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在台岛收复后,随着政权趋于稳固,为振兴沿海经济,地方当局推行了多项鼓励农耕、吸引移民的措施。
许多客家人从内陆地区迁移到沿海地带,这是客家人第四次大规模迁徙的突出范例。其中,龙岗是部分客家人的定居点。
罗瑞凤是鹤湖罗氏的始祖,属于客家第四次大迁徙的成员,在清乾隆二十三年,也就是1758年,他从粤东兴宁墩上出发,后来定居龙岗。
鹤湖罗家从这里开始,形成了重视亲情的家族传统,以及聚集族人居住的历史故事。
鹤湖新居(上)
“乡愁印迹”第二集
探寻龙岗老历史
讲述龙岗老故事
展示龙岗老风貌
弘扬龙岗老传统
不管你身在龙岗
或是远在他乡
《乡愁印迹》都会给您
还原最真实的龙岗记忆
鹤湖新居
「是深圳现存300多座客家围中
保存最完整、最具代表性的一座
是中国最大的客家民居建筑之一
距今已有200多年历史
是深港地区城堡式围楼的典型代表
是“客家人开发深圳东部的历史见证”
被誉为“客家文化的活化石”
堪称深圳客家围屋的“第一豪宅”」
开基祖:罗瑞凤
罗瑞凤作为鹤湖罗氏的始祖,刚到那个地方时,他既从事农耕活动,又穿梭于城镇街道,售卖一些零星日用品。
依靠不懈奋斗和东莞同乡的支持,这位中年小贩转瞬间,成为在凤岗塘沥经营糖铺、酒肆、油坊的瑞合商号掌门人,接着,凭借自身能力,经营规模持续扩大,业务拓展至龙岗、凤岗两地。
一条由罗氏捐资修建的麻石路,从鹤湖新居延伸至龙岗古墟,仿佛是衡量岁月的刻度,反映出罗氏家族繁荣的初始迹象。
龙岗上街和下街以及沙坪的部分区域,大多由瑞合人购入。惠阳、东莞、宝安三县均涉及其中。据我回忆,解放前后,我们能耕作的土地大约有六百四十亩左右。
罗谭福 罗氏大房第八世
农业与商业融合发展,十多年时间,罗瑞凤聚敛了丰厚的财富,到了他六十岁上年纪的时候,着手筹备修建新居所,当时,罗瑞凤的妻子张氏,看中了一处山水环绕且仙鹤常来的宝地,用大价钱购置下来,随即动工建造新宅。
罗瑞凤未能亲眼见证大宅落成那日,不过借助罗氏瑞、廷、兆三代人的不懈努力,鹤湖新居于嘉庆二十三年(1817年)完成了内围部分,随后在道光年间又建成了外围部分。
建筑特色
鹤湖新居落成后,它的占地面积达到两万五千平米,整体构造包含围屋、禾坪和月池这三个区域,布局上分为内环和外环两个部分,内部的形状是正方形,外部的形状呈梯形,两个环状区域各自设有四座角楼和一座望楼,倒座建筑朝东北方向设有三个入口,建筑中心是府第风格的三进两厢结构
鹤湖新居的核心建筑群包括正门,两侧的横门,下方的天街,祠堂,连排的房屋,上方的天街以及围屋等,这些构筑物共同构成了建筑主体。各种楼阁,厅堂,居室,水井,走廊,庭院,天井和通道相互连接,彼此呼应,既有分隔又保持通透。该围屋总共拥有三百多间房屋,在鼎盛时期接纳了近千名罗氏族人居住。
这座宏伟的客家围屋中,它保存着罗家从零开始发家致富的志向,也展现着日夜更迭的种种景象,这便是龙岗客家人的长久本色与往昔风采。既有代代相传的执着精神,也有顺应潮流的开放胸怀。
鹤湖新居融合了多种建筑风格,既有中原地区的府第式样,也有赣南客家的四角楼,还有粤东兴梅的客家围龙屋,并且还包含了广府地区的“斗廊式”建筑元素。
根据这些建筑特色,能够明确感知客家人从中原出发,经由江西,最终抵达粤东并进入广府地区的迁移轨迹。
广府建筑的独特之处表现在屋檐顶部,采用一种名为飞带式的装饰性屋脊,这种设计在本地被称为官帽造型,由八个角楼和一座望楼共同构成官帽的形态,而其他的角楼则普遍应用飞带式屋脊的构造方式。鹤湖新居所保留的广府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其建筑轮廓线上,这一元素构成了整个建筑群最显著的视觉焦点。
张一兵
龙岗文体旅游局引进骨干人才
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这个半圆形的水池,宽度与鹤湖围屋相同,首先,它在大宅建造初期,提供了大量的夯土材料,其次,它连接了周边的小溪和龙岗河,汇聚成一片流动的水域,这样既能养殖鱼类,也能用于农田灌溉和扑灭火灾,同时,这个水池还被赋予了特殊的地理风水含义。
客家人建造围屋时,通常会从天圆地方的理念出发,规划整体布局。核心部分是一个方形结构,其后方设置半圆形建筑,前方也配置半圆形建筑。到了宋代,原先前方的半圆形房屋逐渐转变为池塘。这个围屋前部的池塘,象征着财富,池塘中的水体代表着丰盈的财运。
各式各样的水流,经由我们围屋内部某些特殊且富含寓意的通道,引向这个池塘,需要用水汇聚到塘中,以此象征持续不断地积累财富。
张一兵
龙岗文体旅游局引进骨干人才
广东省文物保护专家委员会委员
鹤湖新居在设计上具备显著的防御功能,除了其风水方面的考量。该建筑的外墙高度超过六米,厚度接近一米,是用三合土混合糯米浆、红糖水等粘合材料夯筑而成的,因而极为牢固。
龙岗区客家民俗博物馆高级工程师 孙骞:
这扇门设有四个触发装置。首个装置由两个石质门框组成,中间存在一条缝隙,该缝隙与上层楼面相通。二楼可以放置两个储水容器,这些容器的作用在于阻隔敌人实施火攻,主要用于扑灭火焰。
第二个设置是这道围栏入口,我们又称它为隔扇门。它由方条构成,贯穿两端,木质结构现已腐朽,从其外形轮廓就能判断出来。
第三道关卡是这扇实心门,第四道关卡则是在实心门后面有两个大约十厘米宽的横木,需要用它们来抵住门。
内圈和外圈都设有四个四层高的角式建筑,内圈和外圈的后方中心位置各有一座瞭望楼。这些角式建筑、瞭望楼以及围屋的外墙都带有葫芦形和铜钱形的通风口和射击口。墙顶部分有一段半米来高的矮墙,矮墙内侧有宽约四十厘米的通道,这些通道全部相连,人们称之为“巡行长廊”。
高墙环绕的宅邸,守卫众多,如同固若金汤的堡垒。这种构造,对于罗家子孙来说,在那个岁月,无疑提供了厚重的安宁保障。
心安之处即故乡。
心之所系、情之所牵。
祠堂至今仍是鹤湖罗氏的心灵寄托,家里有任何事务,后代都要向先祖禀报,祈求先人的恩泽与保佑。
他之所以能投入全部家产来修建这座宅邸,根本目的是为了后代。因此祠堂被命名为“诒燕堂”。这两个“诒燕”字眼,源自《诗经大雅文王有声》中的诗句:“给予子孙长远计谋,使儿孙得到安宁”。这句话主要表达的是像老燕子照看小燕子那样,恩泽他的孩子们,惠及他的子孙后代。
孙骞
龙岗区客家民俗博物馆高级工程师
从远离家乡的贫寒子弟,到宏伟府邸的富贵家族,鹤湖罗氏的踏实作风、节俭立业,展现了龙岗客家人对幸福生活的追求。他们用离乡的脚步开启篇章,以安家的日子表达愿望,成为了开创事业的成功榜样。
他们的故事浸润着当地乡风,也打磨出质地厚实的历史印迹。
好似明月映照窗棂,为鹤湖罗氏的生活增添韵味,也为鹤湖罗氏的梦想披上华彩。那些轮轮海月,在日光与月色里,闪耀着璀璨光芒。
这故事,仍在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