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是烹饪中不可或缺的调味品,它频繁出现在各种菜肴的制作过程中,助力美食诞生,然而,它也在不知不觉中损害着我们的身体健康。
酱油真的那么“无害”吗?有没有一种健康的选择方式?
酱油的“隐形盐”:你可能忽视的健康陷阱
大家普遍知道,吃太多盐对身体不好,不过却少有人知道,酱油其实也是盐含量很高的东西。
一勺酱油的含盐量大约在1.5到2克之间,世界卫生组织建议人们每天的盐分摄取量不能超过5克。
换句话说,一天的盐限量中,酱油可能就占了一半甚至更多。
高盐饮食会导致体液潴留,从而增加血容量和血压。
持续高血压可能损害心血管系统,导致心脏病和中风风险上升。
研究显示,每年有数百万人因摄入过量盐而导致相关疾病致死。
你经常大量食用酱油吗,是否知道这可能在无形中损害健康?
“伤胃、毁肾、加速衰老”:酱油摄入过量的多重风险
盐,不仅对血压不友好,还会对其他器官构成威胁。
肾脏功能受损情况:肾脏是人体处理代谢废料的重要部位,体内大约95%的钠需要经由肾脏代谢掉
过量的钠摄入会使肾脏承受巨大压力,持续下去可能导致肾机能出现严重问题。
如果已经有肾病的患者,再过量摄入酱油,无疑是雪上加霜。
胃部健康危机:酱油中的高盐成分会刺激胃酸分泌。
胃酸分泌过多会损害胃内壁,导致慢性胃部炎症或胃部破损,情况严重时还可能引发胃癌。
缺钙可能导致骨质疏松,钠的排出过程需要钙的辅助,体内钠元素摄入量过高,在排出钠的同时,也会促使钙质更快地流失。
钙质的大量流失会削弱骨骼的强度,增加骨质疏松的风险。
心血管健康受损:高盐摄入会引起血压升高,导致血管壁变硬。
这种情况进一步恶化可能引发动脉硬化,增加冠心病的患病风险。
酱油的颜色越深越不健康?
网络上流传着酱油颜色深与健康隐患相关的传言。
颜色深浅,与致癌物含量没有必然联系,或者,深色东西,不会导致皮肤颜色加深,这些观点,并没有科学根据。
酱油的色泽主要源自于发酵环节生成的类黑素,该物质属于天然色素。
类黑素在人体内部会逐渐分解,分解的产物是无色的氨基酸等物质,所以它不会改变皮肤色泽,也不会损害身体健康。
此外,关于酱油中的4-甲基咪唑(焦糖色素成分)的致癌性。
当前科学界尚未发现确凿证明,日常饮食中的该物质含量会损害人体健康。
科学选择酱油:如何让健康与美味兼得
面对种类繁多的酱油,我们如何科学地挑选?
关注氨基酸态氮含量
氨基酸态氮是评估酱油品质的关键要素,其数值越高,表明酱油的鲜美程度和营养成分越丰富。
挑选含氨基酸态氮量多的酱油,能够适度降低其他调料的添加量。
选择低盐酱油
市面上有售卖低盐酱油,这种酱油能控制钠的摄入量,并且不牺牲食物的味道。
注意阅读配料表,优先选择钠含量相对较低的产品。
避免使用“配制酱油”
酿造酱油时添加物种类丰富,或许会对人体健康带来不利影响,建议优先购买采用传统发酵方法制作的酱油。
根据用途选择酱油种类
各类酱油的适用场景各有差异,比如,生抽常用于日常烹饪时增加风味,老抽则多用于提升菜肴色泽。
在选择时应根据烹饪需求合理使用,避免不必要的摄入。
如何减少酱油的使用?
减少酱油使用并不意味着美味的缺失。
用天然香料代替酱油调味,例如生姜、大蒜、香草等。
控制烹饪时的用量,不直接倒入锅中,而是使用量勺精准测量。
尽量在烹饪完成后再加入酱油,避免因高温加热造成营养损失。
健康饮食,从控制“隐形盐”开始
酱油虽小,却牵动着我们身体多个重要器官的健康。
合理挑选并恰当运用酱油,可助益健康生活,反而不宜成为其不利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