侦探女王阿加莎·克里斯蒂:一生写80多部小说,两大谜题至今无解

日期: 2025-09-28 23:05:53|浏览: 2|编号: 14353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喜欢阅读推理作品的人,几乎都听过“波洛先生”和“马普尔小姐”的盛名。这两位著名探案家,其实都出自一位作家的创作。

这位作家就是英国著名侦探小说家阿加莎·克里斯蒂,她一生创作了八十余部小说,比较有名的包括《罗杰疑案》、《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等作品,她与日本作家松本清张、英国作家柯南·道尔一起被誉为“世界推理小说三大宗师”。

阿加莎的作品译本遍布百种语言,全球总销量高达20亿册。为了嘉奖阿加莎对英国文学的卓越贡献,英女王曾赐予她“侦探女王”的封号。

阿加莎创作了很多作品,但有一部格外不同,那就是她的个人回忆录《阿加莎·克里斯蒂传》。这本书,她历时多年才最终写成。直到阿加莎离世,它才得以面世。

阿加莎究竟遭遇了哪些事情?她如何踏上了写作这条道路?她的人生中藏着哪些谜团?阅读完这本书,就能获得相应的解答。

01旺盛的文学创作力,源于童年的幸福生活

纵观阿加莎的一生,有两个点让人最难忘。一是有才,二是高产。

阿加莎的大部分作品,都采用一个固定的模式,那就是:故事开头,各种离奇事件接连发生,吸引读者的注意力;随后,一系列凶案相继出现,引起社会的恐慌;最后,著名侦探将所有幸存者召集起来,在大家的注视下,通过逻辑推理,逐一揭露真凶的身份。

阿加莎笔下的主角,常常借助深入剖析人物内心活动来揭示真相,这种手法构成了她作品最显著的特色之一。

头戴礼帽、身蓄八字胡的波洛先生,堪称阿加莎笔下最为出色的探案角色。这位先生精于从他人言行神态中洞察细节,细致剖析,继而运用逻辑思维,最终锁定真正的凶手。在《尼罗河上的惨案》这部作品里,轮船上接连出现了三起凶案。波洛先生通过严谨的推理,察觉到船上的每一个人都有可能是作案者。最终,他采用心理分析技术和逻辑推演方式,找出了真凶。

阿加莎塑造的另一位名侦探马普尔女士,具备与波洛先生相似的才能,擅长洞察人心。每逢命案发生,她都能从众人的零星话语里,捕捉到隐秘的线索。借助对细节的精准剖析,她总能成功锁定真正的罪犯,其展现的推理技巧令人赞叹不已。

阿加莎既聪明又努力,她享年85岁,写出了80多本作品,堪称作品极丰。数十年间,她的小说屡次被改编成电影和电视剧,广受观众欢迎。

自传里,阿加莎多次提及写作体会,字里行间,流露出无尽欢欣。能感受到,她确实对创作抱有真挚热情,视笔耕为乐事。究竟是什么原因,让她拥有如此强烈的创作冲动呢?

这一切都要追溯到阿加莎的幼年时期。她在个人回忆录的开篇就写道,人生最值得庆幸的事,就是拥有一个快乐的本源阶段。这句话,恰恰描绘了她童年的真实状况。早在年幼时,阿加莎就养成了读书的爱好,正是这个爱好,为她的文学创作奠定了基础。

十八世纪九十年代,阿加莎降生在英国一个门第显赫的家庭,她的双亲感情和睦,对她和蔼可亲。每日晚餐过后,母亲总爱为阿加莎讲述各式各样的故事。在母亲的引导下,阿加莎对书籍产生了浓厚兴趣,甚至到了痴迷的地步。年纪尚小,她就已经成为了狄更斯和柯南·道尔作品的坚定拥趸。

阿加莎同样对音乐充满热情。她的母亲一直对她抱有很高期望,希望她将来能成为歌者。然而阿加莎性格内向,难以适应表演场合,也不擅长与人交往。因此她最终决定不再追求歌手这条路。

阿加莎性格内向,不擅长社交,家人没有强迫她上学,而是聘请家庭教师,在家中辅导她读书。她自始至终都没有进入过学校,也从未获得过任何学历证明。即便如此,她依然成功踏上了写作生涯。

富足的物质环境,融洽的亲属互动,使阿加莎的少年岁月备受关怀。在她的个人记述里,每当回溯少年经历,阿加莎的笔下总是洋溢着深深的愉悦。

童年岁月的温馨背景,深刻影响了阿加莎的一生,并且为她构建了一道坚固的屏障。步入成年,尽管遭遇过不少波折,阿加莎始终没有向逆境低头。她最终不仅赢得了世界级的作家声誉,还收获了美满的家庭生活。

02惊世骇俗的姐弟恋,成为疗愈情伤的良药

自传提及,阿加莎坦言,毕生仅目睹四次幸福结合,她的双亲位列其中。这对父母是她人生长河中的楷模,阿加莎的个人感情历程却并非坦途,但终究寻得美满结局。

阿加莎一生共缔结两次婚姻关系。她的首任配偶是军人阿奇博尔德·克里斯蒂,两人在一场规模宏大的舞会上相识。随后,他们迅速坠入爱河。

阿奇博尔德那会儿境况不妙,母亲担心阿加莎若嫁给这样的人会吃尽苦头,所以极力反对这门亲事。然而正处在热恋中的阿加莎完全没把母亲的话放在心上,她不顾重重压力最终和阿奇博尔德结了婚。婚礼当天,双方家里的人一个也没来,就连牧师和伴郎伴娘这些角色,都是临时找的替代品。

人们常说违背长辈的忠告,往往容易招致损失,阿加莎最终也无法幸免于这种不幸。她与阿奇博尔德刚结婚,丈夫就动身前往西班牙履行军职。若干年后,当阿奇博尔德从西班牙归来,他向阿加莎透露的第一个消息,就是自己已经另有所爱,决定解除婚姻关系。当时阿加莎正沉浸在婚姻的幸福之中,这个消息如同晴天霹雳般将她击垮。一年光阴转瞬即逝,最终两人还是走向了离婚的结局。

离异之后,阿加莎悲痛万分。为了排解愁绪,她决定进行一次长途旅行。旅途中,她遇到了一位年纪比她小14岁的考古学者马克斯·马洛温。在漫长的旅途里,阿加莎被马克斯温和的性格深深打动,而马克斯也于无形之中对阿加莎产生了爱慕之情。

一天,马克斯下定决心向阿加莎表达爱意,阿加莎最初的回应并非喜悦,而是惊慌。她前一段婚姻留下的创伤尚未愈合,此刻她对结合抱有强烈的抵触心理。但真挚的情感具有强大的力量,马克思凭借诚恳的态度最终化解了阿加莎的疑虑,两人最终结为夫妻。

最初,社会各界都对这场结合抱有质疑态度,缘由十分明了,彼时阿加莎已享誉文坛,而马克斯则身无分文,二者在岁数层面以及社会地位方面存有显著距离,这样的结合难免引出诸多揣测,但时日迁延,长达四十五载的光阴里,阿加莎与马克斯以切实作为,逐一消除了世人的偏见。结婚之后,他们感情一直很好,马克斯凭借勤奋工作成为知名考古专家,阿加莎也创作了《东方快车谋杀案》、《尼罗河上的惨案》、《帷幕》等经典名篇,她的名气也日益高涨,夫妻二人互相促进,共同书写了一段美好的爱情故事。

有人询问过阿加莎,与考古学者结为伴侣的感受如何?阿加莎风趣地表示,择偶应当选择考古学者。考古学者钟情于文物,女性即便年长,也无需担忧关系破裂。尽管这番话带点戏谑,却蕴含着真实想法。可见,阿加莎对自己后来的婚姻相当满足。

03为读者布下重重迷局,自己却成为最大谜题

阿加莎凭借笔尖,给读者设下无数悬念。她个人生涯里,也存在两个悬而未决的谜团。

首要成谜,便是那桩广为人知的阿加莎失踪案。1926年,阿加莎的母亲因患支气管炎离世。紧接着,阿奇博尔德遗弃了阿加莎。接连的变故使阿加莎精神几近失常。同年12月伊始,阿加莎突然不见了踪影。这一事件当时令整个英国为之震动。

当时内政部长希克斯勒催促警方迅速侦破案件,因此,警方通过报纸发布寻人公告,并且提供高额奖金以征集相关消息,此外,为了尽早找到阿加莎,警方还前所未有地动用了小型直升机进行搜索。

经过十一日的广泛寻找,阿加莎得以重新出现在公众面前。据悉,她此前一直藏匿于一处温泉休闲场所。令人费解的是,当接受公众审视时,阿加莎执意表明自己系“特蕾莎·尼尔”。经医疗专家实施检查,最终判定:阿加莎因过度思母,已罹患记忆丧失之症。

那失落的十一天,是阿加莎生命里最为晦暗的时光。她的自述书中,记录了诸多日常片段,唯独这件往事缄口不言。她是故意回避,抑或是已经遗忘?这个问题的答案,唯有阿加莎本人清楚。这便成了阿加莎留给世人需要解开的第一个谜团。

阿加莎毕生拥有敬爱她的双亲,从事心爱的写作工作,被众多仰慕者所熟知,最后还觅得相守一生的伴侣,可以说,她的生命堪称圆满。但令人费解的是,这么幸运的她,为何热衷创作基调阴郁的推理故事,这成为阿加莎留给世人又一个难解之谜。

阿加莎极善于洞悉人类本性,她的作品里,充斥着对错综复杂人性的剖析,体现着对生命的尊重,以及对正义的执着维护。

这部作品是她创作生涯中最为独特的一部作品。小说描绘了一起发生在孤岛的连续凶杀案件。故事结局,孤岛上的十名幸存者全部遇难。凶手的遗书揭示了整个案件的真相。

真相是,那位已退休的法官沃格雷夫才是真正的凶手,他一生坚持公正,却常遭遇不法之徒用财富规避惩罚。法官退休之后,以欧文为化名,将九个罪大恶极之人诱骗到偏远岛屿,自己亦随行前往。他随后周密部署了连环凶案,用以惩戒那些逃脱司法审判的恶棍。当九名恶徒被一一除掉之后,这位法官也自尽了。

《无人生还》里,波洛先生和马普尔小姐都没有登场,这篇小说改变了阿加莎以往侦探作品的风格,既展现了人性中贪婪的方面,又体现了文学创作要真实反映生活的原则,通过这部作品,阿加莎希望传达一个观点,那就是现实社会虽然有很多不公平,但人类社会中正义终究会战胜邪恶

1976年,阿加莎在自家与世长辞,享年85岁。直至生命终结,她仍笔耕不辍。她的自传里,阿加莎写道:“若遭逢不幸,最关键的是,不要去追忆那些愉悦的岁月。”她同时补充道,“我是个在1912年戴着彼得潘式小翻领的先锋少女。”

阿加莎心里,大概永远都不愿成熟,不愿见识纷繁的世事。她的作品里,反复深入地揭示人性的阴暗角落,并非意在指责某个人,而是希望让我们明白作为人的无奈。

理解了阿加莎的生平,便能明白,她所有创作之中,都隐含着对人类深沉的同情之情。

(完)

作者背景:他深受众神眷顾,是经验丰富的网络界人士,同时在多个平台都有作品发表。他热衷于阅读、钻研和创作,朋友们常称他为“移动的数据库”。郑重声明,这篇文章完全是他独立完成,严禁任何形式的抄袭或改写。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