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文化承载着龙岗的历史记忆。深圳侨报记者 钟致棠 摄
客家文化是龙岗的精神内核,蕴含着龙岗的过往印记,体现着龙岗的独特气质与风采。龙岗区十分注重客家文化的传承与利用,最近,区委领导班子已初步同意区政协深入研究的《龙岗区客家文化产业开发研究——探寻客家文化与市场经济有机结合》项目(简称“项目”),将着力加强客家资源的集中管理,把产业发展、空间布局等要素融入城市建设中,运用“客家文化+”的推进方式,打造“1+8+9”的客家文化区域,促进龙岗区客家文化的多样化繁荣。
龙岗客家文化是客家文化的重要构成部分,历经两百多年文化积累,形成了勤勉勇敢、重视教育、勇于开拓和兼容并蓄的客家精神特质。这种文化还展现出崭新的客家风貌,具备丰富多样、海纳百川、面向世界和锐意革新的显著特征。
龙岗区本地居民多数为客家人,比例高达八成以上,区域内设有189个客家文化遗产保护地,同时留存着丰富的方言、地方戏曲及传统手工技艺等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是龙岗特有的客家文化遗产,它们共同见证了城市风貌和社会心态的历史变迁过程。
在推进客家文化产业发展过程中,始终恪守保护优先、形式多样、锐意进取的指导方针,同时运用统筹规划、技术革新、和谐互促、优势互补、城乡一体化的具体路径,致力于发掘并确立龙岗地域的文化产业成长范式。
在运作方式上,倡导了“客家文化融合”推进思路,其实际推进步骤涉及两个层面。一个层面是“客家文化市场化”,借助构思、才思以及科技手段,为客家文化注入活力,实施深度创新,打造兼具文化意义与经济回报的文化行业。
另一条道路是推动“文化特色客家化”,把原先以工商业为目标的掠夺性、侵略性、剥削性产业,以及丧失竞争力和经济价值的农林渔业、传统手工业等,转变为融合客家文化底蕴的产业。
这一计划旨在结合龙岗的城市建设整体规划,把客家文化融入当地的经济增长中,通过核心项目的带动作用,重点扶持关键领域,充分发掘各类资源,最终在全区建立起“1+8+9”的客家文化分布格局。
是沿着龙岗河的河岸,将沿途的客家文化元素进行整合,形成一个长度为两公里的客家文化特色区域。这个工程围绕“客家韵味龙岗、水乡悠闲之城”的文化构想展开,兴建客家文化纪念馆、奇石文化场馆、客家渡船文化的水岸生态长廊,构建融合居住、交通、观光、消费、休闲于一体的客家文化商业街区,营造客家民俗风情街区,最终将其发展成为龙岗区的文化象征、深圳悠闲生活体验地、珠三角核心旅游吸引物,全国一流特色文化街区。
在全市八个行政区域分别建设八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客家文化产业发展项目,每个区域一个主题:龙岗区域设立龙岗河客家文化博物馆群,布吉区域打造甘坑客家风情旅游区,坪地区域建设新桥世居低碳文化展馆,龙城区域构建西埔新居社区文化活动场所,平湖区域规划平湖大围创意办公园区,横岗区域设立茂盛世居客家服饰陈列馆,南湾区域开设南岭围休闲阅读空间,坂田区域建设杨美村炮楼院创新工作空间。
要建设九个核心工程,包括深圳龙岗客家文化研究中心,龙岗老街客家文化特色夜市,龙园客家迁徙历史雕塑群,龙城广场客家文化活动场所,客家文化特色连锁餐饮,客家文化特色连锁住宿,客家文化生态休闲步道,客家文化主题儿童学习基地,客家文化主题创新工作室。(深圳侨报记者 冷雪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