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青岛俄罗斯侨民的吃喝 舶来的饮食落户青岛

日期: 2025-09-09 13:08:34|浏览: 6|编号: 12863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舶来的饮食落户青岛

青岛在德国殖民统治时期开始引入西式餐饮,到了二十世纪二十年代,这类餐饮已具备一定基础。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青岛转由日本管辖,短时间内日本移民大量迁入,日式餐饮场所也随之在青岛建立。因此,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初开始,青岛的餐饮行业呈现出中餐、西餐和日式料理并存的局面。这个现象产生的原因在于,尽管中国政府已经重新获得了青岛的政治控制权,但前往青岛的日本人数量持续增长;与此同时,许多西方国家的企业选择在青岛设立,导致西方国家的侨民大量涌入。早在上个世纪初期,西方的饮食文化就已经传入青岛,到了这个时期,这种文化逐渐被当地居民所接受,因此青岛出现了许多西餐厅、咖啡馆和酒吧。

十月革命之后,众多俄罗斯人迁徙至中国,他们并不认可苏联,而沙俄也早已是历史,因此,这些缺乏国籍归属的俄罗斯人在面对红色的苏联政权时,被称作“白俄”。在东北三省和上海之外,部分俄罗斯人选择在青岛定居,他们购置房产并扎根当地,随后会规划未来的生活方向,其中首要关注的是饮食安排,俗话说民以食为天,毕竟吃饱穿暖才能安居乐业。

青岛的中餐十分可口,西餐也很有特色,然而,身在异乡的侨民们依然思念祖国的食物,因此,一些俄罗斯人发现了这个机会,开设了各式各样的俄罗斯餐厅、烘焙店和酿酒厂,并且到郊外租地,种植俄罗斯人习惯吃的红甜菜、卷心菜、洋葱、旱芹菜等许多蔬菜。

各式各样的面包房

中国南方地区的人们以米饭为主食,北方地区的人们则以面食为主食,俄罗斯人同样拥有自己的传统主食,那就是黑面包。

黑面包借助荞麦粉进行发酵加工,烘烤完成之后通常呈现长方体或圆形的形状,外皮质地坚硬且颜色发黑,内部组织则较为松软且带有浅淡的灰调。刚出炉的黑面包,掰下一块,涂上黄油,尝一口,口感扎实而略带酸味,酸味唤醒了味觉,促使唾液增多,借助舌头的作用,黄油的乳香和面包的麦香在嘴里交融,令人情不自禁地继续吮吸,越嚼越有滋味,那种感受确实令人愉悦。

一般而言,青岛的欧式面包作坊既售卖当作正餐的日常面包,也供应当作茶歇的精致点心,初期的青岛居民在初次接触这类外来食品时难以区分,便将欧洲人经营的这类店铺统称为面包铺、面包作坊、西式点心店,规模较大的则称作西式点心坊、糕点作坊等。

《青岛糕点食品发展史》提及:青岛首座西点作坊由德国人富劳塞尔创设。富劳塞尔面包作坊兼营西式餐饮,备有啤酒设备,梁实秋评述其“牛肉尤为出色,搭配新酿啤酒尤为适宜”。其后第二家店铺由一位叫约娜的俄籍女性经营。约娜于二十世纪二十年代在中山路创办了面包作坊,聘请巴智斯基和达达斯担任制作师傅,雇佣了中国劳动力,店铺里的服务人员都是俄罗斯女孩,这个面包作坊采用前店后厂的模式,制作并售卖面包、点心以及西式糖果,店内还提供牛奶和咖啡,开业后客流量很大。

青岛的俄罗斯侨民和其余旅居者有个显著差异,他们很多人自觉去掌握华语,因而和本地人沟通变得容易,彼此间的情谊也变得深厚,因此生意上获得诸多便利条件。因为注意到西式点心行业前景广阔、回报丰厚,巴智斯基决定不再为他人效力,于是告别约娜,在龙口路19号创立了属于自己的巴智斯基点心铺。此处属于西方人主要居住的区域,其中俄罗斯人数量较为突出,该地作为西点制造场所,地理位置十分优越;建筑是一栋欧洲风格的低层小楼,外部结构维持原样,仅在内部安置了制作机器。

老青岛人讲述往事说,直到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那段时间,街头常能遇见体态丰腴的俄罗斯中年女性,她们身穿彩色连衣裙,头裹彩带,从巴智斯基的铺子前经过,手里捧着个敦实的深棕色圆面包,边行进边取一小块放入口中,满足地咀嚼,而后带着惬意往回返……

奶油改变了青岛人的口味

西式点心和中式点心的显著差异在于,前者多数需要添加黄油和巧克力,最初中国人并不习惯这种风味,不过随着中西文化的日益融合,黄油和巧克力等成分逐渐被中国人所接受,并且慢慢品味出其中的美味,黄油卷、黄油球(也就是当前的泡芙)深受当时年轻群体的喜爱,恋爱中的男士常以赠送这两种点心给心上人为时尚之举。奶油三层的大蛋糕,开始在中国民众中流行起来,成为庆祝生日和寿辰的常见赠礼。

上世纪三十年代末,青岛地区俄资西式点心铺已为数不少,巴智斯基点心铺邻近处,另有一家由华商开设的点心铺,不仅聘请了俄罗斯技师,其铺面招牌也颇具异国情调,称作——马尔斯点心铺,新中国成立后,该铺名称更改为生活林点心铺。

抗战开端,巴智斯基把店铺转让给另一位名叫吉玉靠特的俄国人,吉玉靠特和妻子马琳娜一起打理,另外又买了金口一路35号的房子打算拓展业务,然而战争年代许多洋人离开青岛,本地民众日子也不好过,西点铺的买卖因此受挫,没办法吉玉靠特就在金口一路的房产里隔出几间当作旅店来养家糊口。

据现有文献记载,当时俄国人于青岛设立的西式食品铺面不止鸠记一家,它们大多以制作面点、甜点及西式糖果为主要业务,并且还会售卖西式冰爽饮品。那些店铺里,一些中国师傅慢慢成熟起来,五十年代中期,俄罗斯及外国侨民离开青岛后,依靠这些中国师傅,相当长一段时间内,青岛制作的西式点心、糖果,甚至冰淇淋等西式冷食,在山东省占据绝对优势,是同期其他城市比不上的。

牛奶走入寻常百姓家

牛奶是欧洲人日常饮食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各种由牛奶制成的食品也在他们的饮食结构里占据着显著的位置。

中华民族自古以来就习惯饮用羊奶、牛奶等乳品,唐朝起,这类食物在权贵阶层中较为常见,明朝时,乳制相关商品逐渐普及到普通民众生活里。受传统农耕经济模式制约,畜牧业难以在中原地区普及,主要局限于北方及西北区域,这些地方相对更为适宜畜牧业发展,而古代先民早已洞悉乳制品的诸多益处,例如北宋时期陈直所著《养老奉亲书》中便有记载,称牛奶对老年人尤为适宜,能够调和气血,滋养心脏,促进肌肉生长,使人强健而肌肤润泽,其价值远胜于肉类。北宋时候的《证类本草》指出:牛乳和羊乳确实有滋养润泽的作用,所以北方人都比较壮实健康;明朝的《本草纲目》也强调:羊乳味道甘甜性温,没有毒性,能够滋润心肺,补充肺和肾的气力。

近代西方人士持续移居青岛后,牛奶逐渐成为日常必需品,巨大的消费需求促使牛奶生产成为当地重要经济部门,受西方文化影响,本地居民饮奶现象日益普遍,其中通过订阅获取牛奶的消费者数量可观。1940年北平《中华周报》刊载一篇《青岛晨曦》的随笔写道:清晨的霞光映照海面,送奶工骑着单车穿行于凹凸不平的街道,乳瓶相互撞击发出清脆声响,这便是青岛每日黎明时分的独特旋律。

有一段时间,牛奶都装在玻璃瓶里,由送奶工挨家挨户地配送,而大的消费群体主要是蛋糕店和西餐厅。

青岛昔日的乳品产业主要由华商掌控,吴家村区域便聚集了三十多家店铺。不过,资本雄厚且声名显赫的却是东洋客商所创办的几家企业。当地首屈一指的两家乳品制造公司,分别是俄美乳品公司和俄式乳品公司,均坐落于南海路,也就是今日汇泉广场所在的地段。那个年代,这片区域是青岛的赛马竞技场,赛场西侧设有观众席,周遭布置着环形跑道,南边辽阔的牧场由上述两家乳品公司共同使用。养殖有荷兰、俄罗斯、德国等品种的奶牛。

牛奶生产单位每日提供液态奶,同时制作黄油、干酪等乳品,销往众多都市。该乳品公司的主管是俄罗斯籍的果沙洛夫,其配偶果沙洛娃负责财务工作,他们居住在江苏路10号,资料表明他们育有一女。这栋建筑带有欧洲风格,一个乳品公司的负责人能拥有如此宏伟的住宅,反映出彼时业务范围之广,收益之高。第二次世界大战全面爆发,日本与美国断绝外交关系,由于俄美乳品公司存在美国资本,该企业遭到日本政府征用,此建筑物转而成为日华女校的校舍。

伏特加与青岛的洋酒业

说到俄罗斯人,不少人会立刻想到“伏特加”。确实,这种烈酒在俄罗斯人的日常中占据着非常重要的位置,他们嗜酒也是广为人知的。而一个热衷于饮酒的民族,通常在酿酒技术方面也不会逊色。老青岛的酿酒行业大致可以分成四个主要部分,分别是中国的白酒和黄酒产业,日本的清酒产业,以及范围更广的西洋酒产业。

1902年,山东巡抚周馥到青岛拜见德胶澳总督,根据当时的宴会菜单记载,餐点种类繁多,有清炖牛尾,烤制鲥鱼,丁湾牛肉,西式牛排,冷藏猪脚,澳洲翠鸟鸡,白浪布丁,朱古辣冰沙,咖喱蛋饭,以及香蕉。饮品涵盖:白兰地,威士忌,香槟,以及可外带的含糖饮品和含气饮料,比如汽水,还有苏打水。这表明青岛人在宴会场合已开始尝试进口酒类。恰逢此时,有位德国人着手在青岛自行生产葡萄酒,并在1912年建立酒厂。

1903年8月,德国商人跟英国商人合伙在青岛设立了日耳曼啤酒公司青岛股份公司,这家公司随即着手酿造啤酒。

俄罗斯人在青岛落脚后,率先由阿·高别次吉建立了一间以他本名命名的酒坊,地址设在湖南路21号。随后,其他俄罗斯人在正阳关路2号设立了青岛酒厂,同时在南海路2号创办了崂山酒厂。

1928年,王宣忱以白话文翻译《新约圣经》闻名,他还从事实业与音乐活动,在青岛建立了华北酒精厂,聘请了俄罗斯人柯西达担任总技师,柯西达当时是一位声名显赫的酿酒专家。之后,柯西达离开了华北酒精厂,在南海路独立设立了东亚制酒厂,专注于酿造外国酒类。他们制造的俄得克酒、樱桃酒、味美思以及葡萄酒都广受喜爱,市场销路极佳。那个时期,青岛也有华商开设的西酒制造作坊,不过由于工艺限制,难以抗衡俄商的西酒酿造企业,部分作坊很快就歇业了。俄商的西酒行业主导了青岛的西酒市场,并且将产品销往其他地区。

根据《青岛酿酒业简史》所述,法国与俄国的酿酒技艺十分精湛,在全世界都享有盛誉,其中阿·高别次吉和东亚酿酒厂便以崂山葡萄酿造的葡萄酒而闻名,不仅深受中国顾客喜爱,也吸引了众多外国消费者,产品备受欢迎。随着时间的推移,该酿酒厂的经营范围逐渐扩大,最终将其更名为美口酒厂,厂址位于湖南路(现在称为21号)。美口酒厂已经发展成为一家规模较大的洋酒生产企业,其产品种类丰富多样,包括葡萄酒、味美思、威士忌、薄荷酒以及大香槟等。薄荷酒呈青绿色泽,颇受女性青睐,樱桃酒则是在葡萄基础上掺入苦杏仁调制而成。

到三十年代中期,青岛聚集了许多西式餐饮场所、夜总会和娱乐场所,进口酒类销售非常旺盛,本地居民饮用外国酒水变得普遍起来,不再像早期那样仅限于在外国机构工作的中国雇员。青岛还发展成北方地区生产进口酒水的重要基地。如今,青岛依然留有老式酿酒厂的木制酒桶。新中国成立之后,原先的美口酒厂被更名为青岛葡萄酒厂,在1958年举办的全国第二次评酒活动上,该厂酿造的青岛牌白葡萄酒被选入“十八名酒”的行列,与“青岛啤酒”一同在全国十八名酒中占有一席之地,形成两大品牌共列的格局,如今,位于湖南路的美口酒厂旧址,已经转变为工业建筑遗产,成为历史记忆的见证。

旧时光里的青岛咖啡饭店

有了乳制品,有了烘焙食品,还有了烈性酒,当然也少不了俄国人开设的餐饮场所了。

那个时期,青岛有不少由俄罗斯人开设的餐饮场所。浙江路与广西路交叉点,原本有一家由德国人打理的西式餐馆“大仙饭店”,后来转由俄国人科洛斯经营,更名为马克西姆餐厅,虽然面积不大,却布置得十分考究。1935年郁达夫与王映霞带着孩子来到青岛,朋友们在可可斋、亚东等中餐馆招待过他们,而郁达夫个人,在独自用餐时,选择马克西姆餐厅的频率是最高的。

汇泉路二号的克勒迪饭店,中山路上的联合咖啡厅,均由俄罗斯人开设。联合咖啡厅原先所在的地点,后来变成了青岛一百所在的地点。在青岛,咖啡不仅指代我们常说的饮料,还代表餐厅或饭店,比如某某咖啡即某某餐厅,也可理解为某某饭店,在俄语中就是这样使用的。青岛咖啡是老城区规模最大、声望最高的西餐厅,总部位于中山路,分部设在南海路。赵清阁这位女作家所创作的《青岛-日记》、以及散文家柯灵执笔的《咖啡与海》这两部作品中,都有对青岛咖啡厅的描述。山东大学俄文专业的方未艾教授,常常带着全家人前往那里用餐。柯灵曾这样记录道:承蒙友人的热情款待,使他得以成为青岛咖啡厅的座上宾。穿着白制服的服务人员面带微笑地迎接客人,穿过通道,便进入了大厅内部。华丽的绘画、明亮的灯火、欢舞的场所位于中央……这家青岛的咖啡馆由俄罗斯白人经营者开设。

事实上,柯灵先生的说法并非完全准确,青岛咖啡饭店的负责人是希腊籍的斯迪樊迪斯,他的共同经营者是俄裔的维考夫斯基。在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斯迪樊迪斯遭到关押,这家饭店被日军征用,转而变成了名为“兴亚讲堂”的场所,用以宣传日本所倡导的“大东亚共荣圈”等理念。由于缺乏观众支持,该地点后来转型为一个小型剧院,上演各类戏剧,电影界名人顾兰君等也在此登台表演过。解放战争结束后,该处不动产归还了先前所有者,不过那位所有者已无意愿继续打理,后来被两位华裔人士王秀臣、鲁寿山购得,他们在此创办了青岛咖啡厅,主要供应西式餐饮、咖啡饮品,同时兼做鲁菜。民国时期的显赫人物例如宋子文、何思源等到青岛时,都曾在此处用餐,众多著名戏曲演员、电影明星、文学创作者等也因名气前来光顾。

根据一些在青岛生活的俄罗斯侨民讲述,青岛咖啡里供应的红菜汤,也就是中国人俗称的“素普”,其实是俄语“汤”的音译版本,味道十分正宗。还有基辅丸子,当时中国人误叫它鸡肉丸子,其实是根据意译得来的,因为这道菜确实是用鸡肉制成的小丸子。

新中国成立之后,青岛的咖啡经营场所转为公私合作模式,到了1965年,该场所被重新命名为青岛饭店。紧接着在1966年,原先用作咖啡经营的建筑被推倒,以便建造一座六层高的新楼。到了2004年3月15日,青岛饭店也被整体爆破拆除。如今,部分曾到青岛探亲的俄罗斯人依然在询问“青岛咖啡”,他们之中既有在青岛度过岁月的老者,如今都已白发苍苍;也有听闻祖辈往事而来到青岛的俄罗斯后裔,他们是为了追寻家族的足迹。这些人同所有青岛的老居民一样,与“青岛咖啡”有着深厚的感情,对青岛的旧日时光怀有深深的眷恋。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