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安创建|食品安全“零隐患” 诸暨十年“抢跑”小作坊整治

日期: 2025-09-26 18:12:10|浏览: 6|编号: 14195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编辑提示:百姓视食物为根本,食物重安全。当食物超越充饥功能,当安全与众多民众生活紧密相连,一场以“食品安全”为主题的城市变革,在浙江各地蓬勃发展。食品安全管理,责任重大。从农田到餐桌,怎样确保民众的饮食安全,浙江以“建立省级食品安全市县区”为抓手,探索一条具有地域特色的食品安全路径。

整改提升后的白酒小作坊。 诸暨市市场监管局 供图

诸暨是西施的故乡,这里人才辈出,地方充满灵气,出产的美酒佳肴也相当丰富。从古至今,豆腐制品、手工面条、各式糕点和年糕等传统食物,一直深受当地人的喜爱。这些承载着诸暨风情的美食,依靠家族一代代的延续,发展至今,构成了以小规模家庭式生产为主,覆盖面广且产量普遍不高的发展模式。

小型工场进入条件不高,制造的物品多是生活必需品,跟顾客联系很紧密。所以,这些小工场的生产安全,在食品品质和商品流转环节,地位非常关键。

小作坊普遍状况不佳,制作环境差,工艺标准不统一,原料筛选不仔细,成分添加不合规,这些是常见现象,会直接或间接危害食品品质,威胁民众健康。诸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食品管理科负责人蒋志祥说明情况,我们当前工作目标就是提升食品的可靠性。

诸暨凭借前瞻性的理念,在小作坊升级改造方面率先行动。早在2008年,诸暨便着手对小作坊展开整顿,并持续了整整十年。

2015年,朱翔宇36岁时,在浣东街道里钱村建立了年糕制作场所。每天临近傍晚时分,他离开工作岗位后,必定要开启紫外线设备,对整个加工空间进行杀菌处理。今年8月,记者前往探访时看到,该场所内刚刚结束一批散装年糕条的生产流程,环境整理得非常干净利落,内部空间显得开阔且光线充足。在朱翔宇的印象中,以往的作坊都安置在旧宅里,不仅屋顶会掉下灰尘污染到制作材料,甚至老鼠和蟑螂等害虫也时常出没,食品卫生状况十分堪忧。

卫生敞亮的年糕小作坊。 诸暨市市场监管局 供图

自从对小型工坊进行规范以来,经常有相关人员到现场监督并协助改善卫生状况,我们另外配置了酒精杀菌设备,也安装了专门的防鼠设施,目的是为了保障食品绝对安全,没有任何风险。朱翔宇这样表示。

记者在加工场所的公示板上发现,经营许可证明、从业人员体检报告都摆放整齐,而且安排了专人负责每天更新食品制造安全状况的通告。朱翔宇谈到,这次对小型加工点进行整顿后,经营者的食品安全观念明显增强,标准化的生产流程不仅让生产者对自家产品更有信心,消费者也能吃得更加安心。他说现在产品品质持续提升,因为顾客之间相互推荐,生意也就越来越兴隆。

小作坊整顿注重精准施策,针对不同类型采取不同措施。以“同山烧”类白酒小作坊为例,诸暨市在2015年制定了《白酒小作坊产品生产销售管理办法》,省内首次推行白酒小作坊登记管理。截至目前,全市已有71家小作坊完成了标准化升级,并按规定进行了流程化登记。在农产品批发市场设立豆制品加工区,将原先散布在城区的9家作坊整合起来,显著提升了城区豆制品作坊过去那种环境脏乱差的问题。

诸暨市对小型工坊的治理工作,从初步了解情况、设置相关记录,到进行分门别类的整顿、制定整体规范,涵盖了从整体制度构建、空间安排,到具体细节处理,如安装防鼠设施、规范物品摆放等环节,在探索过程中持续发展。现阶段,该市已有162家小型工坊完成了注册或备案手续,其中8家正在积极争取成为“省级优质特色小作坊”。

尽管任务艰巨,只要动手就一定能成功。小型工坊的安全生产是“食安诸暨”这一整体的重要根基,诸暨“以小保大”,使小型工坊的整顿提升成为省级食品安全市县(区)建设的闪亮名片。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