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中秋节刚结束,月饼就变得不再受欢迎。当大家都在谈论“没吃完的月饼都消失在哪里”的时候,质量变差的“纸月饼”或许还在暗中交易。网上有很多回收月饼券的信息,回收价通常是面值的四成到七成。有些人靠这个赚取利润,进行着一场“无本万利”的买卖。
“纸月饼”里装的什么馅儿
发行月饼代金券,对制造商和购买者双方都有利可图。厂家借助代金券先行募集部分资金,以此减轻财务负担,同时还能根据代金券的售卖状况预测市场需要,从而科学规划生产和销售环节;购买者预付购买代金券则能获得优惠。然而因为并非即时交易,“虚拟月饼”在流转期间很容易发生名不副实的情况。消费者花冤枉钱、权益严重受损,是月饼券引发投诉的主要原因。
这种交易因为没有实体商品,又带有投机成分,有人开玩笑说把月饼变成了“证券”。沿着“生产商——分销商——消费者——囤积商——生产商”这条流转路径,虽然月饼兑换券看似又回到了起点,但各相关方却形成了一个“月饼券市场”的循环圈。掏了实际钱财的人最终承担了损失,或者用送礼的方式积累了人情债,而其他参与者在转手过程中好像都得到了好处。
月饼“证券化”扰乱市场秩序
然而,当下月饼的“证券化”行为引发诸多问题,已偏离其本意初衷。商家掌控着“券”的规则,消费者在其中无法表达意见,利益争夺时明显处于不利地位,经常遭遇提货困难、品质价格不匹配、服务态度恶劣等情况,这些现象容易导致商家与顾客之间产生矛盾冲突。部分商家专门为“赠送礼品”这个领域,开展商品凭证的制作、售卖以及回收的整套业务,导致市场秩序出现混乱,加大了市场价位变动的可能性。
从法律角度分析,这些行为不仅可能损害公平买卖的权益,而且因为交易过程隐蔽、资金流转容易,还有可能催生暗中的腐败问题,进而助长不正当的馈赠风气;从市场角度考虑,如果对此放任不管,对认真生产产品的商家就不公平——假如只印制不制造也能获利,甚至获利更快更多,那么月饼的品质本身就不重要了,这很容易破坏市场秩序,使月饼越来越接近金融工具,越来越远离食品本质。
让外部约束和行业自律双管齐下
提及起来,类似“纸月饼”“纸螃蟹”之类的“礼券经济”,并非近期才冒出的购物方式。在限制过分包装、高价月饼等情况时,主管单位也曾经清楚表明,商家发售月饼兑换券、月饼提货卡等凭证的,必须依照相关法规行事。对于企业不正当竞争、虚假告白等情形,该追究责任的就追究责任,该告诫的就告诫,务必让外部监管与行业规范同时发力。
监管部门须将发行机构列为监管关键,对其发放的代金券建立申报规范,进行严格审查,控制月饼变成金融工具的源头,促使发行机构持续改进消费换取流程;此外,需强化法律制裁,提升违规代价,加强监管的威慑作用。公司等购买方亦应树立正确观念,明辨真伪,经由合法途径购买产品,根据实际需要购买,防止资源浪费。
(以上综合环球时报、南方日报、北京晚报)
V视角:
@飞翔d乐乐:这是把月饼变成金融产品了。
@箫忆:大闸蟹券也存在类似情况。
@动次打次就好好:“空手套白狼”的游戏。
@活锦鲤:月饼“证券化”,是对传统节日的异化。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有人评论说,包装精美的月饼中暗藏玄机,其数量远超馅料本身。确实,月饼被当作金融产品炒作,不仅破坏了市场规则,也侵害了购买者的权益,更歪曲了传统节日的内涵。面对这种情况,我们必须保持高度注意。传承民族文化,应让月饼增添更多文化气息,减少投机成分。今年中秋佳节已经结束,然而针对月饼代金券等同类产品代金券的混乱状况,整治工作仍需不断推进,务求取得长远成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