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百年手工月饼坊的中秋“前战”:每天做2000个月饼,专注成都老味道

日期: 2025-10-01 17:06:52|浏览: 4|编号: 145511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把生粉在热锅里炒熟,把熟粉弄成小颗粒再筛成粉末,和面、压片,还要准备咸甜口味、酸爽口感和花香型三种内馅,包裹、塑形、烤制………

近期,成都市温江区大桐街的孙氏手工坊飘散出诱人味道。十几位女性从清晨7点持续到天黑,每人能制作超过2000份传统糕点。节前数日,日产量增至5000份以上,即便如此,产品依然十分紧俏。

白天越来越短,夜晚越来越长,成都感受到秋天的气息越来越重,这个月的29日,就是中秋节了。节日快要到了,月饼市场变得非常活跃,各种月饼都制作出来了。但是,老成都人心里总是忘不掉一种“老式风味”。在竞争非常激烈的月饼市场里,这家有着百年历史的月饼店仍然发展得很好。

制作老式月饼的师傅正将月饼从烤箱取出

中秋“前战”

百年手工月饼坊日做2000个

两天前,成都郫都区的老者拨通了温江孙氏手工坊主孙健的号码,电话中,老者透露自己年事已高,九十多岁,前段时间亲戚赠予他一盒“老月饼”,品尝后便难以释怀,他强调味道非常对味,多年来一直苦苦寻觅却始终未能得偿所愿。

那是一块带有椒盐风味的“老月饼”,初尝时能感受到一丝微麻,吞咽之后,口腔里逐渐散发出更为明显的椒麻气息,吃上一口、两口、三口……整个口腔都被这熟悉的旧日味道充满。老人在向孙健说明情况后,郑重地对他表示感谢,并且提出愿意再添购200元的月饼,征询他关于付款和取货的具体流程。

孙健说明,孙氏手工坊源自祖父那一代,延续至今已有一百余年,店铺不设网店,也未在短视频平台投放宣传,其良好声誉几乎完全依靠那些喜爱传统口味的顾客建立。每逢中秋佳节前四五天,当各式月饼礼盒被大量宣传时,这家凭借口碑立足的孙氏手工坊门前,会形成长达五六十米的连续队伍,完全占据了整条大桐街。

工作人员正在手工制作老式月饼

9月6日那天下午,有记者向刚来买月饼的市民打听,他们通常会说“长辈们就认准这个牌子”“都说他家月饼最有传统风味”“手工制作、不含添加剂,一直都在这儿买,吃着踏实”……归根结底,大家心里都明白,这种拥有百年手艺、历史悠久的月饼,不仅承载着阖家欢乐的美好寓意,更凝聚着成都几代人的味觉情怀。

这几天,每天十几个阿姨聚在一起,从早上7点一直忙到晚上,每天能包出2000多个老月饼。而到了中秋节前几天,数量能增加到每天5000多个,即便如此,还是满足不了需求。

十几个阿姨从早忙到晚,每日包2000多个老式月饼

传承百年

食客的鼓励是最大动力

事实上,大约十多年前,那种承载着成都几代人口感记忆的传统风味几乎要消失了。

那一年中秋将至,孙家手艺铺子的第二代掌门,即孙健的父亲,已然病榻缠身无法再制作月饼了,孙健当时正从事推销工作,他直白表示自己对于食品领域特别是家中经营的那个“老月饼”小作坊实在没什么热情。

对做月饼没兴趣的缘由始于童年时期。孙健表示,自从懂事以来父亲就强迫他制作月饼,声称“必须学,否则就挨揍”,这培养了他对做月饼的抵触情绪。然而,在那一年,他最终选择了接管月饼店——促使他做出这个决定的是顾客们的赞扬。

制作老式月饼的师傅正将月饼从烤箱取出

今年要制作月饼了吗,有人询问,你将接替你父亲继续经营啊,如果需要帮助,请告诉我们,孙健介绍,那一年,随着中秋的脚步越来越近,看着店铺始终没有开张,很多人向他询问原因,表达关心,作为家里的长子,也是弟弟妹妹们的大哥,孙健做出了决定

不过在那之前,得先通过一个“开业测验”。孙健说:“我爸就卧在床上看管,我做好月饼拿过去让他逐个品尝,等他说没问题了,才正式重新营业。”测试完成后,孙氏手工坊第三代继承人的称号才真正属于孙健。

四季不断

专注经典“成都味”

市面上月饼普遍存在包装过于繁复的现象,孙健认为应当回归食品的根本特质。孙家的“老月饼”改用简陋纸张作容器,坚持手工制作,确保产品不降低水准,以最简单手法保留了返本归真的乡土情怀。这种月饼没有花哨的外形和包装,却每天能卖出数千份,其成功秘诀究竟是什么?

工作人员正在用纸包裹老式月饼

孙健认为,传统品牌要取得进步,关键在于“勇于革新”,但迈出这一步并不简单。孙氏手工坊为此采取了两个措施。

首要任务是既不丧失原有的传统特色,又更加重视年轻群体的偏好,例如继续使用纯菜油而非猪油,依据年轻顾客的意愿调整甜度。孙健指出,老字号需要时刻警惕被时代淘汰的风险,在新的领域中积极争取主导地位和优势,“好东西也需要广为人知”。

二要从中汲取传统精髓,特别是带有成都特色的那些方面。比如辣椒盐、冰冻橘子和玫瑰花,这些堪称童年印象里最经典的传统风味,孙健强调要集中精力,把这三个风味做好。

制作一块川味椒盐月饼的过程包括多个步骤,例如先要擀制酥皮,接着擀开面皮,然后包裹馅料,最后进行压模成型。虽然月饼体积不大,但技师必须在清晨五点半准时起身,整个制作流程会持续整整一天。与其他苏式月饼不同,这种温江地区的传统“老月饼”在处理油酥时,每块月饼都是单独包裹,完成后再进行擀酥工序。这样做是为了使烘烤后的月饼层次更加丰富,味道更加美妙,并且相比手工制作需要投入更多的时间。

市面上常见的月饼在中秋节过后销量迅速下滑,孙健店铺里的“老月饼”却不受季节影响,常年制作和销售,售价始终是两个九元。由于这个原因,孙健几乎整年都无法进行长途旅行,他今年走过的最远路程,不过是从这条街走到那条街,偶尔观看一盘棋局,或者与邻居闲聊片刻,只有在邻居帮忙看管店铺的情况下,才有这样的闲暇时光。

工作人员正在搬运成品月饼

延续味道

“想找个继承人”继续服务食客

甜度适中不腻口,不妨尝试一下。店内,阿姨们递来一枚椒盐式月饼,洁白的芝麻弥漫着清香,掰开时可见内里馅料饱满,品尝一口,果真不甜不腻,麻香味道里外分明层次感强。

从馅料调制到烘焙环节,记者亲眼目睹了无数刚出烤炉的“老月饼”。每个烘烤完成的月饼都披着浓重的焦糖色外衣,偶尔有烤得欠火呈现微白的月饼,孙健便会蹙起眉头:“火候不够,还得再烤。”要像孙健那样,瞬间判断月饼品质优劣,绝非短时间能够练就的本领。

工作人员在月饼上盖上红印,区分品种

喜爱这传统月饼的食客认为,若今日忽略了老味道,往昔童年的记忆便会慢慢消逝。随着社会飞速进步,众多人背井离乡,远离故土。然而不论身处何方,每当农历八月十五夜空出现皎洁圆月时,总会勾起对童年中秋节的怀念,想起过去月饼的风味……

孙健出生于1968年,如今已经五十五岁了,他坦率地表示,其实心里非常渴望能有一位年轻人来继承老月饼的制作技艺。

我女儿已经二十五岁了,她不太喜欢制作月饼,年轻人有他们的喜好,我并不会强迫她这样做。孙健向笔者说明,虽然自己年纪还不算大,体力也还可以,但在考虑接班人选时,想到那些遍布全国各地的食客,空闲时难免会感到一些忧虑。据笔者了解,孙家手工作坊的老顾客不仅集中在成都和四川邻近的地区,在北京、浙江、上海、宁夏,乃至新疆都能找到他们的老顾客。早些年于温江服役时尝过咱们的月饼,如今重返故地仍旧寻购,寄来的包裹络绎不绝。

没有过分装饰,简单却滋味足,滋味足而情意真。饮食印象里有一点是家乡的,它体现在匠人手上的每一个动作中,也体现在他们想要保留这份故土情怀的努力上。

红星新闻记者 戴佳佳 摄影记者 王效

编辑 成序

(下载红星新闻,报料有奖!)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