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鹿港小镇:走在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的交汇处

日期: 2025-09-30 21:03:29|浏览: 1|编号: 144900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天后宫山门。(徐德金 摄)

鹿港小镇如今的夜景,丝毫不逊色于台北市区,中山路等繁华地段,布满了成百上千的广告牌,它们都在向路人展示,鹿港的市场活力已然是一种都市风范。

罗大佑曾经表达过故乡鹿港缺乏璀璨灯火的感慨,这个地区实际上台湾最早形成商业氛围的地方之一。人们常说的“一府、二鹿、三艋胛”,指的是清朝时期台南府城、鹿港镇以及台北艋胛区(万华)的重要性。

最近,记者前往鹿港小镇进行报道,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景象:一是人来人往的市集,二是香烟缭绕的庙宇,此外,几条古街透出的淡淡文艺气息和清新感,也让人留意,但这感觉更像饭后的小点。

鹿港临海,因而很早就通商了,在十八世纪上半叶和下半叶,它已经是台湾的关键港口,持续了两百年的繁荣,到了乾隆、嘉庆、道光时期达到鼎盛,当时人口超过十万,人们称赞它“热闹程度堪比小泉州”,用“各种货物随着海潮涌进市场,成千上万的人家挂起帘子卖酒”来形容它,确实再恰当不过了。鹿港中山路原先的名称是“不见天街”,这个叫法源于店铺房屋密集,屋檐相互覆盖,再加上树木枝繁叶茂遮挡阳光,因此得名。一首竹枝词描绘了那个时期的景象:在鹿江弯曲的巷子里能听到茶馆的叫卖声,冬日里人们悠闲地寻找小酒馆,十月的寒风难以吹入,九天的严霜也无法侵袭。

鹿港当初因港口发展而兴起,那时候鹿港所有的“船头行”以及大型商号都和他们的祖籍福建保持着紧密的联系。如今我们能够观察到的泉州蚶江和鹿港之间的对渡传统,有力地证明了当时两岸之间密切的贸易往来。即便在日据时期初期,并且港口逐渐被泥沙覆盖,鹿港依然是台湾海峡与福建以及大陆之间唯一能够正常通航的“合法”港口。当时从福州、蚶江出发的货船,常常借助潮汐的力量驶入鹿港停泊。

这种商业联系的传承源于家族、宗族。漫步在弯曲巷道,我们依然能体会到鹿港与泉州、漳州以及莆田之间的宗族纽带。比如,九曲巷所在的区域名为“兴化里”,而“兴化”曾是古代对莆田、仙游两地统称的称呼;又如,九曲巷中有一条巷子就叫“泉州巷”。

台岛导报社的社长林文雄来自鹿港,最近在鹿港龙山寺筹划了关于两岸同名乡镇的摄影展,在活动上他深情回忆起两年前前往泉州参与闽南文化节时的经历。那个时刻,他置身于剧场的一个角落,注意到舞台一侧摆放着标明“鹿港”的标识,心中颇感不寻常;表演进行到最精彩的部分,表演者从舞台的另一端举起写着“蚶江”的标识,和对面手持“鹿港”标识的表演者一同迈向舞台正中,他立刻明白了其中的含义。

树木扎根于大地,水流发源于山谷,林文雄表示,鹿港的发端源自福建。因此,不论何时,都称之为“闽台”,而非“台闽”。

鹿港和闽南沿海的生活习俗,在商缘之前就已经联系紧密了。一位记者向天后宫附近一家卖“蚵仔煎”的店家打听,询问鹿港有哪些特色小吃。店家立刻回答,首当其冲的就是“蚵仔煎”,台湾的“蚵仔煎”最初就是源自鹿港,而且是最地道的版本。

蚵仔煎是否为台岛鹿港首创已无从查证,但鹿港遍地都是这种地道的“古早味”小吃。老饕们来鹿港最大的心愿就是品尝当地美食,普通游客尝一碗鱿鱼肉焿也能感到满足。台北做旅游的凯蒂表示,她祖籍鹿港,认为鹿港菜肴最为正宗,三十多年来她一直喜爱当地食物。李师傅认为,是游客们让鹿港的生意变得兴隆。他告诉笔者,在天后宫附近,一家小商店的售价达到了2000万新台币。

刚抵达鹿港参与一项文化交流活动的一位来自大陆的学者表示,正是因为鹿港对传统的坚持,它才具备如此大的魅力。可以说,鹿港对传统的坚持,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坚持,而这一切的根基都源自福建。

康熙22年,也就是1683年,施琅将军在收复台湾的时候,特地从湄洲请来了妈祖的神像,让军队在渡海的时候可以得到保护;雍正3年,即1725年,施家的后人捐献了土地,天后宫才迁移到了现在的这个地方,到现在已经快有300年了;道光19年,也就是1839年,鹿港那边的有识之士们,从泉州永宁把城隍的神像请到了鹿港,建造了庙宇,因为永宁的城隍庙叫做“鳌亨宫”,所以鹿港的城隍庙也沿用了这个名称。乾隆四十八年,即一七八三年,福建省漳州南靖县民众诚邀关圣帝君跨越海峡来到台湾,在鹿港港口附近选址建造了祠堂,这座祠堂后来被称为南靖宫

鹿港民俗文物馆透露,当地各行业所供奉的始祖神祇多达三十二位,例如医疗领域敬拜保生大帝,表演圈子参拜韩湘子,特殊行业朝拜天蓬元帅。此外,各个家族内部的祭祀仪式更是数不胜数。诸如《鹿港文史采风》一书记载的“惠安六府千岁”送春耕仪式,恐怕仅在鹿港一地就能见到。

祭拜果实敬树神,这种习俗在鹿港的众多庙宇中非常普遍。不说每日香烟弥漫的天后宫,一些名气不大的小庙也有不少信徒特意抬着神明前来祈福。周末上午,记者在鹿港的街道上就碰到了两支进行祭拜的队伍。出租车司机李师傅笑着说:要是正月里来,鹿港整条街都是去朝拜神明的信众。

鹿港文化研究专家陈雅彬于《鹿港文史采风》一册中论及:“但凡涉及历史沿革、建筑风貌、民俗习惯、宗教信仰、文学创作等各个层面,鹿港均拥有足以引领全岛的传统文化”;而地方文化研究者陈一仁则评述:“鹿港内在的文化底蕴,宛如一座隐匿的冰山”。

台湾的鹿港被视为一种文化象征,歌手罗大佑也曾用鹿港的酒来排解内心的郁结。

现在这个时代,那些在文明中游荡的人们,仍然被社会所牵制,一方面是过去的足迹,另一方面是未来的方向。虽然龙山寺还有哀婉动人的南音,但广泽尊王庙前的演奏者并不知道那天吹奏的真正目的。在九曲巷,当记者看到标有“鹿港镇兴化里”的门牌时,询问一位居民是否明白“兴化”的所指,这位长者表示不清楚。

台岛海峡宽度未受鹿港填海影响,镇西海边彰滨工业区充满现代工业特征,然而从文化角度审视,这种气息与鹿港古镇风格极不协调,环抱古镇的诸多建筑,其风格也与台岛文化第四期“鹿港期”代表符号极不相称。

罗大佑曾这样唱过,如果你回到鹿港小镇,请转告我的爹娘,台北并非我想象中的遍地黄金,城市里也找不到当初我的憧憬

白昼人声鼎沸,入夜万籁俱寂,鹿港也随光阴流转而变化莫测。鹿港的街巷,鹿港的渔火,妈祖庙前焚香的人们,仿佛是散落在海岛海岸线上的零星片段,显得如此模糊不清,让人难以辨识它的真容,因此,时而被人们提及,时而又被淡忘。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