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上半年度,建设银行个人自助贷款“快贷”的账面金额达到2349.91亿元,与去年年底相比增长了618.45亿元,这个增量在短短六个月内完成。新增的消费贷款总额,大致相当于某个行业领先消费金融机构好几年累积起来的规模。
中国建设银行发布的2020年半年业绩记录,上半年个人消费信贷总额增加了662.5亿元,与2019年底相比增幅接近35%,较去年同期增长52%,在此期间,该行不良贷款率更是降低到了0.85%。
该类型个人信贷数据明显不同于其余四家主要银行同类业务状况,并且超越整个消费信贷领域发展趋势。
金融领域在受到经济波动和疫情的双重影响后,2020年整个行业的零售业务发展进程好像出现了迟滞,这一点从众多参与者的年中业绩报告里能够分析出来。
银行年中报告普遍反映出,信用卡欠款规模有所减少,个人借款业务发展缓慢,同时坏账记录明显增多。
但是,建设银行的相关业务信息非常引人注目,不得不思考,建设银行是如何凭借特殊手段达成增长,又如何避开风险,是否已经掌握了解决零售难题的关键方法?
怀着这样的疑问,新流财经翻阅建设银行过去的财务报告,归纳其个人信贷业务的相关信息如下:
信用贷猛促销,快贷余额净增长超600亿
建行2020年半年财务报告披露,该行个人自助信贷产品“快贷”的账户余额达到2349.91亿元,比去年年底增长了618.45亿元,同期建行个人消费信贷业务实现了净增长662.5亿元
这表明,建设银行个人消费贷款的增加,很大程度上得益于其“快贷”产品的显著扩张。
实际上,在疫情初期,诸如建设银行、工商银行、招商银行等主要金融机构,立即启动了利率优惠营销方案。
二月份中国工商银行把“融e借”的利率调整成了年化四点三五;三月份招商银行“e招贷”对部分分期的利率进行了大幅度下调;在这个阶段中国建设银行也把“快贷”的最低利率设定为四点一。
需要指出的是,主要目标群体包括现有房贷用户、个人公积金缴纳者、工资代发对象以及理财参与者,这些属于对内部优质人群的再次开发。
然而,即便采用如出一辙的推广手段,建设银行、中国工商银行以及招商银行的回应情况也出现了显著差异。
工商银行的个人消费贷款数据与建设银行不同,2020年中期报告披露,该行个人消费贷款总额为1904.41亿元,比2019年末的1935.16亿元略微减少;同时,贷款质量指标也从2019年末的2.30%上升到了报告期间的1.98%。
招商银行2020年半年财务报告里,没有把个人消费贷款单列出来说明,而是在零售贷款的“其他类别”里,包含了综合消费、商用房、汽车、住房装修、教育等贷款,还有用货币资产做抵押的个人贷款,这些贷款到报告期末的总额是1849.30亿元,比2019年底增加了些,但只是稍微增加了一点;而且这些贷款的坏账比例也从2019年底的1.19%上升到了报告期里的1.30%。
这与建行的个人消费贷款业务表现相差甚远。
建行个人消费贷款的不良比例,在半年之内显著降低,从1.39%降至0.85%,这得益于其大幅度提高了减值准备金的计提额度。
公司公布的财务数据表明,资产减记总额达到1115.66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了367.80亿元,增长幅度为49.18%,其中发放贷款和提供担保所造成的减记金额比去年同期多了357.47亿元。与此形成对比的是,工商银行和招商银行的贷款减记金额同比增幅略高于20%。
此外,建行的新增贷款量,也能够起到稀释不良率的效果。
回顾过往数据,建行的个人消费贷业务也曾经历过起伏。
从发展体量的角度讲,2017年经历过一次迅猛扩张,体量增长了超过150%;到了2019年,建行个人消费信贷的存量明显回落,2019年第二季度个人消费贷款总额为1682.7亿元,比2018年岁末削减了418.5亿元,六个月内的下降幅度接近两成。
事实上,2017年代表消费信贷领域迎来迅猛发展的关键时期,建设银行借助其核心业务“快贷”迅速抢占市场份额。统计资料表明,那一年该行“快贷”个人自助信贷产品新增金额高达1274,64亿元,建设银行由此位列同业中个人消费信贷增量之首。
2019年,建设银行的消费金融业务急剧萎缩,并非其独自现象,工商银行同期也遭遇类似困境,就连兴业银行,其年度增长速度也骤降超过二十倍。
这一现象与当时的社会背景紧密相连,首先银行业不良资产的压力持续上升,引发各方关注,特别是零售业务领域不良率显著增加,促使银行普遍加强相关风险控制措施;其次个人信贷资金存在违规使用的情况,资金流入股市和房地产市场的现象日益普遍,与政策方针相悖,因此银行也采取了控制信贷规模的措施。
然而,今年前半段,金融领域因疫情等不利影响而受阻,建设银行却依靠卓越的推广手段,让“快贷”产品迅速聚集客户,个人消费信贷总额再次突破两千亿元大关,攀升至两千五百五十八亿元,可谓达成了预期目标,同时也将吸引业界的瞩目。
3000亿消费贷天花板下,建行向左工行向右
今年三月,于招商业绩会议期间,行长田惠宇进行了如下思索:我们亦在探究一个议题——零售业务所占比重,其是否越大越理想?
我认为‘一个主体两个辅助’的构想是恰当的,尤其是这次疫情促使我们重新审视战略方向和方案的适宜性。零售行业倘若缺少独特性、实力雄厚的‘两个辅助’,‘一个主体’也难以持续发展。田惠宇着重指出。
所谓两翼,指的是公司金融和同业金融,一体则是零售金融。
根据以往资料分析,金融机构从事个人信贷服务时,常常遇到一个比较微妙的情况,似乎有一个不易察觉的界限限制着发展。
有媒体报道指出,过去五年间,众多全国性金融机构都难以控制对扩大消费信贷业务量的欲望,不过各家机构的信贷额度上限都比较清晰,通常在千亿到三千亿之间,而且各家银行之间的规模差异正在逐渐缩小。
近些年,金融领域利率出现下滑趋势,银行在确保资产状况良好的基本要求下,基本不会把个人信贷业务作为重点拓展方向去吸引新客户,因此,对内部已经具备优质条件的客户进行深度开发,便成为了当前的主要做法。
而要克服这一难题,那些拥有庞大客户基础且对公业务突出的大型银行将率先受益。换句话说,这些大型银行能够确保其零售业务的持续稳健发展。
当前形势下,个人信贷服务的潜在客户群体或许更集中于银行的企业服务范畴,例如公司发放薪酬的业务、住房公积金相关服务等,这些领域包含着素质较高的客户群体,并且拥有大量详尽的信息特征描述。
另外,在个人住宅信贷领域,更是聚集了大量品质极高的个人消费信贷客户群体。就这方面而言,大型国有金融机构(特别是工行和建行)所包含的发展潜力相当可观。
2020年中报显示:
建设银行个人住宅信贷总额达五万五千九百亿元,比二零一九年岁末增长了两千八百六十点六二亿元,在个人信贷资金中占有八十一点四的比重
中国工商银行个人住宅抵押贷款总额达到5.48万亿元,与2019年底相比,增长了3202.77亿元,在个人信贷资金来源中占据81.1%的比例。
招商银行个人住宅信贷总额达十二万亿元,较二零一九年岁末增长了九千二百二十六亿元,在个人信贷资金支持中所占份额为四成八分三
这极有可能表示,与被称作“零售业翘楚”的招商银行相比,建设银行和工商银行在拓展优质客户方面,前景更为广阔,尚存诸多未竟之事。
另外,根据三家银行的中期报告,到2020年6月30日为止,在互联网接入方面:招商银行的手机应用程序注册用户总计达到1.29亿人;建设银行的个人移动银行服务用户数量为3.67亿人;中国银行的相应用户规模为3.85亿人。
根据易观7月份的移动App数据统计,工行手机银行每月有6943.9万用户活跃;建行每月有6415.2万用户活跃;招商银行每月有4253.5万用户活跃。
这种情形表明,中国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其实并不缺少网络用户,可以挖掘的个人消费信贷需求群体非常可观。
一个疑问随之产生,工商银行和中国建设银行,在身份属性、经营规模、业务模式等方面高度一致,在疫情阶段都推出了力度相当的个体消费信贷扶持措施,然而实际成效却大相径庭,究竟是什么原因造成这种情况?(欢迎各位在后台发表看法)
似乎,建行的消费金融野心要大于工行。
新流财经于今年三月得到消息,建设银行已经打算独立创办一家消费金融企业,该公司的初步注册资金定为十亿元。
由此可见,建设银行在消费金融领域的计划将采取双重策略,对内不断筛选出优质的个人信贷客户群体;对外则需在防范风险的基础上,逐步拓展至基层民众,借助“速贷”的成熟模式以及建设银行平台上的用户流量,新成立一家规模达千亿级别的金融企业已为期不远。
但从目前的公开信息而言,工行仍未有相关消金牌照的部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