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红蛋糕突然消失,12家店全关门,老顾客集体怀念

日期: 2025-09-11 01:07:09|浏览: 3|编号: 129705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一夜之间,朋友圈里那个以排队长著称的店铺彻底消失不见,所有十二家分店全部停业,仿佛被施加了瞬间消失的魔法,只留下目瞪口呆的常客和一堆无法使用的生日凭证。

那种空荡感不是夸张。

淮海路上的那家店铺,其玻璃门上仅张贴着一张A4纸,上面写着,由于工作上的变动,从现在开始将不再营业。

没有清仓甩卖,没有员工告别。

有个人特意叫了出租车,身上带着去年购入的储值卡,立刻拍下照片上传小红书,并附文称“我的500元充值额度不见了”。

评论区里挤满同一句话:还以为它永远不会倒。

上海之外,同样的剧情在加速。

面包新语的成都分店,先前还在宣传草莓造型甜点,随后便在门上贴了“设施维护”的标识,维修过程持续至今,似乎没有结束的迹象。

北京的,法棍香混着梧桐味儿的记忆,被一把链条锁定格。

天津慢城蛋糕的标志灯光熄灭后,邻近的咖啡店工作人员提及,前夜十一点时分目睹店家正在迁移烘焙设备,情形十分匆忙。

品牌们给出的理由,说来说去只有两句:成本高,卖不动。

真话其实更刺耳——年轻人已经不吃这一套了。

以前为了拍镜面巧克力蛋糕的纪念照片,常常需要排队等候半小时,如今只需在送餐应用上轻轻一点,同样的预算就能购得三份低碳水巴斯克蛋糕,并且服务还会直接送到府上。

口味不再稀缺,稀缺的是“不背刺身体”的安心感。

数据更冷。

2024年上海的购物中心里,烘焙店平均每平米租金是45元,这个价格比之前增长了将近40%。

而一份6寸经典巧克力蛋糕的定价,五年里只敢涨10块。

水电人工像看不见的漏勺,利润从孔里一滴一滴流光。

一位前区域主管在通话中发出叹息,并非不愿进行革新,而是革新尚未推向市场,租赁费用却已经连续两次上调。

供应链也在背后捅刀。

欢牛蛋糕店去年迅速增设三十多家门店,不料草莓销售期遭遇罕见气候,食材成本暴涨三成,库房积压着即将到期的奶酪慕斯,最终不得不整批作废处理。

社交平台看到他们职员透露:淘汰文件署名忙得要命。发展步子迈得越急,出岔子的范围越宽。

线上渠道更是把实体店逼到墙角。

那个由叮咚买菜和拼多多打造的无品牌烘焙产品,借助售价19块8的瑞士卷,夺占了人们用来犒劳自己的休闲时光。

没有品牌溢价,只靠冷链和性价比。

社区团购的集散组里,每日清晨十时,接单序号迅速攀升,午后两时,商品便送达个人住处。

实体店成了昂贵的展示柜。

然而,情况出现了反转:一家老铺宣告停业,与此同时,邻近处一家仅有三平米空间的烘焙店却门庭若市,顾客络绎不绝。

没有悬挂的店名标识,黑板上标明当日特价——南瓜奶酪碱性小丸子,每份36枚,购买上限为两份。

老板娘不充值不办卡,只发朋友圈预告,到点开门。

有人连续三天没抢到,自嘲“比演唱会门票还难”。

这说明什么?

消费者不是不爱吃,是换了口味,也换了信任方式。

不需要大IP,只要真材实料。

低糖、低脂、短保、看得见的馅料,比任何广告词更有说服力。

老牌们输给的,从来不是对手,而是自己太慢的转身。

冷冻面团的解决方案也在悄悄冒头。

连锁卖场的面包房里,"即时烘烤"的标识随处可见,实际上,面团都由总部食堂集中供应,店员的工作仅限于启动烤炉。

标准化、少人工、省空间,成本一下砍掉三分之一。

这种做法跟网红蛋糕的性质格格不入,毕竟没有人愿意拿着手机去拍摄一块冷冻的蛋糕胚。

更大的暗流是国产原料翻身。

先前法国的巧克力粉、新西兰的油脂才是受欢迎的卖点,如今云南的巧克力原料、散养动物的油脂也能获得更高的价格。

消费者开始问:为什么要把运费算进蛋糕?

本土供应链一旦完善,那些老牌企业耗费十年构建的“进口屏障”立刻崩塌。

2025年的烘焙江湖,像一锅被猛火收汁的汤。

水分蒸发,味道浓缩——留下的要么极致便宜,要么极致特别。

中端连锁卡在中间,两头不靠,只能被蒸发。

那些当年排队的记忆,真的只能留在记忆了。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