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利来的半熟芝士,上市多年,属于经典款了。鲍师傅店铺前,常有顾客为购肉松小贝而等候,这个点心广为人知,也成了常备之选。沪溪河的店家,主要依靠桃酥吸引顾客,多数人只为此而来,对其他商品兴趣不大。
这些店铺持续营业,售卖各自的商品。部分商品售卖多年,顾客始终重复购买。它们表明了一个道理——经营餐饮业,最终还是要看食物是否美味。美味佳肴,人们下次还会光顾。朋友圈的拍照热潮会逐渐消退,食物的味道才是吸引顾客的关键。
那边,是福建泉州的近况。“向阳优焙”,这标识挺顺眼,经营着二十多家铺面。某日,这些铺面的门上全都挂着锁,立刻停业了。玻璃门上贴着一张告示,上面印了四个字—“暂时停业”。拨通联系电话,总是传来占线提示,此后无法接通。
周女士是这家连锁品牌的创业者之一。她用自己辛苦攒下的十万元资金,参与了“向阳优焙”的创业计划,目的是独立经营一家店铺。店铺开业才四个月多一点,总部的管理层就突然消失了。她保留着一份加盟协议,正对着其中的条款向大家说明,视线变得通红。
协议中明确一项,会员预付的金额,当日必须悉数转入企业账户。周女士表示:“管理机构将客户所有充值款项悉数抽走,店铺并未留存分文,如今众多客户要求退款,这个棘手的局面由我们自行收拾!”她感到茫然无措,每天都有许多人到店前询问。
办理了预付卡的顾客,账户余额从几百元到上千元不等。他们手握卡片,望着关闭的店铺大门,反复尝试联系那个总是无法接通的客服热线。有人在网络上发表评论质问:“我们普通民众辛苦赚来的血汗钱,就这样石沉大海了吗?没有任何解释途径?”店铺已经消失,资金恐怕永远无法追回。
类似的情况并非孤例。名为“欢牛蛋糕”的企业,同样背负巨额债务后消失无踪。至于“面包新语”,它曾遍布大街小巷,但后来传闻其上千家分店纷纷停业,如今市面已难觅其踪影。烘焙领域呈现两种景象,一方面不断有新店铺开业,另一方面也有不少企业因经营不善而倒闭或撤离。
根据2025年中国烘焙行业协会发布的季度报告数据,今年仅上半年,就已有超过10家网红烘焙店铺因资金困难、总部失联等问题倒闭,这些关闭的门店,犹如一条警示之路,告诫着后来者。
为什么那些网红店开不长?
这个情况或许很早就出现了。以“虎头局”为例,它最初推出“国潮点心”时,吸引了不少消费者尝试,纷纷排起长队购买。然而不到半年的时间,市面上就冒出了数十家模仿它的店铺,无论是包装设计还是点心款式,都显得大同小异。最终,消费者对这类产品失去了兴趣,就连“虎头局”自身也关闭了部分经营网点。
这些店铺把资金主要用于聘请人员推广和整修店面,显得颇为喧嚣。然而,推出的新点心种类有限,或者说,刚上市的创新产品,很快就被其他商家模仿。供货体系也存在问题,偶尔顾客希望购买的商品,店内却无法提供。每月必须支付房租和员工薪酬,若商品滞销,资金便会流失。
它们的经营,仿佛在开店之初就已规划妥当。最初光顾者多是出于好奇,为留下完美影像,甘愿等候数小时。到手后,拍照分享至社交平台,目的便达成。至于糕点实际品质如何,或许并非焦点。当最初的热潮消退,便鲜有顾客光临。
如今,即便一些毫不相干的企业也关注起这个领域了。海底捞,那个以经营火锅闻名的地方,如今也售卖起面包和蛋糕了。此外,乐乐茶,原本只卖奶茶的品牌,现在门店里也摆满了各式烘焙点心。这些企业资本雄厚,并且拥有稳定的消费群体,它们渴望参与其中,以获取部分利益。
这家品牌,历经四年光阴,门店扩张至三百家之多。其蛋糕售价不菲,市场定位明确,立志打造糕点界的轻奢形象。顾客光顾它,目的往往并非单纯品尝,更多是为馈赠亲友或社交媒体分享,因其包装设计颇具匠心。该品牌精准把握了发展契机,始终如一地坚持既定策略,店铺数量也随之持续增长。
这个领域总是这样,有人加入,有人离开。有些店铺存在十年以上,有些则开业不到十天就停业。顾客手中的预付卡,偶尔会变得毫无价值。加盟商缴纳的费用,有时会像投入深潭,连一点回音都没有。倒闭的店铺数量不断上升,新开的店铺数量也在持续增加。
在这场变动中,有些人蒙受了经济损失,另一些人则洞察了其中内情。那些撤离的经营者,攫取了代理商和顾客的资金后,便杳无音讯了。留下来的,有的在主张权益,有的在唉声叹气。原先常常排起长队的店铺入口,此刻门可罗雀,或者已经换上了崭新的招牌,转而售卖其他商品了。
你甘愿掏钱购买一个或许转瞬即逝的网络流行元素吗?什么样的面点或甜点,会让你尝过一次,便渴望再次品尝?是否遭遇过某个突然停业的点心铺而蒙受经济损失?你的预付卡使用情况如何?这些疑问,每个人或许都心中有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