甜到央视 “糖艺师”的国潮浪漫
90后崔久祥凭借精湛技艺打造糖果作品,赋予其独特生命力,以此方式向大众传播传统民族文化。
人物名片
崔久祥
年龄:33岁
身份:糖艺师
“在传承中创新,做有生命的糖,让世界看见。”
讲述
专注是一种很幸福的体验
崔久祥在短视频领域拥有一大批忠实追随者,他们已经持续关注他多年。糖艺是他真正热衷的领域,每当沉浸其中便能感受到莫大的快乐。这种全神贯注的状态让他觉得无比幸福,这样的体验本身就已足够令人满足。此外他还对传统国风艺术情有独钟,倘若凭借自身努力能让更多人主动去认识和欣赏我们的民族文化,他将会觉得这是莫大的荣幸。关于网络上的浏览量多寡,对我的作用并不显著,浏览量这种东西很偶然,每当多一个关注者,于我而言,便是促使我对创作更加投入,对细节更加考究。”崔久祥表示,糖塑作品与其他创作有别,因为它难以保存持久,所以其珍藏意义不大,因此从事这门手艺的人也日渐稀少。关注糖塑的人同样不多。
糖塑技艺发端于民间,传承久远,对民间文化生态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堪称民间工艺与民间美术的缩影,从糖塑作品中能够窥见其历史脉络和民间艺术的生命力。我希望以最平和与真挚的心态,将这门绝技继承光大,让更多人领略我们国家卓越的传统文明。崔久祥这样表示。
糖艺师崔久祥最近出现在央视《晚间新闻》节目中,他展示的作品令人惊叹,包括色彩鲜艳的金龙、透明的荔枝、逼真的蝈蝈石榴等,这些充满中国风情的摆件看起来像是水晶做的,但实际上都是用糖制成的。这些作品的创作者崔久祥,现在在青岛四维酒店运营管理有限公司工作,他制作作品的地点,是一个非常安静的房间,里面只有一张桌子、一把椅子、两台电烤灯这些设备。他说,糖艺和传统中国文化是互相促进的,能够“在继承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制作有活力的糖,让全世界了解”。
从食雕到传统手艺传承
崔久祥是1991年出生的,他的父亲是一名技艺高超的木匠,其手艺在周围一带很有名气。在崔久祥小的时候,他经常能听到工具发出的声响,看到父亲制作出一件件雕刻着精美图案的家具。父亲在雕刻的过程中会向崔久祥讲述各种花纹所包含的意义,崔久祥因此接触并慢慢欣赏了多种多样的中国传统图案、动物形象以及自然风光。在这样的家庭熏陶下,崔久祥逐渐对艺术产生了浓厚的兴趣,并最终选择了这条道路。2011年,崔久祥前往苏州进修,就读于食品艺术学科。凭借恒心和热忱,加之聪慧勤奋,他的基础技能远超同侪,“食雕”技艺也日渐娴熟。2014年,学业有成之后,经由师长引荐,他受聘于深圳某所职业院校,担任食品雕刻学科的教师。崔久祥在传授知识的同时,从未间断过技艺的磨练,每逢周末他会前往邻校研习水墨丹青,规律而丰盈的日子让他对工作倾注了满腔热忱,并且获得了许多新的感悟。
崔久祥工作满两年,决断离开原本安稳的岗位,前往上海钻研“食品雕刻”。就在那个时刻,他初次见识到糖塑,立刻被这项手艺别致的制作方式迷住,于是立志要专心磨练这门本领。糖塑属于我国民间流传下来的传统手工技艺,以往掌握这门手艺的匠人称作吹糖人,他们的技艺分布广泛,遍及全国各个角落。麦芽糖是糖塑的主要构成物质,首先将这种糖加热,以便让它变得柔软,接着加入红色、蓝色、黑色等颜料,这样就能调出几十种不同的色彩,根据具体要求来调配,然后利用剪刀、小梳子等工具,以及竹片、弹簧、石膏粉等辅助物品,通过艺人运用吹、拉、搓、扯、捏、压、剪等多种手法,将糖塑成各种形状,2008年6月7日,糖塑被国务院核准,被收录为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崔久祥认为,糖塑和面塑、食品雕刻这类手艺有显著区别,就是它最终的作品和最初材料的触感反差极大。白糖原本是细小的颗粒,经过熬煮变成浓稠的液体,最后凝固成固体块状,再借助各种技巧处理,呈现出类似玻璃般通透的光泽。崔久祥坦言,这种转变过程常常让他感到无比惊艳。
梦想成真让努力延续
白糖经火温至160度上下会化成糖液,接着静置20分钟,待其降温至五六十度就要移到控温台上。这个阶段的糖便可以施展了,借助热光源的加持,糖液变得又粘又软。然后通过捏取、捻转、揉捏等技巧,巧妙地施以点、割、雕、划,就能塑造出一个个活灵活现的人物形象或动物造型。崔久祥谈到,调节温度非常关键,起初他借助温度计来把握温度,现在他能根据糖浆的流动状态、透明度和蒸汽状况判断是否熬制到位。崔久祥的两只手好像拥有魔力,拿起柔软的糖块,在手中不断拉扯、折叠、捻揉,直到糖块显露出丝绒般的质感,就能创作出令人赞叹的糖艺品。这种看似毫不费力的动作,是他经受了酷暑考验,日复一日磨练技艺的结果。
崔久祥谈到,糖艺品的色彩选用了与蛋糕制作时相同的食用颜料,作品融合了观赏价值、食用功能和艺术特色。春节前夕,崔久祥创作了一条形态逼真的金龙,这条龙是中空的,由单一糖块吹制而成。这件作品整体长度达到七十公分,但在加工过程中,未经过弯曲的原材料长度超过一米,壳体的厚度与脆性控制难度较高,因此整个制作过程颇具挑战性,我先后两次进行修改,最终版本才基本达到个人预期标准,此外,这些鳞片需要先从大尺寸逐渐缩小拉制,再逐一粘贴成型,龙须的制作同样复杂,由于材质纤细,必须在未冷却状态下完成塑形,因此工艺难度也相对较大。崔久祥对自己创作的每件作品都极为严格,连最细微之处都不肯马虎。这条龙和他一同出现在山东新闻频道的《出彩山东人》节目中,他回忆说小时候就特别喜欢看这个节目,一直幻想着将来能有机会坐在主持人旁边,没想到如今愿望真的实现了。他对此感到非常得意。
作品《松鹤延年》。
制作过程虽然漫长且费力,但最终的作品总能带给崔久祥满满的成就感。他不仅将国风元素融入糖塑技艺,还经常进行创新尝试。他的水墨虾作品就充分体现了中国水墨画的特色,融入了糖艺的表现手法。为了更好地表现虾的生动形态,崔久祥会长时间在海产市场的虾池边观察,一坐就是一整天。
作品《石榴蝈蝈》。
崔久祥做的各种糖艺品里,他最难忘的是“翡翠鸳鸯”。这是他头一回把中国画里优美的色彩、翡翠那种光滑的质感,都用在同一个作品上。他想通过这件作品,传递中国特有的浪漫情怀。在他眼中,中国的糖艺和西方的比起来,多了不少美好的象征意义。他努力创作与众不同的作品,是为了让中国传统的糖艺焕发新的活力。(观海新闻/青岛早报记者 王彤 图片由本人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