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创 袁念琪 上海人家AB面
每逢前往巴黎,若非在住处用早餐,便会在面包铺购置羊角形糕点。各家店铺的售价有差异,通常一个需要超过一欧元。外出游览期间,若需小憩,常会小酌一杯麦芽酒,偶尔也会搭配羊角形糕点食用。前往欧洲其他地区旅行时,情形也大致相同。
图说:羊角可颂我最爱。
我喜爱羊角,并非因为它拥有亮丽的金色外皮,而是因为它独特的口感和风味。那层酥脆的外壳在口中碎裂,内里组织像蜂巢一样柔软;两者在口中完美融合。虽然我不太喜欢黄油,但羊角里的黄油却是我能够接受的。享用羊角时,可以像使用餐具一样,用刀叉来切割;用刀切成小块,再用叉子送入口中。这种吃法颇为有趣,不过使用刀的时候要小心,避免脆皮碎屑掉落在盘子外面。边走边吃则显得格外自在,拿着纸袋中的羊角,像挤牙膏一样一段一段地取食。
图说:香榭丽舍马卡龙名店(拉杜丽),有羊角一席之地。
袁念琪摄
它的味道略带甜意,但勉强不能算作甜点;糖的含量比面包高,但比甜点低,因此有人将它归类为介于面包和甜点之间的甜味酥性面点。
图说:巴黎最古老甜品店(史特雷),羊角可颂传统而正宗。
巴黎的每家面包作坊都备有羊角,甜品铺子也常见此类装饰;其中历史悠久的有两家,其一便是经营了1730年、资格最老的史特雷,主打风味纯正的老式产品。另一家则是1998年开张、发展迅猛的皮埃尔•赫尔梅,提供玫瑰香型或融合了覆盆子、玫瑰、荔枝三种风味的特色点心。
图说:覆盆子一到,众口不再难调。
法国人称羊角面包为“可颂”,这个词在法语里表示“新月形”;而英语则把羊角面包、新月形面包和牛角面包都归为同类。面包的命名往往与它的起源紧密相连,关于羊角面包的起源主要有两种说法,其中一种流传甚广,源自维也纳。当时,奥斯曼土耳其军队高举新月旗帜围攻维也纳,一天深夜,正在为第二天生意准备工作的面包师们,突然听到地下传来异常的声响,他们立刻警觉起来,意识到敌人正在挖掘地道,企图攻入城市。迅速通知整座城市,顺利守护了该地。接着,烘焙匠把面食雕成弯月模样以示追忆。
图说:与羊角可颂起源有关的1683年维也纳之战。
维也纳是哈布斯堡王朝和奥斯曼帝国交战的地点,双方在1529年、1532年以及1683年爆发了三次重要战役。根据《拉鲁斯美食百科》的记载,羊角面包的流行与1683年那场决定性的基督教联军胜利有关,那次胜利不仅阻止了奥斯曼帝国的进攻,还改变了历史进程,使得金黄色的羊角面包因此声名远扬。还有另一种说法,故事情节大致相同,但发生地点变成了布达佩斯,时间则调整到了1686年。起源不管在维也纳还是布达佩斯,都因战胜奥斯曼帝国而来。
图说:现身圣诞的新月型饼干基弗尔()。
确实,法语用“弯月状”形容羊角面包有其历史依据,这与它的起源有关。据说最初传入法国的是奥地利的、德国的、匈牙利的等国的弯月形饼干基弗尔,它并非面包,而是种饼干。弯月形状寓意着迎接晨光,祈求新的一年;后来逐渐演变成含有黄油、经过折叠、切成三角形并卷起来烘烤的面包。这种说法比起源自维也纳之战的版本,显得更加温馨悦耳。
图说:羊角可颂——传统与创新。
关于羊角面包的起源存在多种解释,但它的传入法国方式则看法趋同,源自奥地利女大公玛丽亚·安东尼娅·约瑟法·约翰娜这位人物。她十一岁时,法国王室向她发出联姻请求,十四岁之后,她嫁给了法国王太子路易·奥古斯特·德·波旁。四年后,即1774年,路易十六登基为国王,十八岁的她也就此成为法国王后。这位爱吃喝玩乐的人,家乡的小点心出现在她的宴席上很常见。人们记住的是她临终时说的话,对踩到她脚的刽子手说,她感到抱歉,解释说不是故意的。
图说:人们不清楚是否王后引进了羊角,但记住了她的临终遗言。
羊角面包在18世纪时传入法国,最初只在皇室内部流行,直到19世纪才逐渐普及到普通民众中,1839年,位于巴黎黎塞留路92号的第一家维也纳面包店开业,奥地利面包师奥古斯坦让这种羊角面包与法国百姓有了接触。
图说:伊斯法罕羊角。
从那时起,羊角慢慢在法国人的餐桌上占据了显著位置,不仅作为法式早餐的固定搭配出现,也成为了法兰西的一个标志性元素。
图说:羊角可颂,吹响在清晨的巴黎街头。
图说:家里招待客人也少不了它。
袁念琪摄
特别是电影《蒂凡尼的早餐》在1961年上映后引发的轰动效应,奥黛丽·赫本那身黑色装扮,左手拿咖啡杯,右手持羊角面包,显得格外有魅力啊。
图说:奥黛丽·赫本的早餐,羊角可颂是主角。
图说:苹果+羊角。
图说:巧克力羊角,带有上海人讲的老好呃腔调。
现在的羊角有许多不同的风味,包括奶油味、巧克力味、杏仁味,也有添加树莓、蔷薇和杏干的。它的成分和样子都在不断更新;有些虽然还是两头尖中间宽的形状,但已经从弯曲的羊角变成了橄榄形。吃法也发生了改变,可以涂抹黄油、果酱和巧克力等,或者搭配茶、牛奶和咖啡来享用。
《劳动报 文华》2021年6月20日
袁念琪,1978年,经由农场进入高校,研读法律,取得法学学士学位,1983年,加入上海电视台,担任高级编辑,技术等级为二级,荣获上海长江韬奋奖,是上海市作家协会的成员,名字被列入《中国新闻年鉴》,1974年,开始创作并发表文章,在 全国报纸副刊作品年赛中斩获一等奖,其作品被收录于王蒙主编的《中国最佳散文》集中创作了《上海品牌生活》这本书,还写了《上海门槛》,又出版了《上海姻缘》,接着是《上海B面》,最后完成了《零食当饭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