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人民广场和徐家汇两个主要商业区的街道上,有人低价换取并转卖月饼代金券,这一场景于9月21日拍摄,现组合成版面照片发布。新华社记者裴鑫供图
有人会收购那些票贩子手里的月饼票,中秋节临近时,那些热热闹闹的月饼票交易、回购活动之中,真正的幕后操盘者,也许正是这些月饼票的最初设计者。
据记者了解,市面上月饼券的销售渠道主要有两种,分别是酒店宾馆和设有直营店的糕饼房。通常情况下,酒店宾馆因为月饼销售具有季节性特点,所以基本不会接收“退回”的月饼券。这种按照实际销售量来安排生产的模式,使得月饼券出现“多发”的情况非常少见。
某知名糕点品牌门店售卖的月饼代金券暗藏玄机。一位在月饼销售领域摸爬滚打多年的专家透露,这些品牌店铺普遍愿意回收月饼代金券,如此一来,那些被超额发放的代金券在市面上流转一圈后能回到商家手里,既无需兑换实物,又能额外赚取差价。
一些业内专家指出,过度生产曾是业内长期存在的做法,最初目的是处理月饼季结束后大量临近保质期却不得不下架的月饼造成的积压问题,随后逐渐演变成一种盈利方式,导致在中秋节前夕,消费者集中领取提货凭证时,有时会出现有凭证却拿不到货的情况。
上海商业经济研究中心首席研究员齐晓斋表示,月饼券实际上充当了“类似期货的角色”,交易形式称为月饼买卖,但多数情况下以月饼券作为交易媒介,整个流程中并不涉及实际月饼,最终动用现金支付的,仅有那些持有月饼券的企业单位以及个人消费者。
如何打破“空赚”怪圈?
但是,“超额”月饼券并非没有隐患。早些时候,在武汉、上海等城市,已经出现过一些著名烘焙企业“超额”月饼券的发行量远远超出其生产能力的案例,导致购买者到店取货时,发现券有效但商品缺货的情况。
中国礼品产业研究院专家张小鹏指出,月饼券并非礼品回收市场中的热门选择,不过从制造商、囤积者到分销商,各方都能从中获利,形成一种奇特的现象,值得人们关注。月饼券作为礼品,其供应量远远大于实际需求量,实际上生产厂家和商家将其当作一种投资品进行炒作,这种现象最终会导致资源的浪费。
经济学家马光远指出,当前月饼的市场标价大多不切实际,所谓“隐性利润链条”在各个流转过程中都显示出有利可图的假象,其根本原因在于月饼蕴含着丰厚的利润支撑
上海财经大学世博经济研究院副院长孙元欣表示,从需求层面分析,“礼品经济”是促使月饼券市场形成的原因,赠送需求高于消费需求,导致礼品券与实际物品分离,从而具备了金融特征。在供应角度,由于觉得礼品券能够赚钱,酒店、宾馆、餐厅等与月饼券无关的商家,也纷纷开始发放优惠券,让“黄牛”从中牟利,进而导致“空赚经济”的泡沫不断膨胀。
上海商学院流通经济学院院长周勇等人提出,需要管理流通规范,惩治“黄牛”的过度囤积行为,以此调整市场秩序。针对发放提货券的企业,应该向监管机构缴纳一定额度的保证金以控制风险,倘若公司因经营困难发生问题,便可以提供相应补偿。(记者 周蕊、陈爱平、陆文军、杨毅沉、涂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