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范围关停门店,哈根达斯为什么不好卖了?

日期: 2025-09-09 14:12:21|浏览: 7|编号: 128666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未开始

2017年,哈根达斯中国对母公司通用磨坊冰淇淋业务贡献巨大,其收入占据半壁江山;然而到了2025年,关于该品牌计划出售中国门店的消息却不断传出。

尽管通用磨坊起初声称没有转让打算,然而哈根达斯即将被排挤出去的情况是无法回避的。

去年,哈根达斯不再像千禧时期那样充满活力,关闭了国内81个分店。财务报表上的数据,和冰箱里的温度,谁显得更加严寒,实在难以分辨。

DQ门店数量已达到1695家,正在迅速增加,蜜雪冰城则凭借2元冰淇淋取得显著成功,近年来不仅同类品牌,连茶饮等所有冷饮都挤压了哈根达斯的生存空间

激烈围剿中,新贵钟薛高已经倒下,冰淇淋老钱仍在挣扎。

没落的贵族

2025年财政周期的第三个月度,通用磨坊的总体营业收入相比去年同期减少了五个百分点,公司最高负责人Jeff公开发文称,当前国内购买者的意愿不强:他举例说明,哈根达斯在中国的门店,访客数量大幅度减少了,降幅达到了十个百分点。

许多国际品牌的销售不佳,与中国这个全球最主要的消费区域有密切关联,然而,哈根达斯的商业状况下滑,是一个世界性的现象。

过去五年,通用磨坊的整体业务收入在这段时间内从8.2亿美元降低到了7.2亿美元。北美市场业务由雀巢负责,该公司同样面临业绩下滑,其相关业务的销售额在三年内减少了将近10亿瑞士法郎。

哈根达斯是率先进入中国市场的海外消费品,从1990年代开始就坚持高端形象。现在,这款在中国售价9.89美元的双球冰淇淋,在全球范围内也是最贵的。

在发展最鼎盛的年份,全球范围内共有九百家哈根达斯冰淇淋店,其中四百家位于中国境内,每年的销售额增长幅度达到了二十三点,每年为哈根达斯贡献了超过百分之五十的盈利。

1998年,时任亚太区副总裁Pedro Man曾将哈根达斯的定位比作“劳斯莱斯在汽车界的地位”。然而,从实际经营层面分析,哈根达斯的定位其实更贴近保时捷,那就是“价格相对亲民的奢侈品牌”。

创业者在1961年建立企业之际,为了防止卷入价格战,独辟蹊径虚构了看似源自丹麦的Häagen-Dazs,精准把握了美国民众的崇外心理。

哈根达斯拓展中国市场前,就渠道布局做过考察,查明国人偏爱在店铺享用冰品。通用磨坊国际业务负责人Chris O'Leary同样指出:与西方的休闲冰品售卖点不同,中国的这类场所被营造得非常讲究。

此外,哈根达斯早在1997年就独具慧眼地发掘出中国送礼市场蕴藏的庞大商机,专门推出了哈根达斯月饼,该产品销量一度达到公司整体中国业务营收的四分之一。

这家公司的运营模式与星巴克雷同,极其倚重实体店铺,借助打造类似“第三空间”的氛围来增强商品的价值感,进而抬高价格。此外,哈根达斯的开店地点常选在高档商场的一楼显眼位置,旁边往往紧邻LV或Gucci,这种地理位置无形中提升了品牌形象。

另一方面,哈根达斯会在销售网点广泛配置专用冷藏箱,明确与普通低价冰淇淋区分开来,持续巩固了其高档的品牌形象。

早些时候,哈根达斯必须承担巨额的物流费用,并且面临高达93%的进口税,以此将海外原料运入国内市场,但是随着在中国业务量的增长,哈根达斯开始将生产制造环节转移到本地,由于其产品售价高昂,因此获取的利润相当丰厚。

《激荡三十年》提及过一件往事,2005年6月,深圳市质量技术监督局罗湖分局接到举报,准备摧毁一家自称是哈根达斯代工冰淇淋蛋糕的地下工厂。然而执法人员却遭遇尴尬,该家没有牌照的隐蔽工场,竟然是哈根达斯授权的加工点。

在2012年发表的《今天》一文里,哈根达斯的商业手段被准确揭示出来,在中国市场,这家冰淇淋品牌并未同其他同类企业展开竞争,而是选择与高档消费品集团建立合作关系。

这一策略本身并无缺陷,然而在中国市场,哈根达斯与星巴克遭遇了共同的竞争者,那就是奶茶。

被奶茶挤走

二零一五年,哈根达斯于上海南京西路步行街增设了一家咖啡网点,其紧邻的商铺即为星巴克。

根据公司高层说明,哈根达斯计划摆脱甜品店的固有形象,要打造一个顾客乐意停留的互动场所,并且将室内装潢从红色基调改成咖啡色调,整体风格上模仿星巴克。

哈根达斯在美国的主要竞争者并非同类冰品,而是星巴克的星冰乐产品。1990年代,星巴克推出了星冰乐系列,同时与's公司联手开发冰淇淋,给哈根达斯带来了巨大影响。这一情况,在星巴克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的传记中有明确描述。

1996年7月的时候,我们的产品还没在整个美国市场普及到一万家便利店,销量却已经超越了哈根达斯,而且我们几乎没开展什么推广活动。

2015年以后,国内新兴的饮品行业迅速崛起,与哈根达斯展开了激烈竞争。哈根达斯明确感知到,奶茶品牌将成为其挑战者。尽管咖啡店数量有限,多数分店却悄然增加了酸奶和咖啡的供应。

新式茶饮借助茶叶本身带有的回甜特点,能够和多种其他成分很好地结合,大部分产品的核心,都是用奶茶作为基础,再混入不同的原料。此外,新式茶饮通过先用茶汤和新鲜蔬果制作,把产品的价格水平提升到了每份约三十元,开始接近哈根达斯的价格范围。

这种知名品牌与普通品牌间的价格差异,也引发了新式茶饮行业的重要转变:店铺位置从路边转向了商场里面。

对于商业综合体内,像哈根达斯和喜茶这类品牌,其关键作用在于吸引顾客。虽然茶饮店不具备类似“第三空间”的功能特性,不过借助数字手段和季节性因素,这类店铺的单位面积产出和日常运营效益更为出色。

随着奶茶行业的迅猛发展,在商场里最显眼的地方,喜茶和奈雪实际上挤走了DQ和哈根达斯这两家比较没落的品牌;在办公楼周边,星巴克的旁边聚集了很多它以前的模仿者。

换言之,哈根达斯或许并非主动参与奶茶的角逐,却实际上被卷入了同一竞争领域。在商品创新层面和商业运作效能方面,哈根达斯均显力不从心,因而持续收缩阵地。

二零一七年,北京王府井APM的哈根达斯分店,因为经营状况不佳,迁移到了地下楼层;二零一九年,郑州国贸商业中心一层的哈根达斯,在腾出空间给喜茶品牌之后,也转移到了地下楼层;二零二零年,泉州浦西万达广场的哈根达斯店铺,把三分之二的经营面积让给了新进场的喜茶品牌。

门店经营难以为继,哈根达斯的策略是转战零售和电商渠道。

二零二二年,哈根达斯组建了哈根事业部,意图突破原先以实体店为核心的固定模式,融合食堂供应、商品售卖、网络销售等多项途径,并且着重拓展在大型超市和小型便利店的商品流通体系。二零二三年,哈根达斯又将工作重点放在了美团平台和盒马鲜生这类即时性零售渠道上。

受时令更迭及供应链开销等外在条件制约,冰品属于线上销售比例不高且即时性较强的消费品类型。截至2021年,冷饮领域的网络销售普及程度尚不足两成。鉴于其与星巴克相近的场所特征,哈根达斯在销售渠道与分销体系方面的布局显得较为滞后。

在处理掉零售端的欠款之后,哈根达斯又碰到了一个全新的挑战:奶茶产品变得非常普遍。

还是不够贵

二零二二年,喜茶首先把商品定价调整到十五至二十五元范围,奈雪接着推出九至十九元价位的“简约系列”,现制茶饮因此与三十五元价位告别。

许多新式茶饮品牌,例如喜茶,在刚起步时都注重产品研发和店面设计的高品质,它们在商业中心成功取代了DQ和哈根达斯原先的市场地位。

但这种高端定位其实不可持续,原因在于受众与经营规模的扩张。

多数日常用品难以在增加购买者数量的同时提升价格,因为购买次数越频繁,人们越在乎价钱。奶茶售价降低是为了吸引更多顾客,而客群的扩大有助于降低生产开销。

所以从2022年开始,高度一致的出品流程、连锁经营模式驱动下的快速扩张、向上游延伸以降低原料开销,构成了饮品品牌们普遍认同的进步方向。

星巴克是咖啡和茶饮普及化最主要的受损者,2024年3月,创始人霍华德·舒尔茨曾经强调不会参与价格竞争,他还说,自己欢迎当前的竞争状况,竞争促使众多民众开始了解咖啡。

大家确实因为竞争认识到了咖啡,可惜随后忽略了星巴克。2024年,瑞幸在总店数量、季度收入、年度收入等方面都超越了星巴克,成为了中国咖啡行业的领军企业。

二零二五年,星巴克下调了星冰乐、冰摇茶、茶拿铁等十多种商品的售价,每样商品平均减少了五块钱。这是星巴克踏足中国境内后头一回不再执着于品牌的高端形象。表面上让人有些意外,但实际上十分符合情理。

星巴克耗费多年,让顾客认可了"第三空间"的概念,又利用咖啡的额外价值来保持高利润,但这种做法,和即饮产品走向普及的情况,是互相矛盾的。

同一语境下,哈根达斯的定位更加尴尬。

哈根达斯因奶茶而被迫进入同一细分领域,其目标群体与市场方向极为一致,奶茶逐渐普及化后,竞争焦点从创新产品转向标准化背景下的规模增长,哈根达斯随之被动卷入,并被推向一个它难以适应的角逐氛围。

今年,哈根达斯售卖的零售商品开展过好几次优惠活动,包括买四件打六五折,买两件打七五折。同时,该品牌在实体店提供九块九的咖啡,以此吸引顾客光顾。

然而,哈根达斯的核心产品系列冰品,并不是一个能够迅速实现大规模生产的品类。

冰淇淋属于冷冻食品,其流通环节的属性与低温酸奶类似,都存在保质期不长、维持低温的支出大等问题,并且它比低温酸奶更容易融化变质。要想进入家乐福等大型零售商场所,低温酸奶通常需要支付比普通商品高出5到8百分点的入场费,这个费用主要是为了弥补其较高的商品损耗现象。

哈根达斯冰淇淋运输时,必须维持在零下十八度到零下二十五度的低温条件,才能保证其风味和品质。为了达到这个目的,哈根达斯在前期需要承担高额的冷链运输费用,同时在仓库和销售点也要承受更重的储存和经营负担。

在此情形下,哈根达斯期望在供应链调控与店铺数量上参照奶茶品牌,这几乎是不可能达成的目标。

因此,哈根达斯能够以9块9的优惠咖啡吸引顾客,然而其冰淇淋销售则主要依赖搭配促销和限时特价,减让幅度相当小。

这解释了多数冰品乳制品,或面向大众市场,由分销商大量供应,或作为高端饮品,通过高价来补偿整个供应链的开销。

2024年,意大利冰淇淋实现了10%的增长,其市场总额达到了120亿元。单杯售价通常在30至50元之间,个别品牌的价格甚至超过了60元。不过,由于采用手工现做,并且控制了糖分和脂肪含量,这种冰淇淋成为了消费潮流中的热门选择。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