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糖白石”现场揭秘墨虾制作!带着新作再赴央视,希望讲述甜蜜中国故事

日期: 2025-09-23 18:12:03|浏览: 1|编号: 13982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半岛全媒体记者 吴璟 陈亚梅

未曾料到,儿时珍藏的朴素糖画,某日竟获突破,增添传统韵味,化作件件生动的“佳作”,此皆出自青岛糖艺师崔久祥之手艺。近期,他携新作《湘江风雨图》,担当央视《诗画中国》的特别来宾,参与了节目录制。

四月份十三号当天,媒体人员与他进行了一对一的交流,了解了他参与节目以及开发新产品时的相关经历,并且在他面前,他向半岛都市报的观众们具体演示了《墨虾图》的创作手法。

最新动态

带着新作再赴央视录制节目《诗画中国》

形态逼真的活虾,类似水晶的水仙花……这些看似玻璃的物件全都系糖制品。他仅凭一对虾,引得央视新闻、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国青年杂志等众多媒体竞相报道,予以赞扬,也被网友们尊称为“糖白石”,这位人物是青年糖艺师崔久祥。

崔久祥在他的工作室中忙碌

精通糖艺没有快速通道,必须经过反复实践才能掌握分寸,崔久祥花费了九个寒暑,把白砂糖的艺术推向了新的境界,普遍常见的白糖经他加热后,竟似被注入了灵性,通过他的揉弄,转瞬间就塑造成了各种令人惊叹的杰作。他运用国风作为创作题材,尝试了晶莹剔透的工艺,借鉴了水墨画的色彩韵味,让作品既能食用,又富含深厚的东方特色,风格上显得质朴高雅,形式上又兼具简洁与活力。

最近,崔久祥带着新作《湘江风雨图》担当央视《诗画中国》的特别来宾参与节目录制,崔久祥透露,录制过程中,各位特别来宾将作品摆放在桌上陈列,彼此走动观看对方创作,其他来宾对他的作品赞不绝口,得知这件作品是用糖制作的,大家都感到十分意外。

湘江风雨图(受访者提供)

创作《湘江风雨图》时,他把自己关在屋子里,耗费了四个整天才完成这件作品。这件国风糖艺作品,是以明代夏昶《湘江风雨图》为蓝本制作的,在长一米、重十三公斤的透明糖块上精心雕琢而成。作品中山峰的塑造,通过金属敲打糖体,使其自然剥落,呈现出类似国画皴法的立体效果。对敲击的角度和力量都必须十分小心,否则糖体很容易就会碎掉。竹叶由单片剔透、绿白相接且呈现青翠色泽的竹片拼合构成,以糖体模拟朦胧的林海,平缓的丘峦,坚实的岩石以及形态各异的老树新芽,结合传统水墨画特有的渲染手法和皴法,整件作品完全通过白糖加热熔化后冷却,再经揉捏、点刻、雕琢完成,运用糖塑手法呈现湘江风光的意趣。

现在,《湘江风雨图》在位于海天MALL的非遗与现代表现力融合的“溯·明澈”崔久祥糖艺展上亮相。作品一展出就吸引了许多观众驻足欣赏,大家纷纷称赞这种创作方式非常了不起,能够在巨大的糖雕上展现出传统中国艺术的韵味。崔久祥的糖艺作品在展会上广受好评,其中两件作品已经成功卖出。根据消息,他的作品价格范围比较广,从两千多块钱到几万元人民币都有。今日新春佳节,曾在中央电视台播放过的《祥龙献瑞》被粉丝抢购一空。

现场揭秘

20分钟,现场为读者展现墨虾制作过程

崔久祥糖艺作品展里,《墨虾图》广受各界人士欢迎。虾体晶莹透亮,尾节、虾身、虾节、大触角、小触角、虾足,无一不细致展现,虾触角伸展的样子非常生动,如同真虾一般。崔久祥谈到:“《墨虾图》的构思受到国画启发,将用水化墨的绘画技法结合到糖塑工艺中,既符合外形又体现神韵,成功再现了经典作品的审美氛围。”《墨虾图》广受欢迎,崔久祥因此获得“糖白石”这一称号,此名源自部分人的称呼。

墨虾图(受访者提供)

我明白这是网友给予我的支持,更加坚定了我把传统技艺与糖塑创作相结合的信念!我会持续努力,凭借这份执着,让这门手艺得以延续和光大。崔久祥表示,当新颖的糖塑创作与传统元素交融,便如同开启了一扇宝箱,为他提供了源源不断的创作素材和灵思。

崔久祥为了使墨虾更加栩栩如生,亲自前往水产集市,仔细研究鲜活海虾的形态,时常在那里逗留数小时不离开。

许多人对传统糖画的制作感到十分感兴趣。在采访当天,崔久祥向半岛都市报的读者们现场演示了绘制墨虾图的步骤。

他先把糖加热到165度,等糖液凉了之后,掺入一点乌贼汁调成浅黑色,等糖变得软和的时候,取一块黑色的糖,用透明的糖把它包起来,再加热塑形。糖在手指间转动,慢慢冷却固定,一个水墨虾的身子就做成了,像柳叶,两头尖中间宽。再做几个指甲盖大的片,粘在一起做成尾和足。用切割工具在虾的背部划几道纹路作为节痕,扯两根长15厘米的细线做虾须,再扯六根长10厘米的线做脚,捏两块指甲盖大小的糖块做虾角,用两颗瓜子大小的糖块做虾眼。制作虾钳时,从一根长20厘米的细糖条上挑出合适位置,用热风枪稍微加热,迅速弯出两个约135度的平角,然后把顶端修剪成叉形。

塑形

制作虾尾部件

制作虾须

组装

组装

制作虾腿

组装

最后,到了合并零散部分的时候,把它们拼接起来。20分钟,一只形态逼真的墨虾就制作完成了。制作过程中,运用了揉捏、点缀、切割、雕刻、划痕等多种技巧,糖体在塑形时必须在3秒内完成,且糖体温度保持在80摄氏度左右,这个步骤需要忍受糖体的高温才能完成塑形,崔久祥这样解释道。

晶莹剔透的国风虾完成制作

在糖艺灯下调整糖的软硬度

白砂糖具有敦厚的质感,并且天然拥有神奇的改变形态的能力。制作糖时,先要熔化,再要溶解,接着要拉扯,然后要塑形,之后要吹胀,最后要塑体。制作糖艺时,先分解整体,变成小片,变成小瓣,变成小刺,变成小片,变成小甲……经过多次尝试,经过多次修正,经过多次控制精度,才能塑造出逼真的形象,再合并这些小部件。从整体造型,到色彩意境,以经典为根,以民族文化为核,达成平面到立体的表现飞跃,崔久祥这样阐述。

未来打算

用糖讲述中国故事,让世界看到东方之美

看到糖在崔久祥手里那么容易塑形,记者觉得用糖制作些简单东西应该不难,便迫不及待想尝试画糖画,戴上手套,所有准备工作完成。因为操作台要加热糖使它保持柔软,所以这附近感觉比别处热,过一会儿身上就有点出汗了。糖块在制作时手感类似一团松软的面粉,用手指拉扯时毫无滞涩感,在持续拉伸和重力影响下,糖团中心部位逐渐形成一条细长的糖丝,从这一刻起糖完全失去控制,它高达七八十度的热度,导致记者手指感到刺痛,片刻之后无法忍受灼烧般的疼痛,记者只能将糖团放下,此后又多次尝试,糖丝在手中始终不听使唤,而且温度过高,最终只能放弃操作。

崔久祥一直钟爱国风国色的艺术形式,自幼便偏爱这种风格的工笔画,经常将心仪的国画作品保存于手机之中。九年前,他在上海担任糖画创意师期间,便着手将国风元素融入糖画创作之中。崔久祥坦言,以糖来呈现画中水墨色彩的渲染并非易事,多种色彩的交织融合,必须经过反复练习才能达到理想的效果。此外,糖画必须展现出中国画那种洒脱的意境。他为了使糖画形态显得洒脱、轻盈,在糖画的各个部分的支撑结构上下了很多功夫,逐步探寻糖画的支撑限度,偶尔制作好的糖画会因支撑限度不够而坍塌。

最初尝试这种具有中国风韵味的糖画时,遭遇了许多困难,制作一件富有新意的糖画往往要耗费两到五天的时间,时常需要脱下手套,手上便会磨出水泡,制作技艺尚不纯熟,偶尔会不小心打碎即将完成的作品,这个阶段非常考验人的意志力,曾一度想要放弃,但凭借对创作的执着,最终完成了更多作品,在我看来,勉强维持不喜欢的工作只能称之为坚持,而全身心投入自己热爱的领域才是真正的热爱。

崔久祥认为最令人难忘的一项创作是翡翠鸳鸯,他谈到自己见过许多糖艺作品,这些作品用玫瑰、天鹅来描绘情意,在他看来属于西方表达手法,而糖画领域还没有出现运用中国传统文化来表现爱情的佳作。于是创作了象征坚贞不渝、恒久恋情的《翡翠鸳鸯》,在构成要素上选用了‘甘为鸳鸯不慕仙’和纯净无瑕的‘冰种雕刻玉竹翡翠’,成品富有鲜明的民族特色,作品展现出了中国人特有的浪漫情怀,内敛而充满魅力。

崔久祥制作的精美糖塑作品

“现在我在考虑用糖塑来展现中国故事。”崔久祥表示,中国的神话和历史故事数量庞大,如果借助糖塑来呈现,会非常吸引人,借助这些传统题材,再在糖塑中结合现代审美和技术,很容易让作品焕发新的活力。

清甜的糖艺,典雅的东方韵味,二者融合形成了中华文化的崭新诠释,期待对传统手艺既传承又革新。崔久祥盼望自己的糖塑有一天能走向海外,让世界认识中国,欣赏东方风采,使更多人士领略中国糖塑的独特魅力。

来源:半岛都市报·半岛新闻客户端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