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月饼,那抹“舌尖上的乡愁”

日期: 2025-10-17 06:07:09|浏览: 5|编号: 15618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传统大月饼。

小唐月饼。本报记者 王 颖 摄

“八月十五月儿圆,中秋月饼香又甜。”

中秋节日快要来临,街道和巷子里到处都是月饼的香味。有许多现场制作的经典手工月饼非常抢手,这些蕴含着民俗情怀的手工月饼,饱含着深厚的家庭情感和别致的“故乡风味”。

在海东市平安区平安大道附近,“小唐月饼”面点店颇有名气。

9月18日清晨,面馆老板唐兴全就带着伙计们,把前一天晚上制作完毕的祖传月饼装上车辆,运往平安区广场,因为那里正举办庆祝中秋节的多种民俗活动,唐兴全家制作的特色月饼,就被陈列在传统小吃专柜之中。

看到一排排设计别致,色彩鲜艳的吉祥大月饼刚刚展出,立刻招引了许多人抢着去买,有人赞叹道这个大月饼真是漂亮,请问有多少种味道呢,另有人猜测这月饼体积如此可观,估计重达二三十斤吧”“这样的月饼吃起来才有节日的气氛啊”……众人纷纷议论,有人催促唐师傅快点分割计量准备收款,有人则细细品味着这手作的月饼所蕴含的质朴风味,还有些年轻人拿出手机拍照,打算分享到“朋友圈”去展示一番。没过多久,唐兴全和手下们便卖完了八九个蒸屉里的月饼,他们忙得不亦乐乎。

“小唐月饼”是一家个体店铺,店主是今年三十多岁的唐兴全,他与妻子住在平安区三合镇寺台村,共同打理这家生意。他们家制作手工月饼已经有六七年历史了,附近居民都乐于光顾,区里的零售商也常来进货,去年中秋节销量超过三千斤,纯利润超过四万元。谈到自家做的月饼,唐兴全显得非常得意,谈及月饼的制法,他更是讲解得非常清楚:在农村地区,传统蒸制月饼的做法大体上相同,就是用香豆、红曲、姜黄这些材料,分别磨成粉末充当‘颜色’。高级面粉先进行发酵,然后充分揉制并铺展成片,表面涂抹一层纯净油脂,均匀散布某种添加物,用手轻轻抹开,将其卷曲,捏成球形,这样操作重复三次到五次,逐层叠加,接着把预先用面团塑造成的花形、鱼形、小蛇形等各式面饰粘贴在月饼体上,偶尔还会掺入红糖等甜料,可以分别制作成咸香型和甘甜型,所有这些精细的步骤完成后,就放进蒸屉,送入蒸锅进行加热。刚出锅的月饼,剖开后可见其内里有多达十几层,色彩丰富,有红、绿、黄等,浓郁的香气立刻弥漫开来。

唐兴全表示自家月饼备受顾客青睐,关键在于食材讲究新鲜,全部是纯净无公害的原料,包括优质面粉、纯白砂糖、香芝麻等十余种成分,完全不添加任何化学物质和人工染色剂,形式上没有过多花哨设计,一直坚守传统手工制作方法,现场加工当场售卖,物美价廉。他们从农历八月半前二十多天就开始制作月饼,每天都非常繁忙。

活动现场平安区旅游局职员祁宏民表明,平安大月饼是青海平安地方闻名的特色食品,其名称借用了当地地名,而“平安”这两个字吉祥的含义十分契合人们日常最期望的理想,同时平安月饼圆形的样式象征家庭团聚,现在,大月饼已经变成平安及其邻近地区民众走亲访友时食用和赠送的佳品。

祁宏民是土生土长的平安人,说起中秋节,他总是兴致勃勃地讲述家乡的习俗:家乡的妇女们在过中秋时,会在大月饼中间制作蟠桃图案,再制作一条有鳞甲的长蛇,让蛇从左边盘起,蛇头对着蟠桃,通过这种方式祈求生下福寿双全的儿子;还有的妇女,在月饼中心捏出一个寿字,周围配上五朵鲜艳的花朵,代表“五福捧寿”的含义;也有的妇女,把松、竹、梅三种植物图案精心制作在大月饼上,让它们均匀分布,就像一幅精美的画作……到了傍晚时分,家里会摆上月饼、瓜果,全家人静静地等待月亮升起,然后一起吃“团圆果”、“团圆瓜”和月饼,八月十五正值丰收季节,常常有几户人家会做各种菜肴,共同庆祝这个节日。

记者正陶醉在一幅全家团聚过中秋的美好画面里,旁边一位路人不由得发出感叹:“这是西北地区传统文化的气息、故乡的韵味、娘亲的感觉,难得在平安又能再次品尝。” 刚从外地回到西宁和家人共度中秋的赵俊,路过平安时也加入了其中。“我许久没见到和吃过这种月饼了!”赵俊表示,看到这些月饼让他想起了童年的时光。

这批老式月饼全靠手工精心制作而成,充分保留了月饼的传统口感,让人仿佛穿越回了往昔时光。一位领到刚烤好的月饼的中年女性,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

新闻报道显示,今年中秋节人们选购月饼时,不再像过去那样注重外在的华丽装饰,而是更看重其中所包含的节日文化内涵。许多民众认为,手工制作的月饼不仅味道香甜,还寄托着深厚的家乡情感,并且承载着丰富的文化价值。

唐兴全有空闲时,和记者谈了谈往事,说过去村里条件差,日子过得不容易,他经常在外打工,每逢中秋佳节就格外思念家乡。现在情况大不相同了,村庄越来越漂亮,乡亲们的日子也越过越红火,他靠着多年在外打拼攒下的钱,在离家不远的县城经营起一家面馆,不仅收入增加,还能和亲人团聚。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