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是故乡明,饼爱老味道——探访芜湖人最爱的月饼店

日期: 2025-10-04 02:09:57|浏览: 2|编号: 14723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在孤独中寻找,

却怎么也找不到家的味道,

多想逆着时光的方向奔跑,

一遍遍地问自己什么重要……

我只能他乡邀月,

把思念化作漫天繁星,

让星星照亮家乡思绪里每一个墙角。”

陈昂所作的《月饼的味道》这首诗,令在芜湖任职多年的沈先生在中秋节前夕急切想回故乡,家中长辈已购置了芜湖本地著名品牌的苏式椒盐月饼,盼着再次品尝每年月圆时刻的相聚美味。

现在各种新奇口感的月饼接连出现,年轻时也曾喜爱尝试,但随着年岁增长,偏好逐渐转变,反而更加怀念童年时父亲排队买回来的温热的老式月饼,那种感觉充满了家的温馨。石榴有几颗,菱角装满一碗,红枣也备了不少,把老月饼分片切开,摆放在桌面上,晚饭结束,长辈们围坐赏月谈天,孩子们则模仿着猴王的样子,这边嚼一口,那边咬一瓣……那会儿只是寻常光景,现在却成了像沈先生这样的老芜湖人,反复回想也难以忘怀的中秋情景。

金皖清月饼有家的味道

每到中秋佳节来临之际,芜湖二街的金皖清月饼摊位总是人头攒动,一箱箱尚有余温的苏氏月饼刚卸下,便被性急的熟客们抢购一空,他们啧啧称赞道,那款椒盐口味的月饼最为诱人,往昔长辈们钟爱,如今自家也乐此不疲,既经济又符合节日氛围,便向摊主喊话,再给来一块椒盐的,一块红豆沙的,无需包装,自家享用即可……这些老顾客们手捧着分量十足的匠心手作老月饼,感受着刚出窑的温热气息,心中涌起一股亲切而踏实的暖流。

王志信在场上汗流浃背,自1986年起,从事了数十载的月饼贩卖工作

我们长年累月都是亲手打造,有四五十位老师傅,中秋前一个多月就加紧赶工做月饼,一天能完成几千个,依然不够卖。近两年我们还推出了清真牛肉、双黄蛋等新口味,不过老芜湖人最喜欢的还是椒盐、豆沙风味,椒盐就是我们家的招牌饼。今年已经66岁的王志信说,今年根据老顾客的请求,又增加了椒盐贡饼。

如今日子富裕了,顾客的期待也增长了,他们更注重品质而非花哨,另外普通椒盐卖二十元一个,贡饼卖三十五元一个,主要是因为里面的配料更加考究分量更足,所以很受欢迎。

藏在菜市场深处的“纯手工现做月饼”

A life

店主在店铺外售卖,掌柜在店内制作,位于东郊路菜市场内的小许糕点,凭借二十余载“手工现场制作月饼”的纯正风味,赢得了附近居民挑剔的味蕾认可,充分证明了“好东西不一定要在显眼位置”。九月十二日午后,正值中秋前夕,多数月饼铺为避免积压货物纷纷推出买一送一的优惠活动,小许糕点的吴师傅却依然专注于月饼的加工制作。

干净整洁的工作环境中,香油和面团的香气令人陶醉,吴师傅把面团和油酥揉合成团,用工具压平,缠绕成长条,分割成块,计量重量,再压扁,卷曲,再压成圆形……这一连串复杂的工序形成了苏式老月饼饼皮的立体结构,经过烤制后,饼皮变得酥松可口。面皮制作完成,吴师傅取来满满一盆诱人食欲的馅料,里面包含黑芝麻、核桃仁、瓜仁、葵仁、松子、桔饼、桂花等食材,吴师傅把馅料揉成拳头尺寸的球状,然后用面皮把它包起来,借助模具将其压成形状,涂上一层水,再粘上烤熟的黑芝麻,最后扎几个孔洞,这样就可以进行烘烤了。饼皮香脆,内馅绵软,刚烤制完成的月饼套上基础塑料袋,便能交给购买者。店外排队买月饼的人接连不断。

我从事制饼行业已有三十载春秋,此类月饼全然依靠匠人手工打造,机器无法复制此种风味,各项工序均需凭借经验精准把控,哪怕某个环节稍有不慎,最终呈现的口感都会大打折扣。吴师傅手法娴熟,同时向我们叙述着这种历史悠久的月饼的由来,以前制作月饼更加费劲,手工占比高,烘烤技术要求严格,过去用木柴作为燃料,如何掌握火候是一门深奥的学问,现在我们采用电烤箱,操作简便许多,不过我们依然坚持传统工艺,完全不添加任何化学保鲜物质,因为完全不需要,经验丰富的师傅制作的产品,几个月存放都不会变质。吴师傅谈到,二十余年间,位于市场内偏僻角落的那家店铺能够经营得不错,主要得益于众多熟客的信赖与扶持,他和伴侣也会一如既往地提供地道食材,保持传统风味。

当今社会变化迅速,月饼的口味也在不断翻新,创新月饼的价格持续攀升,外包装愈发精美,逐渐演变为社交场合的馈赠佳品,然而其传递的情感却日渐淡薄。月亮总是与故乡联系在一起,人们依然怀念传统月饼的风味,芜湖市民钟爱经典月饼,是在守护一种珍贵的传统习俗,轻轻一口,感受到更多的是对家庭温情、对长辈敬爱、对家庭和睦、对文化遗产的深深敬意。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