或许不少人难以置信,春熙路,这条每日人流极为密集,在国内享有极高声誉的商业街,如今几乎见不到本地居民了。
某个事件由我和一对80、90后恋人饮酒谈天引出,他们的姓名不便公开,不妨将他们称为沈复和陈芸,这两位都是我的朋友,一位是祖籍可追溯至成都的老居民,另一位则是在2000年才迁居成都的新来者
陈芸记忆里的春熙路
陈芸对春熙路的记忆始于挨打。
幼年时顽皮挨了家长期望的管教,长辈们便常领陈芸去春熙路用美食化解不快,那家总是人头攒动的韩包子,热气腾腾的龙抄手,以及风味独特的钟水饺,令陈芸在相当长的时间里对春熙路怀揣着矛盾的情绪,既向往又犹豫。
九十年代春熙路,地图上标示范围虽然宽广,但真正热闹且适合逛街的,其实只有一小段路,起点是现在的茂业百货,终点到中山广场,再往后面就冷清许多。
那个时期,这条街上的店铺大多售卖的是各种简餐和小吃,并不是以商业交易为主,让人感到不解的是,整条路竟然找不到一个可以安静坐下用餐的场所,人们要么购买后便立刻离开,要么边走边享用食物。
(老成都人手绘春熙路老商圈)
1992年,夜市获得官方许可,街头摊贩开始售卖廉价商品,两侧商贩手持高音喇叭,朝着路人这边那边大呼小叫。
各种小吃、干果零食、保温容器、小件装饰品、营养品、帽子、厚棉服、健身服装、贴身衣物,那个年代所有时髦的小物件这里全都有,春熙路的夜市喧嚣终于超过了白天的热闹。
小陈芸或许仍旧抱有侥幸心理,她多数时候会在夜间搞点小动作,并且拼命想要换来一顿惩罚,这样就能在晚上去春熙路逛夜市了。
春熙路的店铺多依托大型公司及国家相关产业,而九十年代的个体经营者则主要聚集在春熙路旁的青年路,在这些经营活动中,服装生意最为兴旺。
广州推出的最新服饰引起了成都众多青年人的关注,春熙路也变成了当时成都年轻人群体的热门场所,人们换上崭新衣裳,前往春熙路购物。
春熙路得益于青年路,春熙路又引领着青年路服装的潮流,二者互相促进,共同发展。
在某些人看来,青年路这个地方,只要把两件质量不怎么样的电视机随意放置在地上,用不了多久就能脱手。也有一些人认为,在青年路,只要敢于承担一次风险,就有可能获得足以维持半生生计的财富。
成都的个体经营者个个都十分精明,陈芸家中的男主人经常在春熙街随意走动,目的是弄清楚成都的年轻群体喜欢穿着哪些服饰以及哪些尚未流行,成都最早出现的牛仔裤就是陈芸的养父经过长时间观察,并且大胆引入本地的,从此以后成都就开始了牛仔裤的流行。
这门生意逐步发展壮大,陈芸的母亲随后每天只需前往青年路检查一下柜子,了解当天收入多少,偶尔指点一下店里的帮手如何与顾客协商价格,其余时刻便用来吃瓜子、喝茶以及闲谈。
陈芸的母亲容貌出众,时至今日依旧如此。她能随手抓一把瓜子,随意倚靠在一家店铺的门框上,便可以消磨一整个下午时光。走的时候,店铺男东家总是含情脉脉地望着她离去,地上则散落着满地瓜子壳。
(1988年,青年路,图片来源:周筱华)
那个时期,所有店家掌柜彼此交情非常深厚,即便临时去解决个人问题,邻近的摊主也会主动照看各自的摊位。
担心东西被顺走?
不存在的事情!
夜市不再举办,陈芸对春熙路感到厌倦,多数时候只是陪着父亲去买些东西,很少单独前往。
胡开文店铺购置的笔墨纸砚,至今仍存放在家中储藏间里。照相器材行购入的旧式镜头,早已不知所踪。陈芸家父珍藏的金质腕表,时常送至春熙路钟表行保养,此刻却安放在柜子深处,秒针早已停摆。
(20世纪90年的胡开文文具店,图片来源:网络)
20世纪90年代,春熙路成都古籍书店 图片来源:赖武
那个时期的春熙路,多数是那种两层的老式建筑,以木头做结构,铺着木地板,唯独古籍书店有三层,陈芸特别爱在上面走,听着那木地板发出的吱呀声响。
沈复记忆里的春熙路
沈复是在2002年春熙路改造完成后才抵达成都的,当他初次目睹春熙路人头攒动的情形时,感觉有些头晕目眩。
这家眼镜铺面积很大,有三层楼那么高,凤祥楼里面光线十分耀眼,劲浪体育店里的篮球鞋摆放得井井有条,以纯店门口堆满了打折的衣物。
沈复起初连外币是什么样都不清楚,后来他看到春熙路旁路边有许多兑换外币的小商贩,这让他觉得自己像是到了城里,因为他向来认为自己是城里人。
沈复谈到,他初到春熙路时,如同赶进度般逐个探访了所有店铺,直到天色已晚才结束。
他站在孙中山雕像前,目光投向远处巨大的宣传板,上面是周杰伦的身影,心中赞叹春熙路的喧嚣,同时品味着这份喧嚣之下,身为成都市民的自豪之情。
-----
改建之后的春熙路,商业繁盛程度达到了空前的高潮。
新式楼宇取代了昔日的旧式双层平房,街道宽度增加,铺设了瓷砖路面,春熙路被划分为四个方向的道路,分别对应东南西北,路面上遍布宣传板,建筑外墙上挂着大型名人画像,包括港台及欧美艺人,无论是否熟悉面孔,这些图像都显得时尚而美观。
此外,春熙路附近也出现了“良木缘”“新中心”“泰华”“ATT”“红帽象”“城市英雄”这些名字,是成都市80、90年代出生的人非常熟悉的。
此刻的成都市民,对于春熙路各有各的见解,这些见解可能源自某个店铺,某件风潮,或某个术语。
在部分成都人眼里,春熙路处处是商机,只要经营一家店铺,便能够终日无所事事安度余生。
在部分成都居民看来,春熙路象征着高档次高花费,并非他们能够时常光顾的场所。
在部分成都人的观念里,春熙路是一处标志性地点,也是一个汇聚人群的场所,许多集体行动都会以“春熙路,两点半”作为召集信号。
在部分成都人眼里,春熙路代表着体面,是展示身份的窗口,提及“泰华货”不如说明“这件服饰源自春熙路”更能令成都人觉得有尊严,是彰显个人生活水准的理想途径。
-----
在沈复看来,春熙路有阿迪耐克折扣活动,低至三折,沈复一直觉得春熙路的劲浪体育用品店是个值得信赖的商店,后来他才发现,那些在身边高喊“阿迪耐克三折要不要?”的人,并非劲浪的员工。
在春熙路,陈芸和沈复走到了一起
2012年以后,春熙路依旧十分热闹,路边的伊藤百货,虽然售卖的商品价格不便宜,不过已经得到了成都那些注重生活水准的年轻人认可。
群光广场落成后,春熙路增添了许多购物场所。第一城里面昏暗如同阴间,楼上便真的设立了数家恐怖体验馆。春熙路牙科医院,在成都市享有顶尖的拔牙技艺声誉。
街面上,面包新语店内的顾客个个都像是都市上班族,同对街排队购买鸡翅配饭的顾客彼此间有些许轻视。位于二层的德克士,其烤鸡翅的销量总是强于楼下的同类产品。星巴克的咖啡无意中提升了成都市民对饮品费用的接受程度。
八零后和九零后已经从追逐风尚的群体转变为主要的消费人群,在春熙路友善且接纳的氛围中,随处可见一群群欢笑的年轻人,无需特意,只要和伙伴们漫步春熙路,心情就能变得愉悦。
沈复是高中时在春熙路上的良木缘认识的陈芸。
或许是因为当时手头钱不宽裕,约会时便带陈芸去了春熙路附近一家叫BT鸡翅的炸鸡店,那里正搞一个“吃够十份‘变态辣’就能免费吃”的活动,这活动能让铁骨铮铮的男人辣得直喊妈。
所以当天晚上,陈芸就被送进了医院抢救室。
可能就是这样的印象深刻,才让他们最后走到了一起。
成都地区有众多像沈复和陈芸这样的男女,他们常去春熙路散步,在那里偶然相遇,发展感情,进行消费,以此表达自我风格。
春熙路见证过无数人生片段。既有温馨动人的经历,也有令人心碎的际遇,还有能引得人会意轻笑的瞬间,更有让人潸然泪下的场景。这些经历如同这条街市的脉动,持续为春熙路注入活力,推动着它的不断前行。
春熙路上再难见到成都人
享有盛誉的春熙路,每年都会招徕数十万的异地访客,当外地友人向本地人询问成都有哪些去处可以游览时,本地人往往首先想到的便是“春熙路”,接着才会从记忆中寻找其他名胜的名称。
春熙路,是成都人可以不经过大脑就呈现给外地朋友的门面工程。
到2016年为止,春熙路经历过数次规模不一的整修和改造,入口处的天桥越建越宏伟,并且增设了自动扶梯设施。
春熙路地铁启用以来,该地居民以普通话人士和外国游客为主,本地特色方言的使用频率有所降低,正宗的成都话逐渐减少。
沈复时常在地铁站遇见背着硕大包裹的异国友人,他们总是用困惑的目光和难以理解的话语向周遭的人寻求帮助,询问最多的是
“诚信肉!诚信肉!喂儿子吃诚信肉”
(道路啊道路,你在哪里)
现在再问问身边的成都人,平时还逛春熙路吗?
“不逛哦,有啥逛头?早就逛腻了。”
沈复和陈芸也不再去逛春熙路了,最多是路过。
谈到子女,询问成都何地最为热闹,小儿子的回答充满自豪,声称“太古里”。这让人联想到往昔沈复与陈芸,也曾得意地表示“春熙路”。
这家由老成都人经营的酒吧里,我们的交谈引起了邻座许多饮酒者的注意,借由他们,我察觉到成都民众对春熙路的看法正逐渐产生转变。
聚集的人手很多,他们都是来自外地的,感觉相当疲惫,穿着打扮显得陈旧,思想观念没有及时更新,如今才去往各个乡镇地区
谈到上一次到春熙路的时刻,住在附近或工作地点附近的人除外,其他成都市民竟然普遍六个月前去过那里。
酒吧老板陈哥说:
“我已经十年没去过春熙路了,是不是不像个成都人了?”
以下是我的随机采访
成都人觉得春熙路变了吗?变好了还是变差了?
情况已经不同了,现在比从前热闹许多,过去行人众多,而且环境也不好,到处散落着废弃物,如今则美观许多,来来往往的人多了,靓丽女性也多了,餐饮选择也更加丰富。
“还是变了,以前时髦,现在繁华却不时髦了。”
情况有了转变,不过步伐未能同步,缺乏必要的改进,与旁边的区域(IFS、太古里)相比显得格外不同,依然停留在2005年的水平,亨得利算是还可以,但整体都难以适应变化,估计邻近地区的居民都不愿意多停留,直接前往太古里。
情况肯定恶化了,从前客流量大,买卖就兴隆,小的时候很乐意光顾,每次去都感到十分舒畅;如今物价上涨了,顾客众多,又吵又闷,去了反而觉得不快。
过去各种东西应有尽有,想吃的东西,能买的东西,又繁华,有龙抄手,有钟水饺,有韩包子,还有劲浪体育。但是后来春熙路就不再有这些了!
为什么不去逛春熙路了?
“没时间,平时工作忙。”
“就一条通往太古里的路,有什么可以逛的?”
过去购物不便利时总想去春熙路,在春熙路购置一套得体的西服,再配一双时髦的尖头皮鞋,显得非常时髦,现在各种购物途径都便捷了,就不再去那里逛了。
春熙路上的招牌越来越少了,缺乏活力了,无法吸引年轻顾客了,提起春熙路就想到腿脚不便,已经落伍了!
如今还有谁会去春熙路闲逛?你听说许多人聚集在太古里分享自拍照片,可你没瞧见哪个在春熙路佐丹奴门口拍照片的啊!
带孩子去春熙路不太方便,其实方便我也不想去。但带孩子去太古里的人很多,很方便。每个月去一次太古里,就不考虑春熙路了。
如今这里专门针对外来人士,我这个本地人也要去,真的吃饱了吗?
春熙路上见不到成都人了,遗憾吗?
“遗憾个锤子,我在那又没有铺子。”
情感上的失落,并非春熙路的错,也不是本地人的问题。就是这种情形,很少见哪个城市的街道像春熙路这样,还会被本地人频繁光顾!北京、上海这些大都市淘汰得更加迅速。
成都本地人不再去了,只是外地游客很多,并没有衰败到无法维持的程度。
终究有些不甘心,毕竟曾经在春熙路上犯过许多错误,如今……唉,不说也罢。
要是有人说我们成都春熙路不行呢?
“锤他!”
“丢翻!”
“弄他!”
“甩他龟儿两坨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