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赵基开 上海老底子
上海老底子每天呈送精彩文章一组
打开尘封的记忆,寻觅往昔的岁月
叙上海老底子事 忆上海老底子人
诉上海老底子情
赵基开
这些年来,大约每隔半个多月,在同仁医院看完病取完药,总会去马路另一边的红宝石仙霞店逛逛,买些面包和蛋糕带回家。安顿下来后,泡一杯袋装咖啡,吃一小块奶油点心,看着街上来来往往的人流,车辆穿梭不息,感觉心情特别舒畅。同时也能满足一下嘴馋。
这家红宝石仙霞店虽然店面面积不大,营业空间也显得有些狭窄,不过环境非常雅致,陈设十分得体,年轻的工作人员态度十分亲切,因为经常去,已经相当熟络,每次到访都像是重逢一般,她们还会热情地问候"老爷叔您好,欢迎光临小店"。看到店里客人络绎不绝,经营状况相当好。
店面门面呈现传统式样,门牌选用底色为红白相间的纹路设计,与店内餐椅上的红白方格桌布形成一致搭配,十分协调。门牌上镶嵌着三个金色大字"红宝石",极为引人注目。店内各处摆放着持续使用三十余年的红白竖条纹标志。就连服务人员的制服、衣领、帽子等配件,都保持着统一的风格,就连盛放西点的容器和衬垫,乃至墙上的挂钟,都带有英伦风格的标志。
我每次都要买回鲜奶小方,分给女儿一家,用作第二天的早餐,另外也给老伴带她爱吃的栗子杯。当工作人员把装蛋糕的纸袋递给我时,总会叮嘱我回家要放进冰箱,说明需要冷藏。服务非常周到。当服务员热情地送我离开时,当天的心情也变得愉悦。回想红宝石这么多年依然品质上乘,店铺环境和服务精神都让人怀念。
手提鲜奶小方,让人恍若置身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当时改革开放不断深化,上海经济飞速发展,在改革浪潮推动下,合资公司如雨后竹笋般涌现,在这样的背景下,1986年,一家以蛋糕、西点为主打产品,价格亲民、味道出众、物美价廉,并且是中英双方合作创立的红宝石食品公司就此诞生。红宝石以鲜奶小方块作为主打产品,这个产品面市后,凭借质地细腻柔软,味道醇厚,既不油腻也不甜腻,并且售价公道,迅速在上海广受欢迎,成为了当地家喻户晓的商品,被誉为沪上的“大受欢迎之物"。那个时期上海的糕点铺里也有奶油蛋糕售卖,多数是用人造黄油,人们常叫它麦淇淋,口感相当生硬,吃完会感觉油腻,相比之下红宝石的鲜奶小方块,是用天然黄油制作成一片洁白的奶油,上面装饰着一颗光彩照人的红樱桃,那奶油放进嘴里就化开了,又香又松软,蛋糕底子同样很轻巧,里面还散落着些清甜微带酸味的菠萝小丁,蛋糕底子被分成了两层,两层之间涂了一层薄薄的奶油。这款甜点造型极为独特,洁白的奶油如同儿时读《格林童话》里描绘白雪公主的肌肤般纯净,唇部色泽宛如樱桃般鲜红,再配上淡黄色的“裙装”。因此,它曾备受女性喜爱,成为许多男士心中的理想伴侣。红宝石这个拥有三十多年历史的品牌,除了这款鲜奶小方,还包含栗子杯和香草奶油,三者并称当时广为人知的“三剑客”。栗子杯和知名凯司令栗子蛋糕同样出名,两者风格各异,以细碎颗粒为主,吃起来很有韧性,味道比较清爽,栗子的风味越品越有层次感。因此,这两者各有千秋。奶油夹心是“简版小方”去掉蛋糕底后形成的。
1986年10月,英国女王伊利沙白二世第一次来到中国,抵达了上海这座城市,英国领事馆拜托红宝石,为女王打造一个三层的大蛋糕,以此象征中英两国之间的友好情谊,由此可以看出,红宝石在蛋糕制作领域具有非常显赫的地位。
每个城市都拥有自己的特色招牌,在上海甜点行业中,红宝石鲜奶小方也享有重要地位。多年来持续发展,它一直保持旺盛势头,产品质量也稳步提高,如今每日销量已达到三万块。
那小小的鲜奶小方,也勾起许多怀念。记得那时女儿已上初中,为锻炼身体,每周课外要游两次泳,我常陪她去新成游泳池。路过红宝石时,会给她买块小方补充营养,增强体力。虽然家境渐好,但仍节俭,不忍自己也买一块品尝。那时雪糕才几毛钱一根,鲜奶小方却要二角钱一块,觉得价格偏高。有时也会买来两块装的商品,路上女儿吃掉一块,剩下那块带回家,我们互相推让,谁也不愿先吃,最后还是放在冰箱里,打算留着给女儿,女儿很明理,她明白我们成人的用意,便说"我已经吃过一半,这一块应该让你们品尝",最终我们决定送给年迈的祖母,以此孝敬老人。我们夫妻二人未曾品尝那小块点心,然而内心感到十分愉悦,从一块糕点,体会到我家尊崇长辈、爱护晚辈的良好家风,并将其传承发扬。
没过多久三十多年就过去了,我到了八十岁生日,因为疫情没能邀请亲朋好友来家聚会,就在家里吃了碗长寿面,又拍些照片,作为回忆。女儿和女婿,了解到我特别喜欢鲜奶小方,特意去店里要求做一个以十六块鲜奶小方为基础,专门做成寿字形状的方形大蛋糕。蛋糕的用意是希望做人要正派坦荡,品格纯洁无瑕。过生日时,如何分配蛋糕是个难题,家里有五口人,每人一块九十克的就足够了,蛋糕又不耐放。所住楼层较高,邻里关系融洽,时常往来,彼此照应。我们这层八家,除两户没人住,其余五家都是左右邻居,他们纷纷送来蛋糕,尤其家里有孩子的,更是高兴,高声喊"谢谢寿星公公"。我听了心里特别高兴。
鸣谢:赵基开先生赐稿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