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忆起二十几岁时在南京路那家21号店购物的经历,至今仍感觉仿佛昨日重现——试衣间前排起了长队,我和好友手持一件鲜亮粉色的连帽外套,互相调侃说对方穿上像个小太阳,最终我们俩都买了同一款但不同色的衣服,穿着它们去约会时,对方称赞我那天特别甜美。
它后来离开了国内,我特意去了最后售卖的店铺,购买了一件带绒的卫衣,这件衣服现在还放在衣柜的最下面,领子部分因为洗涤有些起毛,但用手触摸面料,依然能够感受到当年在人群中挑选衣服时的那种兴奋心情。
现在听说它又回来了,第一反应是“哎呀,我的年少时光要‘重现’了?”不过仔细琢磨,如今买衣服跟从前大相径庭——以前去实体店是“享受过程”,现在买衣服先上小红书看流行搭配,再去直播间抢打折活动,最后关心快递能不能第二天送到。 21和唯品会联手,供货环节应该没问题,可是网络营销方面能否搞得定?昨天在社交平台上看到了那个账号,它发布了一条关于重新出品的帖子,但评论区的互动很少,如果能够增加一些普通人的穿着展示,例如体重较重的女士穿着他们家的裙装的样子,或者年龄超过三十岁的女性搭配他们家的上衣和牛仔裤的日常造型,我肯定会考虑关注,毕竟现在挑选衣物,关键在于是否真正适合个人情况。
如今的快时尚领域,SHEIN已经成为全球第三大品牌,我上周购买了一件该品牌的亚麻衬衫,仅需79元,其款式十分合身,并且非常透气。
21的优势在哪?
不就是我们这些中年人的“记忆分”吗?但回忆无法作为食物,上次我的朋友提及,如果它还售卖那种薄如蝉翼的T恤,她必定不会选择,如今我们更注重物品的实质,棉质的需亲肤不刺痛,丝质的要飘逸不紧贴,造型上要略施巧思而非过度,例如领部点缀细微的装饰,袖端设计轻微的喇叭,这样既能维持昔日的潮流气息,也契合当下“穿着舒适且体面”的标准。
早先两次尝试回归均告失败,症结在于未能及时适应发展步伐,坚持线下经营而忽略了网络销售,接着又对网络直播和私域运营缺乏掌控能力。如今,通过与唯品会建立合作关系,线上能够获得大量用户访问量,倘若在上海市区增设一家线下实体店——面积无需像以往那么宽敞,但必须配备可供顾客静坐试穿的空间,同时整合线上平台的个性化推荐服务——例如依据个人购买历史推送“适合35岁以上成熟风格的经典服饰”,这样或许能够实现稳固的市场地位。如今购买衣物,既追求网络购物的便捷,又注重实体店的服务——比如试衣时,工作人员能指出“这款设计显瘦,很适合你微妙的腰腹线条”,而非仅仅强调“这件商品很畅销”。
我们这些自诩“青春永驻”的中年女性,购物时不再盲目追逐时尚,而是更注重商品的综合效益和情感满足感——如果品牌在21系列中推出一些“经典款式的改良设计”:比如将往昔的高腰裤调整为微喇叭裤型(能够凸显腿部线条),把昔日鲜艳的卫衣换成莫兰迪色系(可以提升整体格调),我一定会乐意入手。毕竟谁不希望偶尔穿上能够勾起回忆的衣物,同时又不会给人刻意装嫩的感觉呢。我去年购入了一件SHEIN品牌的针织上衣,衣领装饰着细小的珍珠式饰物,一位同僚评论道"今日的装扮让你宛如初入职场之时",这种喜悦,胜过购置高级品牌服饰的满足感。
最后坦白讲,如果这次 21能“找到正确方向”,我必定会支持它——主要原因在于过去在试衣间里的欢声笑语,以及初次穿着它家服饰去赴约时的忐忑心情。假如现在能拥有一件“既有青春气息又符合当前身份”的服装,即使价格高出一些,也觉得物有所值。毕竟青春时光无法重现,但能穿着带有青春印记的衣物,也是一种满足感。就看它能不能抓住我们这些“念旧但不迂腐”的中年人的心思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