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客家人的深圳故事

日期: 2025-10-01 02:10:13|浏览: 2|编号: 14507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深圳位于南海沿岸,过去当地有四种族群共同居住,分别是客家、广府、福佬和疍家,客家群体数量最多。清朝康熙时期,政府推行“恢复疆界”和“鼓励垦荒”的举措,促使众多农民迁入深圳,特别是梅州、潮州、惠州等地的客家人,他们建立了345个以客家移民为主的村落。这种以客家人为主导的居民构成一直持续到深圳经济特区设立之前。

当年客家人迁入深圳时,生活环境出现了巨大转变。他们或进山谋生,或下海劳作。这些客家移民凭借顽强意志,根据当地情况发展生产。他们辛勤耕耘,发展种植;撒网捕鱼,从事渔业;圈养禽畜,发展养殖;开采石料,从事矿业;经营店铺,从事商业。他们不怕辛苦,坚持不懈,共同缔造了深圳的灿烂过往,形成了带有沿海特征的深圳客家风俗。

开放包容 融合西方文化

受海洋文明熏陶,深圳客家人很早就展现出包容精神,对于新鲜事物持欢迎态度。深圳紧邻香港(历史上曾同属新安县),是近代西方文化最早传入的地方。当年瑞士基督教巴色差会派遣人员进入内地省份传播教义并兴办学校时,遭遇当地民众的排挤和地方政府的驱赶,唯独客家地区对此持不同态度。1855年,得益于深圳客家人的支持,巴色差会派遣牧师成功抵达新安县布吉圩李朗村,标志着在此传教办学的开端。此前1848年,巴色差会在深圳沙头角创办了首所客语学校,率先向客家人传播西方教育理念,比1905年清朝废除科举制度推行西式教育早了五十余年。1864年,李朗村创建了存真学院,这是深圳历史上第一所高等学府。可以说,李朗村(现深圳李朗)是中国最早对外交流的客家村落。

深圳客家人包容性强,对西方文化接纳度高,促使深圳现代学校迅速涌现,数量激增,其中,1891年巴色差会在龙华浪口创办的“虔贞女校”,在当地及新安、香港一带享有盛誉,是知名的教育机构,最近在深圳举办的“第七届客家文化高级论坛”期间,一篇以《虔贞女校》为题的学术论文受到了与会者的广泛关注。《虔贞女校》一书作者在瑞士巴色差会档案馆搜集到大量传教士当年的影像资料,共计上千张,生动呈现了客家人在漫长岁月里吸收外来文化并与之互动的过程,被称作客家文化探索方面的重要学术突破。

爱国爱乡 弘扬民族精神

客家人历经迁徙之苦,深知战乱祸患、族群劫难、邦弱家贫所致之痛楚,于“居无定所、漂泊四方”的困境里,深切领悟故土家园之珍贵,遂将家国之情融为一体,铸就了崇高的民族气节与忠爱家乡的美德。

自近代以降,每逢国家处于危难之时或历史发生重大变革之际,深圳地区的客家人总是能够奋起抗争,勇于创新。赖恩爵对抗英军时奋勇迎战,于九龙海战中取得鸦片战争初期关键胜利;郑士良追随孙中山,发动辛亥革命首战成功,推翻满清统治;曾生统帅客家人组成的东江纵队,掀起抗日救亡运动;袁庚倡导“时间就是金钱、效率就是生命”,在蛇口地区引领中国改革开放先锋;南岭村村民发扬客家人勤俭持家、尊宗敬祖的优良传统,不忘根本,艰苦奋斗,村干部及其亲属率先勤劳致富,年轻人奋发图强,成为改革浪潮中的“深圳客家模范村”,并且倡导“不忘根本、持续进步”的信念。他们身上,始终彰显着忠诚祖国的深厚情感,眷恋家乡的真挚情怀,并且,一直保持着辛勤劳作、不畏艰辛的宝贵品质。

特色民居 凸显移民文化

客家先民在艰苦开拓、建立基业的过程中建造的客家围屋,生动展现了深圳客家文化的风貌。根据相关数据,深圳龙岗、坪山、坪地、坑梓等区域目前仍保留着超过一百座客家围屋,其中罗氏鹤湖新居、曾氏大万世居、黄氏新乔世居是这些围屋中的典型代表。鹤湖新居坐落在龙岗区,系梅州兴宁籍的开基祖罗瑞凤于清乾隆中期肇建,堪称我国现存的少数大型客家围屋建筑之一。2016年3月,一部由美国某电视台制作的纪录片《寻找外祖父》,讲述了一位拥有四分之一客家血统的非裔女性罗笑娜,历经艰难曲折,最终寻得外祖父家族的根源——深圳龙岗罗氏祖屋鹤湖新居。这部作品在美加及牙买加播放时广受好评,促使众多海外客家人踏上追根溯源的旅程。

鹤湖新居的建筑构造是内外两个环状结构相套合。整体设计模仿了客家围屋的格局,但内部空间则借鉴了广府民居的样式,自成体系,注重个人隐私。例如,传统客家围屋的朝向大致一致,而坪山新区的“大万世居”整个建筑群落却是朝东迎西,与传统建筑通常的南北方向截然不同。另外,座落在坪山坑梓的“龙田世居”,把原先的“月池”改造成了“护城河”。这种带有浓厚移民色彩的客家围屋,建筑风格顺应地形,设计理念融合多种元素,体现了深圳客家先民勇于探索、敢于革新的精神风貌。

民俗文化 彰显“山风海韵”

深圳客家人背山面海,在开拓进取时,与本地广府人和昼家人和睦共处,长于借鉴各民族的文化。沙头角吴氏客家人源自梅州大埔,他们从事海上捕捞时,对故乡的“鲤鱼灯舞”加以改进,从而发明了鱼灯舞这一沿海娱乐民俗,并使其成为国家认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大鹏镇赖氏客家人与从北方迁至大鹏所城的军人相互融合,共同形成了别具一格的“大鹏话”,他们还发明了纪念牺牲者的“大鹏清醮”传统。

客家人喜爱用山歌来表达情感,深圳地区的客家山歌种类繁多。1990年出版的《深圳民间歌谣》书籍里,客家山歌占据了绝大部分内容。深圳的山歌和梅州的山歌有许多共同点,但同时也带有自己独特的风格。例如,梅州山区里的山歌通常声音高亢有力,而深圳靠海的地区山歌则显得比较温柔宁静,旋律起伏自然顺畅。深圳客家山歌种类繁多,包含爱情歌曲、祭祀歌曲、生活歌曲和劳动歌曲等,同时也有东江纵队的革命歌曲。东江纵队成员全部为客家人,他们在成立大会上运用客家特有的“五句板”形式进行庆祝。深圳作为知名侨乡,众多海外游子和港澳居民常常通过演唱家乡歌曲来抒发爱国情怀和思乡之情,部分歌曲甚至融入了外来语言词汇。关于描绘华侨返乡迎娶的《携新郎新娘进洞房》曲目中,歌词有如下内容:今夜新人行至新娘处,时而用唐语,时而用番语交谈,今夜新郎新娘十分美满,翌日将要前往艾斯湾。

客家同胞崇尚寓意吉祥的麒麟图案,麒麟舞蹈属于深圳地区的客家传统民俗活动,沙头角中英街每年都会举行天后娘娘的祭典仪式,在活动中既呈现客家特色的麒麟舞,也邀请疍家人的水上迎亲舞共同演出,以此吸引深圳和香港的居民前来观赏,盐田的渔民在举行婚礼时,同样会表演水上迎亲舞,并且将客家山歌融入到庆典之中。龙岗客家人从民间“八音”班中汲取音乐素材,形成了独具匠心的“龙岗皆歌”。深圳客家传统饮食如“客家盆菜宴”,既体现了山区客家的风味,又融合了海洋文明与本土文化精髓,由此塑造出带有“山风海韵”特色的深圳客家民俗风情。

深圳经济特区成立三十余年,吸引众多外来人口迁入,本地居民与外来者共同拼搏,对深圳的改革与开放产生了深远影响。为传承优秀的客家传统,深圳市设立了客家文化展示中心,组建了客家文化促进团体,并大力推动与台湾地区以及海内外的客家文化往来。自2006年开始,深圳已经成功举办了九次“深圳客家文化节”,并获得了显著成效,极大地促进了客家文化旅游产业的兴盛,期待沿海客家人的未来将更加灿烂。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