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管理学院法律系主任郑宁表示,刷单兼职骗局通常有两个显著特征:首先,它们会承诺非常丰厚的收益,利用高额回报作为诱饵来吸引受害者。其次,这类骗局会先逐步建立信任关系,然后再实施诈骗行为。犯罪分子在受害者刚开始参与任务时,会迅速将购物款项和所谓的劳动报酬退还,以此逐步获取受害者的信任,接着诱导其进行更多的购物任务,并且承诺的报酬金额和商品价格会不断攀升,但此时骗子不会马上支付报酬,而是继续让受害者投入资金,当受害者投入的金额达到一定规模后,犯罪分子就会卷款潜逃。
北京市盈科律师事务所高级合伙人韩英伟进一步指出,此类骗局的渠道五花八门,犯罪分子常常借助微信群、QQ群以及招聘平台散布不实的兼职广告,作案的时段和场所变动无常,且作案频率相当密集;受骗者身份并不固定,根据多数案件分析,受害者群体多由在读学生、待业青年、专职母亲或收入偏低的群体构成;资金追回极为困难,涉案款项多经由支付宝、微信支付等第三方支付渠道进行流转,资金转移速度快,导致取证和追回资金变得十分棘手。
高额回报多为诱饵,受害者中女性居多
调查中,记者注意到,网上售卖帮忙刷单的兼职信息很常见,日常随处可见。这些广告主要集中在QQ邮箱和QQ群上,是它们的主要传播渠道。这类广告为了逃过平台审查,常以图片展现,文字宣传极具诱惑力,例如“动动手机,在家就能赚钱”“单日结算,每单收入从20元到80元,每日最低保障180元至550元”,图片下方还会加上它们声称的官方客服微信或QQ账号。
记者翻看个人邮箱后得知,通常每七日就能收到两三封这类信息,寄信者身份互不相同,部分邮件内容还明确标注“致××的信件”,××即记者的QQ网名。
在QQ集体里,这类宣传极为普遍。在新闻平台披露网络兼职诈骗的留言中,众多网民也留言称,自己的QQ信箱、QQ集体、短信渠道经常收到这类内容。
记者随意浏览了若干条相似内容,依照指示提供的联络途径,利用QQ联系了对应的工作人员。对方知晓记者意图为刷单而联系后,便递送了流程示意图,图示顶端标注“郑重警示”:“任何要求缴纳保证金或索要账户密码的活动,均属欺诈行为!”参与这个计划我们绝不收取任何保证金,也不会向你索要任何密钥,正规充值是不需要保证金和任何密钥的。用于充值的周转资金也只需在你账户内流转,不需要转给任何人。
流程图表明,要参与项目,必须拥有可以付款的支付宝或微信账户,并且账户余额需保证在六百元以上,以便正常支付购买商品。具体步骤是,刷单者先付款购买商品,接着他们会将货款和报酬转回个人的支付宝或网银账户,最后确认收货并给出好评,这样一单就处理完毕了。收入分成多个级别,基础级别需要购买600至900元商品,提成比率为五分之零点一,单次能赚取三十至五十元;顶级级别需购买6000至9600元商品,提成比率能达到十分之一。款项支付采用实时方式。
记者稍作询问操作方法,客服人员便传递了群组邀请码,并说明其企业均采用个人专属客服来承接业务,记者接着加入了标记为568的群组,杨姓客服随即派发了名目为“申请表”的文档,里面要求填写姓名、岁数、性别、居住地以及退款账户(指定使用支付宝)记者表明不愿透露内容时,客服人员转而递送了一张假称的“兼职报酬明细”照片,照片中列有姓名、即时回款账户、指派工作、初始资金、获取报酬、整体结算总额等若干项目,其中最高获取报酬可达2400元。
韩英伟明确指出,那些宣传中含有“足不出户获利”“闲暇时刻能干”“时间随心所欲”等字眼的,可能是刷单骗局,要小心对待;刷单通常会承诺超高报酬,常见有“日赚数百上千”的刷单广告,遇到这种情况就应该提高警惕。
许多人为何会受骗?郑宁指出,诈骗者就是利用人们贪图小利、渴望快速致富的心理,在行骗时,先建立信任关系,再诱使受害者增加投入,最后卷款潜逃。
韩英伟认为,诈骗手法五花八门,包括伪装成客服人员、建立虚假网页以及实施校园式借贷骗局等,这些伎俩让受骗者难以分辨。尽管当前针对网络欺诈的宣传教育不断深入,但受害者常因社会阅历不足和辨别力不够,又寄望于网路轻松获利,反而为不法分子提供了作案条件。
说到受骗者的共性,郑宁指出,他们普遍存在贪小便宜和想轻松赚大钱的念头,容易相信网络宣传的高收益信息,防范诈骗的能力比较弱。受骗者大致可以分为三类,分别是初入社会的学生,文化水平不高、收入偏低的社会青年,以及没有工作、处于待业状态的闲散人员。
韩英伟说明,根据统计,受刷单诈骗影响的群体按年龄分布,16岁到35岁的年轻人数量最多,35岁到55岁的中年人其次;从性别角度看,女性受害者比例接近七成,远远多于男性。
刷单行为涉嫌违法,凝聚合力打击诈骗
谈及防范受骗的方法,韩英伟指出,应当首先消除坐享其成的念头,切莫轻信那些承诺的丰厚收益,因为实施欺骗的人常常借助最初的几笔“丰厚收益”来获取信任;其次,需要小心对待来历不明的网络连接,务必经由正式的求职渠道和机构寻找兼职类工作,并且要尽快与招聘方或用工方签署正式的劳动关系协议或劳务协议。
郑宁主张,民众需要加强反欺诈教育,熟悉各类骗术套路,遇高息诱惑转账操作要谨慎,常和家人朋友商议,切勿轻信陌生渠道资讯,以及和没身份信息的人做交易。
郑宁表示,网购代刷行为触犯电商法规。依据电商法规,从事电商的商家必须完整、确实、精确、实时地公开商品或服务资讯,维护买家的了解权利和挑选权利。商家不允许用假造交易、伪造买家评论等手段做不实或易令人混淆的商业推广,以此欺骗或迷惑买家。
郑宁指出,此类活动也触犯了反不正当竞争法的相关规定,依据该法律,从事商业活动的主体不允许对其商品的各种特性、作用、品质、销售情况、顾客反馈、所获荣誉等信息进行不真实的或者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理解的宣传,以此欺骗或误导购买者,也不得通过策划假交易等手段,协助其他商业主体进行不真实或容易让人产生错误理解的商业宣传。
韩英伟同样觉得,网店经营者的虚假交易活动,通过伪造的成交数据和正面评价来欺骗购买者,极有可能违反反不正当竞争法规和消费者权益保障法规。
另外,那些专门为虚假购买活动登记账号的人,或者原本从事正常商业活动或个人运营,后来转变为长期参与虚假购买的人,只要他们的虚假购买行为达到了诈骗罪立案所需的金额,并且他们主观上具有非法占有的意图,就可以以诈骗罪进行刑事追责。韩英伟这样表示。
采取怎样的措施可以更好地预防和打击此类诈骗呢?
郑宁对此提出看法,应强化反欺诈教育。官方机构能够运用老办法,比如举办讲座、分送防欺诈手册等,也能借助公众号发布文章、制作防欺诈短片或短剧等,以此增强民众的防范意识。同时,要周期性地进行集中整治。政府单位需时常打击这类电话网络诈骗,迅速处理违法犯罪的个体。
韩英伟指出,一旦个人察觉自身财产遭遇诈骗,须立刻向公安机关反映情况并请求支援。民众亦能向政府部门求助,12345政务服务热线专门负责处理民众的各类非紧急请求,涵盖求助、救助、咨询以及投诉等事务。除此之外,受害者还有权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端,具体可通过民事诉讼或刑事诉讼两种方式实现。
郑宁指出,务必保存已有材料,包括转账信息或对话内容,应立刻向有关部门报告,清晰陈述事件经过,积极协助警方工作,此外,如有需要,还需更改账户密码等,以防损失扩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