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承载着岁月印记的店铺,往往都附带着一段在民众口中代代相传的往事,以哈尔滨的那些著名老店为例:老鼎丰、老仁义、范记永、世一堂、正阳楼,你可清楚它们背后的传奇?
老鼎丰
老鼎丰
老鼎丰的所在地始终是正阳三道街,也就是如今的靖宇三道街。靖宇大街并非完全笔直,当行至三道街路口时会有一处明显的转折。有说法称,这个拐弯是因为当年商铺建设时为了争夺优势,个别商家特意调整了位置以便更加醒目。老鼎丰正好坐落于这个街口的转弯位置,成为了道外最为热闹的所在。每逢正月十五,老鼎丰店铺门口必定悬挂四盏大红宫灯,宫灯内部有精美的“才子佳人”影像缓缓旋转,这其实是商贩用来吸引客人的手段,然而在那个年代这种宫灯别处罕见,因此前来观赏的人络绎不绝,道路拥堵得几乎无法通行,堪称人潮汹涌。有些人进去后出不来,有些人挤掉鞋子,甚至有人挤丢了孩子,这类情况很多见,但最终都能寻回失物。这种景象年复一年,持续到文化大革命爆发前。文革期间,老鼎丰一度更名为大众食品店,所幸没过多久便恢复了老鼎丰的名字,既延续了传统口味,又融入了新鲜元素。1983年,老鼎丰的资深技师徐玉铎来到北京传授手艺,被尊称为“月饼大王”。1984年,老鼎丰制作的蛋糕荣获商业部授予的优质食品称号。1986年,老鼎丰研发的一口酥同样获得商业部优质食品的认可。现阶段,老鼎丰的糕点专卖店广泛分布于哈尔滨市的主要商场和超市网点,同时其它城市地区也设有分支机构。
老仁义
老仁义
1912年,河北地区的回族人士佟玉新,于哈尔滨道外的南六道街,具体是在西顺街105号,开设了一家以制作回民风味饺子为特色的餐饮店,当地人称此地为“八杂市”。
佟玉新乐于助人,常常接济同店的伙计,一辈子都没有结婚,全部心思都用在工作上。他认为:“人要想成功,就必须专注某一方面”。在他数十年的经营里,确实是这样实践的,他费尽心思钻研,最终领悟了制作牛肉蒸饺的独门手艺。老仁义馆的蒸饺食材完全由佟玉新亲自采购,从不请旁人帮忙,就连亲属也不例外。他备有一个专门盛肉的容器,另雇佣了一个专门为他采购肉品的推车人,这个推车人并非本店领取工资的员工,而是老仁义馆的常客,只要伯祖父外出购买肉类,他必定准时出现在老仁义馆门口等候,而且伯父付给他的报酬也比其他人更高。伯祖父买肉有明确规范,只挑四到六岁口的小牛肉,部位也有限定,只取肋骨靠近前胸的部位,还有后腰和靠近尾巴的部分,以及去掉靠近脑袋的一段,像哈拉巴、紫盖、牛腱子这些都不要,牛油也一样舍弃。凭借丰富经验,他掌握特殊辨别肉质的技巧,稍作观察,即可分辨出哪些是嫩牛肉,哪些是老牛肉,哪些是公牛肉,哪些是母牛肉,还能通过气味判断是草饲牛肉还是饲料牛肉,依据肉质纹理粗细,区分出肉牛和耕牛,因此他挑选的肉都符合做饺子馅的要求。他经常去屠宰场购买肉类,许多摊主都熟悉他,了解他的个性特点,因此都称呼他为老倔头。他买肉时从不尝试压价,一旦相中某家的牛肉,即使价格稍高他也会接受,并且从无异议。他买肉有个特点,每次到市场,别人跟他问好,他只是微微颔首而不回应,目光却一直落在肉上,时不时扫视这边,又看看那边,选定后便走向切肉台,用手指在他看中的那部分肉上一划,以此示意只需那块肉,倘若切得不合要求,他也不多言,转身离开。久而久之,摊主们都熟悉他的作风,只要他一划,便按划痕来切肉。他交易时很公道,只收现金,从不允许赊账。过去中国的市场买卖大多依靠记账完成,有按年结算的,有按半年结算的,还有按年底结算的,因此现金交易更受交易双方青睐。做饺子的面粉,首选双合盛的砂子面或者成泰义的特球砂子面,这两种面粉品质上乘,色泽洁白透亮,而且韧性十足。包饺子所用的蔬菜,必须选用山东本地的品种,这类蔬菜质地柔嫩且味道甘甜,因此老仁义馆一年到头采购的食材,全都来自道外太古六道街张桂林处售卖的优质山东大白菜,作为主要调味品的香油,严格规定要购买小磨香油,每日需供应十斤,次日压榨的油不可使用,必须选用当天现磨的,酱油则特别指定从同兴南酱园购买特制的品牌。
老仁义馆为保持口味正宗,坚持货真价实,每日进货数量有限制,牛肉和牛肚的总量大约在百斤上下,售罄便收摊歇业。
老仁义馆的揉面方式很特别。面团得先用沸水焯过,接着掺入干粉揉搓,务必揉至软硬均匀。取的饺子剂子分量要相等,擀的饺子皮薄厚要一致,而且动作要迅速,饺边必须封严,不能有破口漏馅。牛肉蒸饺入笼也有规矩,每次只蒸一笼,绝对不许叠放两笼,每笼要按固定间距摆放一百个饺子,多一个不行,少一个也不行。取屉时需双手握住饺边,轻柔地提起,然后逐个放入盘中,确保排列规整,趁热递给食客。出屉的技巧全在火候掌握上,老仁义馆遵循“三成手法七成火力”的原则,灶膛每三天更换一次,燃料必须选用抚顺产块煤。
这家老字号馆子凭借独特的口味吸引食客,同时以细致入微的款待方式著称。他们家的蒸饺不会提前蒸好备客,而是等客人光临时才现做,通常需要等候五到十分钟。当蒸饺准备出炉时,服务生会用洒了香水的毛巾为顾客擦脸擦手,接着送上刚出炉的牛肉蒸饺。正因如此周到的服务,即便顾客需要稍等片刻也心甘情愿,品尝过后更想再次光临,老仁义馆的回头客日益增多,经营状况也日渐兴旺。起初那家饺子铺仅悬一面蓝色招牌,上书清真字样,店家并未取定商号。后来靠着买卖公平、待人诚恳、绝不掺水、从不欺诈的经营理念,赢得了众多食客的交口称赞。某日一位长者前来探望,主动提出为店家题写店名,佟玉新喜出望外,连忙备好文房四宝恭请指教。老人铺开宣纸,笔走龙蛇,仅书两字“仁义”。自此,这家饺子馆便以“仁义馆”之名声名远扬。
1980年,这家全新开设的饭店重新延续了老仁义馆的牌匾。1985年,为了支持老字号并复原传统口味,市民族事务委员会特别拨款一万元给老仁义馆。老仁义馆因此重新振作,翻新了营业场所,让环境显得格外新颖,空间也变得开阔宜人。此外,还添置了冰柜、紫外线餐具消毒仪等现代化设施。老仁义馆不仅复原了食品的旧日特色,还推行了创新的管理模式:采用服务标识制度,明确职责分工,方便顾客监督核查。该店的风味牛肉蒸饺即便在原料持续涨价时,依然保持低利润大量销售,以此吸引更多食客光临。优雅的用餐氛围,别具一格的牛味水饺,加上周到细致的招待,让老仁义馆生意红火,每天收入约一千三百到一千四百元左右,较翻新前翻了一番多。如今老仁义馆正积极创新,打算开发多种价位的牛味水饺,研制回民特色菜肴,改变回民副食品单调的状况,同时准备尝试高端快炒,面议收费标准。改革开放的政策使老仁义馆迈出了新步伐,进入了新天地。
【新浪旅游说明】这篇文章没有获得许可,各单位和每个人都不可以转发、节录或者用其他办法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