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东西方文化之间摇摆的我,总爱做的一件事就是主动讲解知识。其实我明白这种行为挺让人烦的,而且我并非那种有洁癖的完美主义者
但是我总有忍不住的那一刻。
许多法国人无法分辨饺子、蒸饺、煎饺、小笼、馄饨、锅贴、生煎等食物,他们统称为饺子。就连北方的大肉包子,他们也误称为“大肉饺子”。坦白讲,身为中国人,我也始终分不清馄饨、抄手和云吞的差别,不过饺子,哪怕是煎饺和生煎,也根本不是同一种东西,真是这样吗
不要说这仅仅是因为中华料理博大精深,外国人难以记住这么多名称。试想意大利面究竟有多少形态呢?有宽的,有扁的,有蝴蝶形状的,有半月形状的,有螺丝形状的,还有字母形状的……每一种形态都对应一个极长的意大利语名称。随便一个法国人,最常享用的那几十种,都能立刻准确说出。说到餐厅里的通心粉,这里要特别说明一下,所指的仅是那种细长而笔直的通心粉。
1999年我前往海外时,国内直接可见的西洋事物还不多见。许多知识,是我抵达法国后用法语直接吸收的,绕过了中文的环节。回到祖国,面对五花八门的中文译本,我时常感到一种文化上的脱节。
汉语同拉丁语之间存在显著差异,因此外来词汇很难直接融入汉语表达之中。翻译外来名词为中文主要有两种途径,分别是采用音译方式,或是运用意译方法。
我对意译词汇的理解能力较强,但对音译词汇往往感到困惑。汉语的核心是汉字而非发音,因此汉语中存在大量同音字。拉丁语系则建立在发音基础上,通过逐个音节拼接而成,所以使用者对发音更为敏感。用中文介绍外来术语时,卢中瀚比我反应迅速。他先领会了意思,接着用法语转述给我,我才猛然领悟,原来如此……
单纯依照发音分割词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做法,这并不值得烦恼。但是直接将某个事物换成另一种表述,或者完全创造一个新名称,就实在让人无法接受了。
今天我要特意让人不高兴一次,就一次,那些连法国人都搞不懂的关于法国菜的中文说法。
第六位选手,提供的是拿铁咖啡,还有欧蕾咖啡,这两种饮品分别是Café Latté和Café au Lait。
刚回国那会儿,和朋友们去咖啡馆聚会,我从不点拿铁咖啡,一直不太清楚它到底是什么东西,年纪轻时爱虚荣,在朋友面前,一个刚从法国回来的,怎好意思开口询问呢,所以每次都假装很懂地仰着头说,我要黑咖啡,法国人都喝黑咖啡,其实我根本不喜欢黑咖啡的味道。
初次带卢中瀚返国探亲,与友人相约星巴克见面,点餐时店员操着华语告知,"本店供应美式咖啡,拿铁咖啡等饮品"。我回应道,"给我来一杯小份的美式咖啡即可"。
卢中瀚询问我,今日为何未饮牛奶咖啡,见我神情恍惚,他改用外语再度确认,方才那人岂非声称有Latte cafe?
声音响起时,我立刻领会了,所谓的拿铁咖啡,原来就是Latte cafe啊
咖啡拉花源自意大利语。我到过意大利,而且去了好几次。之前一直没弄明白,为什么星巴克这种注重英语氛围的咖啡店,会选用意大利语来称呼牛奶咖啡。
到美国之后我才知晓。那里直接将意大利文照搬过来,牛奶咖啡也不称作加奶咖啡,而是叫做拉花咖啡。原来所谓游历四方,是这个含义,要跑遍整个世界,才能理解为什么在中国,牛奶咖啡被称作拿铁咖啡。
拿铁如今十分普遍,上海诸多时髦咖啡店中,时常能见到一款名为欧蕾咖啡的饮品。这次总算弄明白,欧蕾咖啡源自法语café au lait的转写。法语并未直接借用意大利语,法式牛奶咖啡乃意译而来。
讲来话长,拿铁咖啡与欧蕾咖啡,其实完全是同一种咖啡,仅仅因为语言不同而叫法各异。此刻定会有人出面质疑:怎么能算同一种呢?前者是三分之一咖啡配三分之二牛奶,后者则是先倒牛奶再掺咖啡……
咖啡馆制作咖啡通常遵循特定方法,但家庭饮用时则较为随意,尤其法国,欧蕾咖啡多在早餐时段享用,人们常直接将牛奶瓶里的液体倒入咖啡中,加入的量大约是三分之一到二分之一,具体多少则取决于当时的精神状态,手部动作也会随之调整。
咖啡拉花,法式煎蛋,或许另有一些叫法会出现,由于全球经济走向变化,欧元汇率大幅下跌,我们称呼其为奶咖的时期,即将到来。
第五名:沙拉酱&
沙拉是国内接触比较早的西餐。
过去很长一段时间,人们普遍认为西餐主要由沙拉,牛排,炸薯条,鲜奶蛋糕和咖啡这些菜品构成。
有一段时间,由于我带着外国丈夫一起和国内朋友聚会,大家都会特意为他准备沙拉,或者自己动手做一份沙拉。沙拉里包含了生菜叶、番茄、土豆、紫甘蓝等蔬菜,还有苹果、菠萝、梨等当时能找到的水果,都切成小块,拌上大量的沙拉酱,做成五彩斑斓、黏糊糊的一大盘,专门给卢中瀚享用。法国人从不留第二天吃的东西,见他每次面带难色勉强吞咽,我就在餐桌底下悄悄踹他,暗自发笑。
中国的沙拉酱,有时会借用外语词汇,称作美奶兹。它是一种乳白色的调味汁,主要成分是蛋黄,植物油和柠檬汁混合而成。这种酱料富含脂肪,蛋白质,热量和胆固醇,卢中瀚在法国生活多年,也未曾尝过如此大量的。
要说沙拉酱,这要先说一下法国的沙拉。
法式蔬菜的咸味沙拉与水果的甜味沙拉,属于两种截然不同的菜品类型,风格迥异。法国料理曾经遵循一个习俗,即甜味与咸味不可混淆。某位路易钟爱的香橙鸭之所以能成为经典菜肴,重要原因之一在于它融合了甜咸风味,大胆挑战了传统观念。因此,在法国,沙拉的制作方式与我们常见的将蔬菜和水果混杂搅拌的做法截然不同。这类沙拉通常搭配咸味食物食用,不会与水果混合在一起。
经常与蛋白质或碳水化合物同食。比如金枪鱼,虾仁,白肉鱼,鸡胸肉,鸡蛋,或是炸薯条,土豆泥,冷面沙拉。法国人不用混合蔬菜。法国的混合蔬菜沙拉,其实有另一种做法,称作“”。是用红酒醋或柠檬汁,法国芥末,盐,胡椒加上橄榄油调制而成,因地区,家庭,配方而异。
把翻译成沙拉酱,真是很让人误入歧途。
第四名:松饼的亲戚们
启动之前,要向读者提个疑问,“松饼算是什么?”无需询问我,我亦不清楚。若问法国人,他们同样茫然,更不用提网络搜索结果中成百上千的所谓“法式松饼”。既然对松饼本身一无所知,便无法详述其特点,我所能探讨的,仅限于松饼家族的其他成员。
美国来的马芬蛋糕:
我在法国最先接触制作蛋糕这件事。但刚起步学的时候,法语水平实在不够好,因此寻找食谱只能依赖从网上找中文的版本。很多人把这种东西称作松饼。如今在百度搜索松饼的图片,还会偶然看到一些星星点点的相关内容。
松饼的名称并非源自同类烘焙食品,其外在形态,内部成分,制作工艺等各方面,都与松饼家族相去甚远,可谓毫无关联。这个名称最初出现在英国威尔士地区,而纸杯马芬蛋糕的最终形态,则是在五十年代美国发明泡打粉之后才得以成型。由此可见,无论是马芬还是麦芬蛋糕,其真正的诞生地毫无疑问是美洲合众国。
最有可能是松饼的:
圆圆,直径大约在5到10公分之间,由于添加了苏打粉或泡打粉,因此体态饱满十分松软,而且是用平底锅制作的。Pan在英文中指平底煎锅,这个词意即“用锅煎制的蛋糕”。现在普遍认为这种蛋糕是由移居美国的德国人发明的,其名称也源自德语。总之在英语国家,这无疑是早餐的首选,搭配加拿大的糖浆,味道非常棒。
比利时来的华夫饼:英文是,法文是
华夫饼比较好认,就是有格子的那种。华夫饼是英文的音译。
华夫饼和的区别,有几个点:
第一,长得不一样,有目共睹。一个是圆的,另一个是有格子的。
其次,普通平底锅可以用来煎制,但制作华夫饼必须借助专用模具。这种模具可以在燃气灶上加热,也能够用电烤制完成。
第三,华夫饼的食谱里确实含有黄油,这点并不令人意外,毕竟华夫饼源自比利时,其发源地包括比利时本土,以及荷兰和法国北部这些地区。这些地方都是黄油的主要消费区域,所以制作出这样的美味自然少不了黄油的使用。添加黄油还有一个好处,就是能让刚出炉的华夫饼外层带有轻微的酥脆感,内部则保持松软,这样口感层次更加丰富,并非单纯的松软。
这才是法国的:可丽饼Crêpe
家族之中,仅有可丽饼Crêpe带有法国血统。在法国,每隔几步就能见到售卖可丽饼的摊位。可丽饼并非仅是街头小吃,众多克丽饼餐厅遍布各地,其中包括一些名望卓著的米其林餐厅,它们偶尔也会提供可丽饼的菜品。
布列塔尼是可丽饼的关键地带,然而法国各地都能寻觅到品质上乘的可丽饼。
可丽饼配苹果酒,人间绝配。
可丽饼和上面那两个表兄弟的区别:
可丽饼的质地非常轻薄,触感极其细腻,这是由于制作过程中没有添加任何发酵粉类成分。
其次,从尺寸方面看,可丽饼的尺寸相对较大,其直径通常在三十厘米到四十厘米之间。
第三,可丽饼也能在普通平底锅中制作,不过法国多数采用专用煎锅,这种锅具更平整,更薄,加热更均匀,与中国摊煎饼类似,但可丽饼不宜煎脆,若煎得发脆,则表示火候过度。
第四,可丽饼不只是甜品,特别是掺有荞麦的可丽饼,加上火腿、奶酪和鸡蛋,便是一顿主食。Oh lala,我忍不住流下了口水。冰箱里还存有昨天制作得更好的面糊,我马上去吃个可丽饼。
第五,在制作过程中,可丽饼能够掺入啤酒,或者适量添加一两勺其他烈酒,风味会更好,不过前提是你得确保家里没有小孩会食用。
第三名:拿破仑蛋糕&
经过一段时日,我才知晓当下广受欢迎的拿破仑蛋糕源自法国的Mille-。Mille-乃是一种法国经典点心,其法语名称意指千层酥皮。
Mille-的酥皮制作过程非常讲究,一张面皮需要经过六个步骤,每个步骤都要折叠三次。按照传统方法,这种酥皮要折叠七百二十九次,后来一位非常有名的大厨对制作工艺进行了创新,他制作的Mille-拥有两千零四十八层酥皮,因此这种点心名副其实,确实是名副其实的千层酥皮。
称呼Mille-为拿破仑,这并非中文独有的译法。中文的这种译名源自英文。在英语国家,有些人也将Mille-称作Napoléon。
我寻过,但法国和英语国家都不清楚为何叫千层酥皮拿破仑,比较可信的说法是,意大利南部有个城市叫那不勒斯,那里出产一种有名的酥皮。那不勒斯出产的酥皮,因此得了一个称号“那不勒斯的”,可能由于Napoléon这个名字,和某个词的开头五个字母相同,而千层酥皮是法国的一种甜点,于是千层酥皮就被称作拿破仑了,英国人常被认为拘谨,但这种联想能力,恐怕无人能比得上
只有那些曾在英语国家居住过的法国人,每当被问及谁愿意品尝“拿破仑”,他们总会露出不屑的表情,反问道“你是想吞掉拿破仑吗?打算用何种方式享用拿破仑?”
呃,抹抹我头上的汗,究竟是你无知还是我无知?
第二名:非常非常非常神秘之马苏里拉奶酪
国内销量最高的奶酪品种,是马苏里拉奶酪。普遍认为,只有这种奶酪撒在萨饼上,才能够形成细长的丝状,没有其他替代品。
若不使用百度作为信息检索工具,其他渠道查到的内容,与百度搜索结果迥异。在淘宝平台,销量最高的马苏里拉奶酪产地包括中国内地、阿根廷以及新西兰。最负盛名的意大利奶酪,为何不见意大利本土品牌?以同样驰名的意大利奶酪帕尔马干酪为例,通过淘宝查询,除绿色包装系美国制造外,其余绝大多数均为意大利原产。
意大利南部的奶酪球呈白色,采用新鲜水牛奶制成,始终浸泡在汤汁之中。取出后直接切片,放入沙拉中享用。法国有一种沙拉名为西红柿配,其中加入大量新鲜的橄榄油,追求极致的新鲜感和浓郁的奶香味。这种沙拉通常无需加热,直接食用。
欧洲通常把大孔奶酪铺在比萨上,这种奶酪特别容易拉丝,虽然市面上有其他也能拉丝的奶酪,但大孔奶酪最为常见,至于国内到处都能看到的这种奶酪,我至今仍不清楚它的确切起源,也不明白它为何这样命名,其真正的产地究竟在何处。
所以真是好神秘。
第一名:居然是--鹅肝&Foie Gras
前两天我和几位女性朋友聚餐,聊起一家法国餐馆。我说那家餐厅相当不错,物美价廉,开胃菜竟然是鹅肝。
那位姑娘表示,这没什么可大惊小怪的,咱们吃的其实是鸭子的肝脏,并非真正的鹅的肝脏,因此价格并不高。
等,等,等等,等一下?
鹅肝还是鸭肝?
鹅肝在法语和英语中,都被称为Foie Gras,这个名字其实指的是脂肪肝,并没有明确指出是鹅肝还是鸭肝。中文里我们称之为“鹅肝”,对于所有中国人而言,这自然是鹅的肝脏了。
我初到法国时,怀着十分崇敬的心情,拼命寻找鹅肝。跑遍了家乐福和欧尚,始终寻不到鹅肝。由此我断定,鹅肝确实是难得的食材,普通超市根本见不到。
终于迎来了圣诞节,这个节日前后是鹅肝销量最高的时段,我在一份报纸的广告中偶然发现,有家乡村店铺在售卖自制的鹅肝酱,并且也出售鸭肝酱,经过比较,鹅肝的价格竟然比鸭肝低了三分之一以上。
那个时期我是个好学不倦的女孩子,次日便带着报纸去请教语言教师。教师讲,法国民众普遍食用的是鸭肝。鹅肝可以购买,但数量稀少,主要原因是鹅肝相较于鸭肝,味道带有腥气,质感也不如鸭肝油润,因此大家都不喜欢,所以售价较低。
假如当时有影像记录,应该能看见我即将脱落的眼睛。更不幸的是,其他国家的学子们也相继向我说明,所谓的Foie Gras,其实是经过强制填喂而变得体型硕大的鸭子,尽管鸭子再胖也是鸭子,并不是鹅。
鹅肝,也就是油质肥鸭肝,主要分布在法国西南部,靠近比利牛斯山脉的地区。
后来我遇到了卢中瀚,卢中瀚的一个远房亲戚是经营养鸭场的人。卢中瀚向我详细讲了鹅肝的情况,其实没必要听。听完之后,才懂得为何全球许多国家,动物保护团体要把这种食物列为禁品。
我也清楚了,为何每到秋季,商店里的鸭肉格外划算,而饭馆里裹满油脂的鸭腿却很受欢迎,那是因为人们都在圣诞节前忙于准备鹅肝。
制作鹅肝,其实过程并不复杂。唯一比较费事的环节,是需要用手指把鹅肝内部的血管剔除干净。在规模化生产过程中,无法逐个进行剔除,因此将所有鹅肝集中起来碾磨成泥,这样未剔除的血管和筋络也一并被碾碎,最终制成鹅肝泥料。
在国内,基本上,每当我享用香煎鹅肝或大块鹅肝,总会遇到筋的困扰。这种感觉非常令人恼火,我甚至想找厨师反映,希望他们能更用心一些。
后话
我是个胆小怕惹麻烦的人,在这里先说明一下:这并非一篇严谨的学术探讨法餐的深度分析。我这点浅薄的知识,科普能力大概只能解释清楚饺子和生煎的区别。至于馄饨,抄手还有云吞的分别,还是请权威人士写一篇厚厚的专题报告比较好,我非常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