层出不穷,但有一种是老居民们每年中秋都钟爱的经典选择:肉馅月饼。

秋季,是丰收的时节。田野之中,庄稼迎来了收获,江浙沪地区的众多点心铺子,也迎来了购买鲜肉月饼、队伍绵延不绝的顾客。

清晨七点整,黄浦区的张阿姨已经准备妥当,肩上挂着采购的袋子,身旁放着小凳子,径直前往淮海中路的光明邨。

不为别的,就为那一口刚出炉的鲜肉月饼。

队伍很长,张阿姨起床早,但不是最早到的,店员说,为了吃上第一锅鲜肉月饼,有顾客凌晨三四点就来了,一直等到现在。

这种情况他们也能理解,毕竟今年最长的等待时间已经到了七个钟头。即便是平常的白天,想要购得抢手的肉馅月饼,基本得花上大约四个小时去排队

有见地的老居民通常会提前数日去了解情况:清晨排队的队伍会较为拥挤,傍晚时段人流稀疏,或许一个多时辰就能购得。

有办法不用排队也能吃到鲜肉月饼。队伍里总有人闲逛,然后神秘地凑近,向你推销他们刚买的鲜肉月饼。原价五元一个的鲜肉月饼,黄牛轻易翻倍,甚至翻两倍,他们敢如此大胆加价,每个排队抢购的上海市民都心知肚明。

队伍过于冗长,期间不断有上海居民因失去耐心而指责黄牛,为了防止队伍出现混乱,上海增派了警务人员和安保力量共同维持场面。

2012年,上海市民排队购买鲜肉月饼

但是,不管是票贩子还是执法人员,见惯了各种景象的上海市民都漠不关心,任何事物都无法阻拦,他们对于新鲜肉月饼的渴求。

上海人民有多爱鲜肉月饼呢?

根据“饿了么”2019年的相关资料揭示,上海居民消费了全国百分之五十三的鲜肉月饼。

每逢中秋佳节,众多百年老店每日销售量常突破万只——并非销售能力不足,实则是生产规模有限。

每逢风雨交加,上海市民购买鲜肉月饼的热忱不减。前些日子台风“灿都”登陆,人们依然冒雨排队,裤脚被狂风掀动声声作响,却丝毫动摇不了阿姨叔伯们抢购鲜肉月饼的执着。

九月中旬,台风“灿都”登陆,但丝毫未能阻挡人们抢购鲜肉月饼的冲动,队伍依旧排成长龙

购买新鲜肉月饼并非短暂流行的网络追随现象。早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上海民众便开始为品尝这种点心而排起长队。1982年时,静安区“西区老大房”门口就形成了数十米长的队伍,每天能够售出十五千只新鲜肉月饼。根据“东方网”披露的信息,1980年的数据表明,上海餐饮行业当年共有147家机构制作月饼,其中127家专门生产新鲜肉月饼。

1963年,顾客在上海第一食品商店购买月饼(图源东方网)

据考证,作家沈嘉禄指出,上海鲜肉月饼最初出现在曹杨路和兰溪路附近的悦来芳。

悦来芳的员工回忆说,在七十年代,每逢中秋佳节,人们便提着脸盆和水桶聚集在长寿路排队,那景象十分引人注目。直到八十年代末,悦来芳察觉到鲜肉月饼的受欢迎程度已超越了季节限制,于是借助“前店后厂”的优势,率先开展全年制作鲜肉月饼的业务。他们用柏油桶改造成了煤球炉,炉上放置一个平底锅,在街边现场烤制鲜肉月饼。

也就是说,在上海排队购买鲜肉月饼已经成为一种持续了四十多年的现象,是当地居民中秋期间不可或缺的习俗。许多老字号店铺全年都有供应,然而在特定时期,顾客们依然会蜂拥而至。即便商家多次委婉劝阻,强调无需特意赶赴排队,多数人还是认为,若是没有品尝到这种月饼,中秋节便感觉缺少了重要的环节。

购买新鲜月饼是中秋节的基本礼节,毕竟每批月饼都是即时制作的,美味的新鲜月饼,才配得上上海市民这般漫长的排队等候,这与其说是跟风行为,不如说有更多人选择加入这个行列,一些老上海人可能会抱怨:谁需要你们来抢啊,月饼难道会卖不完吗。

实际情况确实是这样,知名店铺的鲜肉月饼都生产数量不多,很多店家不仅挂出限量供应的标识,甚至还会体贴地放上“仅剩一位”的牌子,劝告后面等候的顾客不要白费功夫——然而这种做法基本上没什么效果,几乎每个人站在牌子底下都不会轻易走开,继续排队碰碰运气,“万一有机会呢?”

队伍里也有不少让人费解的北方人,他们脸上露出难受的表情,同时也在表达困惑,这种情况跟争论粽子的甜咸差不多,一部分北方人觉得难以接受咸味的月饼,有些人甚至“听说月饼是咸的干脆不碰”;另一部分人尝过鲜肉月饼后,觉得这不过是包着酥皮的烤包子或煎肉包,称其为月饼确实有些勉强。大部分北方人并不会主动再次购买鲜肉月饼,他们家中通常有一位坚持南方口味的家人可以食用。

鲜肉月饼属于苏式月饼其中的一种。

上海民众钟情于鲜肉月饼,这与他们先前品尝过的鲜肉小笼、鲜肉汤圆同源。在物资匮乏的年代,刚出炉的鲜肉月饼散发出诱人香味,便牢牢吸引住人们的脚步——相较于当时的甜味月饼,鲜肉月饼不仅滋味鲜美、香气浓郁,而且售价更为亲民。因此,在声名鹊起后的数年,鲜肉月饼在上海的市场销量持续攀升,而甜味月饼的销量则大幅萎缩。

新鲜出炉的肉馅月饼味道最佳,酥脆的外皮散发着诱人香气,内里的肉汁正滋滋作响,咬一口香气四溢,为了品尝这份美味,即便排队数小时也心甘情愿。

制作出优质的鲜肉月饼,需要同时兼顾酥皮与肉馅两方面,猪肉以选用黑猪肉为佳,其部位选择尤为关键,猪后腿肉、夹心肉或是添加适量肥膘,恰当的比例是形成饱满口感的必要条件;酥皮品质更是决定月饼成败的核心要素,饼皮必须具备清晰的层次感,经过烘烤后应当呈现酥松状态,口感需兼具酥脆与松软,咀嚼时能听到细碎的酥屑纷纷落下。

啊,幸福大抵就是这般滋味。

现在的新鲜肉月饼很受上海人欢迎,不过哪家店铺制作的最地道,这个争论了多年的问题始终没有定论。要是外地朋友来上海,想尝到上海人最偏爱的鲜肉月饼,去“老卢湾”区域准没错。

最为人熟知的是淮海路上的三家著名店铺:光明邨、长春食品商店、哈尔滨食品厂,这三家店铺彼此间存有段难以说清的过往。

如今上海鲜肉月饼的领军者非光明邨莫属,先前却是长春鲜肉月饼占据这个头把交椅。据说某个年份长春进行改造,光明邨鲜肉月饼才乘势崛起,最终坐稳第一把交椅;不过谈及鲜肉月饼的历史,哈尔滨食品厂透露制作这门手艺原本是他们传授给长春的,只是后来者居上,长春的技艺反而更胜一筹。

要是普通人不在意排长队,去那些顾客盈门的店铺,口味一般都有保障。

光明邨总是排着长队,这家店原先叫淮海食堂,始建于1956年,经营半个多世纪依然稳固,可见其背后的烘焙手艺非常精湛。

光明邨的鲜肉月饼堪称顶级美味,肉馅分量足、味道恰到好处、肉汁丰盈,采用大锅烤制和铁板两面煎的工艺,特别符合老上海人的饮食习惯。光明邨的支持者一边称赞它,一边贬低其他品牌的做法:用烤箱烤出来的饼子又圆又胖,完全没灵魂呢。

这种即时制作即售的运营方式,导致光明邨的供应量难以提升。即便五台设备同时运转,每台每小时最多只能制作六十个,即便设有购买上限,刚出炉的产品也总是迅速售罄。换言之,若想品尝到这款在上海市民心中备受推崇的鲜肉月饼,至少需要提前规划四小时的等待时间。

光明邨的店员正在包装鲜肉月饼

南京路上的真老大房同样历史悠久。早在1982年真老大房的鲜肉月饼就赢得了市内月饼质量评比的第一名,新民晚报还报道过它的销量非常火爆。

真老大房运用地道的苏式月饼包裹技艺,去年的制作流程被认证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面做油酥、擀开面团、卷起面皮、分割剂子、填入馅料,去除封口后烘烤,拥有三十年技艺的师傅们手工完成,确保烤出的月饼内馅丰盈、风味醇厚。

老上海人眼中同样备受推崇的,还有泰康食品。泰康制作的月饼,其肉馅风味尤为出众。为了确保肉馅的口感,技艺精湛的师傅们特意采用半冻结的猪肉,以此来充分展现猪肉本身的天然美味。

离得不远的另一家新雅粤菜馆门口,也聚集着等待月饼的顾客队伍。这家新雅的月饼,其饼皮延续了苏式做法,层次分明且酥松,每一片都极容易融化在口中。店家还会紧随潮流,不时推出诸如黑松露与云腿搭配、鹅肝搭配鲜肉、芝士混合蔓越莓等新颖的风味月饼。

对某些人来说,位于离光明邨区区不到半公里处的金辰大酒店所售卖的鲜肉月饼更胜一筹:其表皮制作得极为精薄,馅料供应得相当丰盛,并且还添加了姜水来提升鲜味,口感相当诱人。然而该店的产品供应同样存在不足,为了有效缩短顾客的等待时长,金辰大酒店推行了预约购买的方法——直接到店排队购买并不可行。

金辰大酒店的师傅正在制作鲜肉月饼

另外诸如王家沙、西区老大房之类的老牌店家,等候的时间并不长,品尝起来同样很有风味,要是仅仅为了满足口腹之欲,这些地方也相当可以。

若你从前于中秋节前后途经上海淮海中路,定会铭记这条街面上各家食品点心铺子人头攒动的情景。即便非逢中秋佳节,上海街坊邻里前往淮海中路等候购买鲜肉月饼,也属常见光景。

对于众多远道而来在淮海中路购买鲜肉月饼的老上海居民而言,这种小小的点心所承载的,不仅仅是人们对中秋团聚的向往,更蕴含着对已不复存在的老卢湾的深深眷恋。

二零一一年六月八日,卢湾区整体并入黄浦区,“卢湾”这个称谓在行政区域划分中不再使用。十年光阴流转,卢湾体育馆、瑞金医院卢湾分院这些地点名称依然带有“卢湾”字样,而网络平台上对于卢湾区的追忆从未间断,每当出现与“卢湾”相关的话题,留言区里常常能看到“撤销合并恢复卢湾”的呼声。

卢湾区向北以延安中路、金陵西路为界,与黄浦区、静安区相邻;向东由西藏南路、肇周路、制造局路、高雄路、江边路划分,同黄浦区相连;向西沿陕西南路、瑞金南路为界,与静安区、徐汇区相接;向南以黄浦江中心线为邻,与浦东新区隔江相望,该区总面积仅8.05平方公里。

早在2011年首次公布打算将卢湾区和黄浦区进行整合之际,网络平台上就出现了一条令人感到惋惜的社交网络信息。

田子坊的韵味,新天地的风光,八号桥的创意独占鳌头。大时代的浪潮,上海滩的西化,淮海路的女士装扮时髦。路易威登的橱窗,卡地亚的展墙,爱马仕的定制需要耐心。复兴公园的绿茵招引情侣,梧桐旁的酒馆彻夜不散。味香斋的面条,红房子的汤品,光明村的熟食店人头攒动。节庆日的喧嚣,临近末期的微寒,回望卢湾令人感伤。

从这条微博里,其实能明白为何十年后,许多老上海人依然怀念卢湾区:在过去很长一段时间,卢湾这两个字所蕴含的,正是最时髦、最文雅又充满生活气息的海派文化。

上海诸多区域中,卢湾区最能体现这座城市近代史的风霜历程。著名的“江南机器制造总局”发端于卢湾,这一区域是中国最早的重工业与轻工业核心地带之一,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的鲁尔工业区”。

卢湾区集中了许多革命历史纪念地,例如一大会址、孙中山故居、《新青年》编辑部等,此外还拥有众多名人故居和历史文化遗迹,包括刘海粟故居,还有雕塑家张充仁作为罗丹高徒的作画场所,以及上海音乐专科学校(如今的音乐学院)和美术专科学校的发源地,这些地方同时也是中国现代音乐和美术的起源地。

1970年代,上海火车北站的知青专列

二十世纪初,卢湾区域深受法国艺术文化的滋养与感召; 十月革命后,众多白俄贵族自彼得堡迁至长春、哈尔滨,随后定居上海卢湾周边,为当地带来了东欧的生活气息。假如上海被誉为当时的“东方巴黎”,那么卢湾便集中了其中最为出色的风格。

再加上人民照相馆、国泰电影院、兰心大剧院、上海钟表商店等众多休闲娱乐购物场所,各个时代最为流行、前沿的印象,都能在卢湾区寻得历史遗迹。

近些年,卢湾区不断进步,建设了不少吸引年轻游客的时尚景点。

在众多社交平台尚未出现的21世纪初期,田子坊作为首批网络红地标,于老卢湾突然出现,吸引了众多小众设计师和创意店铺入驻,使田子坊成为当时年轻人喜爱的周末目的地,还促进了周边打浦桥区域的城市建设。短短十多年间,打浦桥就从过去房屋破旧、环境杂乱的棚户区,转变为如今高楼密集、声名显赫的商业中心。

田子坊

老卢湾在快速进步的时候,依然保留着它独有的生活韵味,淮海中路就是这种味道最突出的体现。

田子坊迅速走红成为网络热点,与此同时,昔日的“东方香榭丽舍”霞飞路,也就是如今的淮海中路,也在持续不断地进行自我更新。根据当年的城市规划方案,淮海路的设定目标是展现高雅气质和充满活力的氛围。为了让众多“国际知名品牌”能够顺利入驻,金龙绸布商店、新世界服装商店、沪江理发店等本地传统店铺陆续搬迁,老字号的总量急剧下降。

但是,淮海中路虽然驱逐了许多传统商铺,却并未吸引到预期的顶级品牌入驻,连续居民区的店面不符合高端品牌的选址要求,而且周边缺乏大型停车场,难以方便驾车购买奢侈品的富有人士,诸多因素阻碍了淮海中路“高端”的定位实现。

光明邨大酒家声名鹊起,彻底扭转了淮海中路的落寞形象。1992年年底,该酒家落成之际,也曾追求“高雅宏伟显品味”的风格,但那时它的光彩大多被邻近的麦当劳西餐厅所掩盖。进入21世纪初期,光明邨调整了经营方针,不再固守原先的豪华餐厅模式,而是瞄准经济实惠的方针,通过承办寿宴来招徕老年顾客群体。

这一政策甫一实施,光明邨立刻成为淮海中路最火爆的地标,同时促进了该街其他老牌商铺的振兴。2012年左右,全国土特产进行了全面翻新,每天光顾酱菜摊位的人流超过一千;哈尔滨食品厂重新采用了百分之百新西兰纯奶油,同时借助电视台和美食节目的宣传造势,多年低迷的生意再度兴盛;离开淮海路整整十二年的老大昌西点也在2012年重新开业。

虽然偏离了本世纪初设计的“高雅淮海”路线,淮海中路在上海迅猛发展时却开创了专属的路径,并且抵御了近些年网络购物兴起的挑战,淮海中路的发展像是卢湾区的一个写照:现代时尚中仍带有往昔生活气息,在持续变化的城市进程中,守护了仅属于自身的文化风貌。

许多老卢湾人并非特别怀念“卢湾区”这个名称,而是深深依恋卢湾所象征的精致海派风韵。2011年,当卢湾区决定并入黄浦区之际,《上海壹周》特此访问了众多原卢湾区的居民,希望了解他们心中对这片土地的深厚情怀。

不少受访者称,卢湾的风貌与黄浦大相径庭。一位八十年代出生的卢湾住民对两区整合表达了强烈忧虑:卢湾的闲适格调,同黄浦的喧嚣市井,是各自诠释上海的不同手法。最担心的是合并后,会造成上海历史传承的混淆。

但幸好,还有鲜肉月饼。

参考资料:

上海市民生活指南:这段淮海路是怎么变成“土味顶流”的

东方网:上海人太爱鲜肉月饼,40年前的南京路上就排长龙

上海壹周:“卢湾”映射上海滩历史变迁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