许多中国人最初了解到“量化对冲”这个词,是因为一起不利的消息事件:2014年岁末那两个月,上证综合指数每日暴涨百点,势不可挡,四十多个交易日里沪深指数累计上涨幅度超过三十%。那个阶段,股票投资者和基金购买者大多喜气洋洋,然而与此同时,财经领域的报道充斥着大量量化对冲基金亏损超过十分之一,被迫触发平仓线,面临解散的情况,相关的私募机构为此倍感艰辛,大声抱怨遭遇了意想不到的灾难。从那时起,量化对冲进入人们的关注范围,但由于参与人数有限,随后的“牛市”又将大家的注意力引开,因此量化对冲在当时并未引发深入的探讨。
A股行情起伏不定,债券违约现象增多,一线城市房价持续上涨,优质信托产品难以寻觅,网络借贷诈骗问题突出,实体经济发展缓慢,个人外汇交易受限,跨境保险业务被取消……目前,国内民众正遭遇严重的财富困境,像定增和风投这类投资方式,也早已失去了昔日的吸引力。慢慢来,大家越来越冷静,许多人不再渴望迅速发财,连续二十个交易日暴涨也引不起兴趣,购买房产不再追求五年内增值一倍。
当前社会状况与商业氛围促使人们再次关注量化对冲基金,这种投资工具一年前曾因突发性事件见诸报端,其预期年化回报率在百分之二十左右,风险控制方面最大亏损幅度不超过百分之十,具备相当不错的投资价值吧好像突然间,许多人掌握了Alpha、Beta之类的听起来深奥的词汇,在理财专家、投资导师的引导下,国内民众对市场上的量化对冲方案竞相追捧,一些来历不明的、成立不久的小型私募机构发行的所谓量化产品也变得非常抢手。不曾想到,量化对冲看似非常难,稍微涉猎一下便知其实并不复杂,实际操作时成功率很低,而淘汰率却很高,这是一种投资方式。
量化对冲产品依据策略类型划分,包含股票市场中性策略、统计套利策略、事件驱动策略、期现套利策略、跨期套利策略、CTA策略以及高频交易策略等,在所有策略中,股票市场中性策略最为普遍,同时也是规模最大的。回顾本文起始部分,2014年末那场所谓的量化对冲意外风波,实则是源于彼时中国股市市场中性策略(亦称Alpha策略)的风险倾向而必然发生的结果,并非低概率的“黑天鹅”现象。此类波动,早先已有发生,倘若投资风险倾向不加以修正,未来必将再度出现。
我们回顾一下当时的情况。11月28日到12月5日的这一交易周,央行宣布降息后的第二周,股市急速上涨,像是注入了强心剂,这股涨势又因杠杆的运用而得到加强。那个星期,沪深300指数上涨了11.25%,但那些本应属于低风险领域的市场中性量化对冲基金,却有不少跌了超过十分之一。
幸运的是,国内量化投资尚处发展初期,使用杠杆的程度有限,因此造成的损害并不算大。市场中性量化对冲策略这次遭遇挫折,分析人士认为,这主要是因为自2011年以来,大盘蓝筹股的表现一直不理想,而中小盘成长型股票则大幅上涨,特别是创业板。这样一来,依据过去两三年数据构建的选股方式,很可能导致选出的股票中,中小市值成长股占比较高,而蓝筹股则相对较少。2014年末那次显著上涨,主要是由大盘蓝筹股推动的,而小盘股则相对疲软。因此,对于市场中性产品的多头和空头而言,那些包含大量小盘股的投资组合在这一轮升势中表现远逊于整体市场,其盈利难以弥补股指空头因大盘走高而蒙受的损失,最终导致产品整体亏损。
实际情况并非如此,这种说法只是试图掩盖问题,专家学者以及私募基金操盘手并未透露实情:由于前些年小盘股普遍表现优于大盘股,因此买入小盘股同时卖出沪深300股指期货确实能够获利,然而其中存在着显著的市值偏差风险,这完全不符合所谓的“市场均衡、行业均衡、个股头寸不超过20%”的阿尔法策略模式。
市场价值偏离的潜在问题,策略制定者都清楚明白,他们用投资人的资金来承担风险以获取回报,而一些缺乏实质能力的团队,甚至没有察觉到这种严峻的挑战!若这轮行情存在中证500股指期货及部分其他工具进行对冲操作,那么现货市场的风险承受便可相应降低,阿尔法产品的波动幅度也会随之减小,然而对冲类衍生品不足,已构成量化对冲基金面临的关键瓶颈。
该说法看似合理,实则不过是借口:多数量化私募市场中性产品的多头仓位,其市值占比在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中不足两成,在中证800(由沪深300与中证500合并构成)指数成分股里也仅占不到半数;从行业分布来看,绝大多数产品在所谓“金胖胖”(涵盖银行、证券、保险行业)上的配置比例低于十分之一,但沪深300指数成分股中该行业的权重却高达三十个百分点以上!如此严重的领域差异,对冲手段再怎么完备又有什么用呢?如今,在沪深300股指期货推出满一年的时候,还是有许多量化投资公司坚持小盘股思路,押注中小市值股票,同时用沪深300进行对冲,完全不去考虑行业偏差或者市值风险敞口。这种显而易见的潜在风险,因为行业波动造成巨额损失,根本算不上什么极端意外事件!
2013年开年至2014年十月期间,若买入中证500指数并借助沪深300等大盘指数进行风险对冲,则有望获得26%的年度化回报率,且风险调整后收益比值为2.3;与此同时,投资创业板指数并采用沪深300等大盘指数进行风险对冲,则可能实现54%的年度化回报率,其风险调整后收益比值同样为2.3。
持续两年的简易量化投资能取得如此亮眼成果,致使量化私募产品迅速普及,更促使众多自称在华尔街历练多年的资深人士,转卖其管理的数百亿美元资产,决心归国效力,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贡献力量,帮助民众实现财富增值,他们对此深信不疑。这般景象令人咋舌,从道理上分析也显得有些离奇。
怎样才能避开前面提到的那些意外事件呢?什么样的情况会是量化市场中性方法真正可能面对的极端事件呢?
从事量化模型探索和实施量化交易时,要时刻不忘本心,坚守策略设计的初衷。声称具备市场中性或行业中性特征,就必须依据对冲工具的指数构成来决定投资标的,同时要依据可用的对冲工具在行业中的分布比例,来合理设定现货资产的多头配置。作为核心交易方法,整体持仓规模限制在五分之一以内,不能仅仅通过计算买入股票总价值减去对冲工具市值后除以全部资产来衡量风险敞口
纯粹的市场中性量化策略,在中国当前环境下,预期年化收益大约为10%,15%算是相当理想的状况,最大回撤最好能维持在5%以下。在美国,由于对冲工具种类繁多,且融资代价非常小,即便市场中性策略不使用杠杆,年化收益达到5%也堪称出色表现。流动性的价格与风险关联紧密,高风险往往对应高回报,而高回报则与低规模形成对照,因此,市场中性策略虽然属于规模较大的量化手段,其具备的优越流动性表现和均匀化的风险分布,决定了它无法持续实现超过百分之二十五的年化盈利。
市场中性量化对冲策略的极端风险,本质上源于资金周转困难以及行政约束。有人指出股票指数期货单日持仓上限为十份,平仓时费用巨大,这对量化市场中性方法是个打击。这个观点部分正确,但关键在于限额抑制了投机行为,让对冲卖方找不到交易对手,同时融资融券业务中断,造成期货价格低于现货。在策略容量层面,通过技术改进完全可以克服这个问题。现在单个对冲基金若规模在1亿元上下,可以说完全没有受到任何干扰。
当前市场上流通的多数是规模较小的伪中性策略产品,知名量化私募的最大仓位常集中在兔宝宝这类非指数标的的强势股上,同时,有知名量化基金经理明确表示,他们将持续押注小盘股,并采用对冲大盘的方法,这种做法不会改变。可以推想,面对市场风格剧烈变动的情况,这样的配置如何能够承受住冲击呢?在这样的背景下,距离下一次所谓的“黑天鹅”事件,是否会更加临近?筛选高品质商品,投资前需深入审视其各项要素,若对某些方面不清楚,不妨向专业理财专家(尽管数量有限)寻求指导。其他疑问,也请随时与我们联系。
精确分析是一门非此即彼,能够通过数字证明的行业,完全不该有盲目跟风,仅凭市场波动度日的工作人员。切莫以“量化投资遭遇突发状况”为借口,来掩盖市值权重、小盘股偏差引发的重大风险。倘若不能认清这个事实,及时转变工作方向,那么后果就不是“突发状况”,而是违背良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