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人过年一定要吃这个,比八宝饭、汤圆还抢手,不仅仅因为味道好

日期: 2025-10-16 13:04:27|浏览: 3|编号: 15566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上海有迎新时吃糕的习俗,因为“糕”和“高”发音相同,寓意着“节节高升”“步步高升”。这种糕点通常比八宝饭、汤圆更受欢迎,属于供不应求、需要抢购的类型。

乔家栅、沈大成、王家沙这些市区的老牌店铺里,节日时最合适的点心是松糕。这种松糕圆滚滚的,上面撒着各种水果干,样子特别喜庆。不过,每天卖出去超过几千块就会遇到生产瓶颈。老手艺人表示,松糕的制作工艺很讲究,全靠手工,因此产量不多,不过味道绝对放心。

乔家栅经验丰富的匠人赵金美向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表示,松糕质地松软,但制作时并不需要掺入酵母、泡打粉这类助发食品,其关键在于米粉本身:将粳米和糯米按比例清洗浸泡,再磨成粉末,必须静置一段时间方可制作糕点。浸泡与静置的具体时长,取决于不同地域粳米、糯米的特性。理想中的松糕,要求蒸制后能看到清晰分明的米粉颗粒,同时口感必须松软美味。乔家栅在制作时,同一块糕的表层和内部会采用不同规格的米粉,表层米粉研磨得更加精细,因此吃起来更加细腻。而内部米粉则保留一定的颗粒感,这样能让糕点层次更加丰富。

节日里,乔家栅的师傅们忙着做松糕

制作糕点时,首先在模具里铺上一层米面,随后加入内馅。乔家栅的松糕采用自家炒制的纯豆沙作为填充物,在放置时需要将豆沙切成细小的块状,分散地撒在米面之上,并确保各处留有缝隙。然后再次覆盖一层米面,再撒上一些水果干作为装饰,最后将其放入蒸屉中彻底蒸熟。倘若豆沙分布不均,蒸制过程中蒸汽会被豆沙阻挡,这样容易造成部分米面受热不充分,不仅会破坏糕点的外观,也会降低它的美味程度。赵金美表示,衡量松糕品质的一个关键点在于,制作完成后,每一粒米都应当完全熟透,不允许残留任何未熟的白色部分。

乔家栅的松糕豆沙均匀,果料丰富

沈大成糕点铺的第三代后辈沈国兴也提及,松糕的命名带有“松”字,这对其制作米粉的技艺提出了较高要求。沈大成在制作松糕时,选用粳米与糯米相掺,其中粳米的分量稍重。在淘洗和浸泡环节,松糕所用的水量要少于条头糕、双酿团等点心,目的是为了在磨制粉料时,能获得颗粒较为粗大的米粉,从而造就其特有的松软质地。松糕需要蒸制到位,这样带有韧性的米粒才能平衡豆沙的甜度,因此不少食客认为,松糕作为节庆点心,其风味比八宝饭和汤圆更为清新宜口。

沈大成南京东路分店采用前店后厂模式生产松糕,顾客买到的产品都是新鲜出炉的

上海市郊的吃糕传统同样源远流长,不同区域的糕也略有差别。

崇明糕

崇明糕享有盛誉。它最初是当地农夫供奉神明时用的祭品,用来祈求丰收,后来由于制作时对食材的要求很高,甜味恰到好处,口感既松脆又带点嚼劲,而且软糯但不粘牙,慢慢发展成为本地的代表性食物,如今在江浙沪一带广为人知。

制作崇明糕的开端要从挑选原料做起。最正宗的做法是选用本地产的优质糯米以及最新收成的稻米。这两种米以七比三的比例混合,浸泡在水里两个小时,等米粒完全吸水之后,才能开始研磨成粉。磨出来的粉需要非常细腻,这样蒸出来的糕点才会软和可口。不过粉末越细,控制火候就越发困难,很容易导致糕点蒸不透。因此,只要观察崇明糕的米粉是否细腻均匀,就能判断制作的人是经验丰富的老手,还是刚学艺不久的新人。磨粉完成,放入白糖、红糖,接着加入切碎的红豆、红枣、蜜饯、瓜子之类,掺水混合均匀,稍加揉搓,便开始至关重要的蒸制环节。

崇明糕传统做法是用晾干的豆箕当柴火,这种燃料火候控制得当,并且散发独特草木气息。炉灶上的大铁锅注入适量清水,放进蒸屉,屉内先垫上干净的湿毛巾,再倒入糕粉抹平形成糕坯。接着铺一层粉料,等它蒸熟再盖第二层,如此反复直至整块糕完成。要是直接将粉料堆成糕体,蒸制时会受热不均。制作糕点时,必须用布巾包裹住蒸锅的边缘,以避免水汽外泄。这样做是为了确保糕点能够彻底熟化。

崇明糕在外形上比其他地方的糕点更显高大、圆润、厚实、沉甸甸。这种糕点的计量单位是“笼”,按照传统做法,制作一笼崇明糕仅主料就要用到大约20斤的米粉,再加上水和糖以及各种配料,蒸制完成后重量可达30斤,高度超过20厘米,能够满足一个家庭从年底一直吃到正月十五期间的食用需求。近年来,当地也对制作工艺进行了改进,市面上开始出现每笼五六斤的崇明糕,这种改良后的产品更方便那些喜欢尝试新口味的食客购买。

叶榭软糕

松江叶榭软糕享有盛誉,位列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之中。该糕点包含三种主要类型,分别是方糕、素糕以及桂花白糖糕。方糕以猪油、豆沙、枣仁、红绿瓜丝和绵白糖作为内馅,外形为正方形,色泽鲜明,其风味突出于肥润、香气浓郁和甜度适中。素糕则添加了优质绵白糖,呈现大块长方形状,外观洁白且质地细腻,口感松软、甜爽且清凉,即使在炎热的夏季,也能保持一周不发生变质。桂花白糖糕是用纯糯米搭配桂花、白糖、猪油和豆沙制成的,形状是圆形的,口感既松软又香甜,还带有一定的油润,吃起来非常舒服,不会觉得油腻。

近些年,叶榭软糕的年轻一代负责人朱燕,依照当下的购买偏好,对叶榭软糕实施了新式改造,使其更具时代感,打造了专属品牌,并推向了市场。譬如,她把传统活字印刷技术与叶榭软糕融合在一起,让产品多了不少文化内涵和趣味性。最近走俏的春季系列软糕中,很多都印有“牛年吉祥”“佳节如意”“万事顺遂”等吉祥话语。

闵行同样有两大特色糕点:七宝方糕和桶蒸糕。

七宝方糕

七宝方糕发源在七宝寺,表层由糯米制成,内部填充物种类繁多:包括芝麻、豆沙、枣泥、红豆以及桂花等,各式各样。这种糕点最突出的优点在于,外壳既香甜又软糯,而且不会粘在牙齿上,同时里面的馅料甜度也控制得非常适宜。

桶蒸糕

颛桥一带有制作桶蒸糕的习俗,此项技艺已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属于当地过年时的特色食品,制作桶蒸糕时将大米和糯米研磨成粉,利用特制的杉木桶来蒸制,蒸制完成后的糕点形状为直径三十厘米的圆筒,高度超过十厘米,这样的造型象征着生活一年比一年好,寓意吉祥。

四喜风糕

宝山罗泾地区有一种特色糕点叫四喜风糕。这种糕点采用当地上好的稻米制作,将粳米和糯米混合,先浸泡再沥干,磨成细粉。接着加入糖水搅拌均匀,过滤成细腻的料团,然后装入模具,放进蒸屉里蒸制。虽然制作过程看起来不复杂,但其中粉的粗细程度、料的干湿状况、辅助材料的加入量以及火候的控制等细节,都需要精确掌握。罗泾的四喜风糕形态各异,尺寸不一,风味多样,不过它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口感软糯但不粘牙,味道香美且令人回味无穷。

在上海周边地区,另有一种名为“焋糕”的食品颇为常见,金山吕巷的白龙糕便是此类食品的杰出范例,同时也是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

白龙糕

焋,指把米放进蒸屉里用蒸汽加热,因此焋糕也被称作蒸糕。焋糕的主要成分是糯米和粳米,这两种米的混合比例根据不同地区而有所区别。在蒸制前,需要在糕粉中掺入糖水并持续揉捏,这个过程叫做“溲糕粉”,糕粉揉捏得是否得当直接关系到焋糕的最终品质。将揉好的糕粉通过筛子进行过滤,目的是让口感更加细腻,这个步骤被称为“插糕粉”。然后,把筛后的糕粉倒入模具里面。金山与松江一带制作的焋糕,常借助边长为三寸、四寸或五寸的正方形竹制模具成型,当地口语称作“糕正”。在米浆里拌入红豆沙或枣泥这类甜味内馅,接着用糕粉将模子填满。翻转模具后,取下顶部的盖板,焋糕便呈现规整的形状。完成塑形后送入蒸锅,制成的糕点即便在冰天雪地也能存放数日不变质,因此发展成为广受欢迎的节日食品。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