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秋节日是重要的传统节日,寄托了民众对家人的思念与美好祝愿,月饼则是中秋庆典中不可或缺的食品,每年都拥有旺盛的购买需求,有些人会花费时间排队购买月饼,也有人会购买月饼礼券用来馈赠亲友。
当前,部分人持券却无法兑换到月饼,另有一些人选择不购买月饼,目的是为了积攒券码进行利益套取。9月17日,《法治日报》披露,社交网络与在线购物平台上涌现出许多关于月饼券回收的信息,这些信息覆盖了众多知名商家,回收价格通常为券面价值的四成到七成之间。此外,还有许多个人账号在社交平台上出售零散的券码,并搭建起所谓的月饼券共享平台。而一张318元的月饼券,回收价只要150元。
工人在制作手工月饼。新华社发(王继林摄)
月饼券在厂家与购买人,或厂家与购买单位及其职工,甚至购买单位之间反复流转,即便并未生产月饼,月饼制造商、分销商和投机者依然实实在在地获利,其中月饼券的流转行为已非简单的商品交换,更像是证券交易。
月饼券在市场上经常被买卖和传递,不需要和具体物品有联系,这种情况跟金融领域里的资产证券化有些相似,商品的使用权跟交易权分开了,依靠“券”在市场里跑动,所以月饼券的流转方式被某些人戏称为“证券化”。
月饼证券化,属于一种比喻说法,毕竟月饼属于季节性产品,不可能存在专门的月饼交易市场,但月饼厂家印制与实际月饼数量不一致的兑换凭证,寄望消费者不会兑换,或者有意为难消费者兑换数量,显得有欺诈嫌疑。
流通环节里,信息不平衡是核心要素。食用月饼和馈赠月饼的价值侧重截然不同,销售方深谙月饼作为礼品的社交意义远超食用用途。每逢中秋,人们互赠月饼卡券,主要目的在于维系人情,恰是“赠品”的独特性质促成了这一现象。
老师傅使用传统手艺制作月饼。新华社发(张晓峰摄)
中秋节期间,除了月饼券,另一种广受欢迎的“社交工具”是大闸蟹券。这种礼券通常从八月起就开始预售。在正式发售前进行预售,等上市时就能减轻一些销售负担。在这段两到四个月的时间里,商家能够获得一笔可观的资金积累。可以说,发放商品券既便利了购买者,也减轻了企业的经营压力。
一旦物品转化为代金券,从即时销售转变为未来交易,便为销售方提供了牟利和操纵的途径。客户实际领取商品之际,店家或许会“以劣质品冒充优质品,以少量物品充当大量物品”。部分店家会设定领取时限,限制每日兑换额度,或借故延缓派送,导致购买者难以在期望时段获取螃蟹,等到兑换期限届满,此事便不了了之。
购买券的人从不兑换,兑换券的人不会购买,这种情况普遍存在于月饼券和大闸蟹券中,可以说这些商品券存在严重的浪费问题。商家借助季节性商品,通过发行商品券进行预售,是一种有效的营销手段,但一旦商品数量与券的发行量差距悬殊,就必定会损害到相当一部分消费者的权益。
治理月饼券领域的不良行为,必须依靠各方协同努力。首先,要清楚界定月饼券的制作、流转、回收等各个阶段的标准,其次,要加大监督力度,确保市场规范。此外,企业自身的约束机制和信誉等级制度同样关键。说到底,月饼是传统节日食品,绝不能变成投机取巧的载体。只有各方可一起构建一个良好且规范的市场氛围,月饼才能更有效地体现其传递美好祝愿的象征意义。
热点视频推荐
↓↓↓
关注“光明时评”微信视频号
↓↓↓
关注“光明日报”微信视频号
↓↓↓
假期去县城反向旅游,不只有性价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