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让人不可思议啊,欧洲人每天都要吃面包,甜品、果酱、牛角包等花样繁多,可他们的糖尿病患病率却远低于我们。
社区健康讲座中,一位白发苍苍的老者用手轻抚腹部,低声提出疑问,此言一出,台下听众纷纷颔首,似乎道出了大家心中长久存疑却难以启齿的困惑。
许多人只要一想到糖尿病,就立刻想到“吃糖”,因此对面包、米饭、面条等含碳水化合物的食物唯恐避之不及,好像只要吃点甜的,血糖就会迅速升高。
然而实际情况是,在欧洲的日常饮食中,面包几乎成为必备食品,无论是早餐的烤面包片、法国长棍,还是晚餐的全麦面包,人们都经常食用,但他们的糖尿病患病率并没有因为摄入较多碳水化合物而显著提高,反而比一些亚洲国家要低一些,这是怎么回事呢?
必须先对“吃面包就会得糖尿病”这种想法进行深入分析。世界卫生组织在2023年发布的慢性病监控资料表明,西欧一些国家的2型糖尿病发病率处在6%到8%之间,东亚部分地方的数据却接近12%。这些数字并非为了惊吓人,而是意在指出,糖尿病的形成因素比我们预想的更为复杂。
用“摄入过多糖分”来说明糖尿病,好比说“由于下雨导致人被淋湿”,虽然看似合理,但过于简略。糖尿病的根本原因,在于身体产生了对胰岛素的抵抗,并非仅仅取决于口中尝到的甜味。
胰岛素有什么作用?它好比是血糖的转运助手,摄入含糖食物后,血糖水平会升高,这个助手就将糖分输送到细胞内作为能量来源。然而,如果这个助手负担过重、工作繁忙,或者助手数量不足,就会产生异常,导致血糖积聚在血管中,形成“高血糖”状态。
我们再来看面包这个食品。欧洲人虽然也吃面包,但他们所吃的面包类型,和我们通常认知的有很大区别。很多时候,他们食用的都是全麦的、含有粗粮的、经过长时间发酵的酸面包。
这种面包富含膳食纤维,其血糖反应较为平缓,不会导致血糖急剧飙升。相比之下,部分地区流行的白面包和奶香吐司,虽然口感绵软诱人,但它们的血糖指数异常偏高,食用后会使血糖水平迅速攀升。
在欧洲,吃面包不会大口大口快速地吃完,他们的用餐速度较慢,一顿饭通常需要持续一个小时左右。他们习惯慢慢咀嚼,这种进食方式有利于血糖稳定地释放。餐中搭配的橄榄油、奶酪、蔬菜汤和烤鱼等食物,富含脂肪和蛋白质,如同给血糖平稳提供了一个缓冲机制。
咱们举一个日常生活中的例子。一位在欧洲居住了十年的朋友回到国内,和一位老邻居共进晚餐。邻居面前是一碗白米饭,迅速吃完后,又去夹些米粉放到嘴里,吃得很快。而他那边则是一块全麦面包,再配些橄榄酱,慢慢咀嚼。
餐后二人检测血糖,对方空腹值六点二,饭后升高至十一点五,而另一个人仅略有上升。这并非取决于摄入量,关键在于食物的搭配方式。
另有一点常被忽视,便是基因构成。国际糖尿病联盟的调查揭示,东亚人的胰岛β细胞作用天生逊于西方族群,换言之,我国先天的“胰岛素制造设施”效能偏低,倘若再遭遇生活形态的障碍,罹患糖尿病的风险便显著增加。
西方人虽然进食量大,不过他们的胰岛调节作用很好,短时间之内能够抵挡住。
说到锻炼身体,不要以为欧洲人吃得很多,其实他们走路也很多。许多城市的交通主要依靠步行和骑自行车,地铁站之间的距离很远,去一次超市来回要走上三公里路。
我们这儿许多人享受着便捷服务,从家门口到餐桌上无需过多活动,几乎整天都不怎么走动。运动能增强肌肉对胰岛素的敏感性,活动量越大,胰岛素发挥作用的效能就越强,从而有助于维持血糖水平的稳定。
提及此点,须关注其饮食习俗。多数欧洲家庭自幼便教导孩子如何进餐,怎样体察饥饱程度。他们并非饱后才终止进食,而是感觉“恰到好处”时便收起餐具。相较而言,我国餐桌礼仪中,不仅存在劝酒劝菜的习俗,孩子用餐速度稍慢还会被指责“偏食”。日积月累,人们对“饱”与“饿”的正常感知逐渐模糊。
医疗体系的不同也是一个因素。欧洲多数国家的初级医疗服务完善,糖尿病的检测覆盖面广、处理及时。一旦有人检测出糖化血红蛋白指标异常,马上就会提供膳食、锻炼方面的指导,有时还会开处药物进行控制。
在部分区域,众多人群在出现合并症后才意识到自己罹患了糖尿病,这种情况好比是管道渗水,有些人滴漏即修,有些人则任其发展直至顶部坍塌才寻求维修。
我们有必要谈谈所谓“少糖保健”的错误观念。许多人只要一得知糖尿病,就立刻停止食用主食、水果,甚至牛奶。
但是《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强调,普通群体无需彻底停止糖类食物,应当管理食物的总量,核心在于保证营养分配合理。持续采取低碳水化合物饮食方式,或许会造成身体代谢失调,甚至降低身体对胰岛素的反应能力。
有位同乡,轻信“饿垮癌细胞、饿跑糖尿病”的传言,每日三餐仅摄取几片青菜和鸡胸肉,三个月后体重虽然减轻了,但肝部指标异常,血液中尿酸含量急剧增高。这并非“健康”,而是适得其反。
我们再换个角度讲,糖尿病并非所谓的“富贵病”,更不是“甜食病”,它其实是一种由不良生活习惯长期累积导致的代谢性疾病。即便你完全不摄入糖分,也无法避免睡眠不足、缺乏锻炼、持续紧张以及饮食毫无节制等问题。好比说一辆汽车,即便燃料加得再合适,但若是驾驶时猛打方向盘,终究会出故障。
你询问应对之策?绝非仅凭“舍弃主食”三个字就能解决。我们应当具备对食物的认知,珍视身体的感受,把控生活的步调。
对甜食不必过分回避,该补充时就要准确把握时机和分量,确保营养均衡,避免盲目拒绝。饮食调养的关键在于探寻个人化的节奏与食物搭配方案,而非执着于单一的低脂或无味标准。患糖尿病并非单纯因为饮食不当,更多是生活方式长期累积的结果,需要通过积极调整日常习惯来管理。
归根结底,糖尿病并不可怕食物量多,可怕的是饮食没有节制。可怕的是不恰当的方法调理身体,可怕的是被虚假的健康理念误导。可怕的是在商家“零糖”“控糖”“减糖”的宣传中丧失对科学的信心。
我们可以借鉴欧洲人的节奏,悠然进食,从容漫步,从容度日,将自身视作须精心呵护的知己,而非草率使用的工具。法国有句古谚语恰是此意:人生在世并非为饮食而活,而是为值得的饮食而活。
欧洲并非完美无缺,他们同样存在快餐习惯,同样面临肥胖问题,同样有人罹患糖尿病。他们与我们的不同之处在于,更早领悟到饮食的深奥与精妙。而我们往往简单地把健康希望寄托于无糖饼干或降糖汤。
糖尿病管理并非单靠一餐来决定,而是需要关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当你担忧吃一小块蛋糕会导致血糖急剧升高时,不妨反思一下,昨晚是否熬夜至凌晨两点,早晨是否完全缺乏运动,心情是否因手机上传播的健康恐慌而起伏不定。
我们不怕品尝糖果,担忧的是盲目消费;我们不怕享用面包,忧虑的是对“面包”含义的曲解。糖尿病从来无关乎你摄入了什么,关键在于你的饮食方式、生活方式以及思维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