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家店铺位于宁波东钱湖边的一个小村落,售卖的面包并非通过烤箱制作,而是采用窑洞的方式生产而成。
有当地网友说:“连我爸这种不爱吃面包的人,居然都吃完了。”
店主朱芷怡是一位出生于1999年的年轻女性,属于千禧一代,曾留学海外,大学期间主修艺术领域。
她回到国内已经有一两年的时间了,最初在宁波市区的某个公司担任采购职位,到了今年上半年,她选择了独立创业,希望能够从事一些自己真正感兴趣的事业。
决定开一家面包铺,源于她去意大利求学的经历,在那边品尝过一种用木柴慢慢烘烤的面包,口感十分地道。
方向选定了,店开在哪里?
朱芷怡和合伙人跑遍了宁波城区,都没找到理想的地方。
后来,她开车途经宁波市区以外二十多公里处的东钱湖镇城杨村,无意间注意到村中一栋建筑。
那是一处临溪而建的低矮房屋,四周环境优美,山峦青翠,水流清澈,墙壁洁白,屋顶乌黑,给人的第一印象就是,这正合我们的心意。
她前往村委会询问,恰逢村里计划出租房屋,因此,在村委会的积极协助下,她租赁了那处仅80平方米的铺面,事后才了解到,城杨村是个网络热门的村落。
今年六月,那家面包店宣告成立,定名为“e la vita”,这个名字源自意大利语,意指“生活本该如此”。
制作面包的洞穴由朱芷怡与她的合作者经过一个多月反复试验规划而成,其构造有点像过去乡村中的木柴加热炉,下方放置燃料,上方则用于烘烤面食。
她刚开张时,围绕那个窑洞,还有店铺的装饰样子,在社交网站上发布了很多记录日常生活的短片。
很快,这些视频就引起了同城网友的关注。
店铺开张已经一个多月了,不断有顾客前来光顾,店里的名气,也渐渐传播开来。
每逢周末,访客数量激增,其中既有到村落及邻近山地进行徒步的旅行者,也有因传闻而至的顾客。
购买面包的顾客群体,主要是携带子女的八零后、九零后父母,同时也有四五十岁的中年顾客,他们当中有许多是经常光顾的老顾客,每天面包的销量能达到三四百个。
朱芷怡给记者看了某点评网站上粉丝们的评论。
网友“牡丹爱吃记”起初心存疑虑,品尝过后才感受到美味,“口感松软又富有弹性,确实是我未曾体验过的美味,充满了天然的风味。”
网友“”对番茄乌梅面包表示了赞赏,认为它味道既带有酸味又带有甜味,十分美味,非常适合老年人食用,它的甜味程度不高,而且质地比较柔软细腻。
有网友称赞店铺的氛围非常好,十分安静惬意,没有嘈杂声,是理想的拍照场所。
朱芷怡表示,店铺售卖的面包,其构成成分十分精简,均为日常易得的食材,强调原料的天然无污染,完全没有添加任何化学物质。面包是采用柴火烘焙的,因此香气更加浓郁,同时由于选用的食材品质上乘,所以售价略高于市面上同类产品,价格范围在二十八元至三十五元之间。
面包铺每七天会推出新款式,当下最受青睐的是蜜桃造型卷,每日可售出七十余个,此外火腿加芝士的面包,光顾的人也不少。
网购顾客数量超出本地范围,不仅覆盖宁波,还吸纳了上海、江苏的消费者,偶尔还有来自甘肃和辽宁的订单,朱芷怡这样表示。店铺除周一歇业外,其余日子均正常运营,周末侧重实体店销售,周二至周五则集中处理网络订单,她补充道。与市区上班族相比,目前的工作节奏明显加快,但朱芷怡认为这正是她理想中的状态。
城杨村的首席运营官朱金丹表示,这家面包店刚进村的时候,村级方面给予了很多支持,一些村民也参与了店铺的装饰工作,面包店开业后确实让村子多了些活力:过去秋冬时节,村里游客稀少,这家店的经营者是年轻人,对网络很熟悉,每个周末来买面包或者拍照的人很多。
潮新闻综合报道,记者杨云寒,通讯员周斯佳,相关图片系受访者所供,信息来源于央视网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