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鸿运大包如今门店遍布各地?”“鸿运大包为何失去了往昔的风味?”最近,不少居民提及“鸿运大包”随处可见,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
市场:37家鸿运大包,无锡吃货也很难分清
“这个地点就是鸿运大包铺子啊?街对面那边也有一家。”前些日子在原鸿运酒店旁边,一位徐姓老奶奶对着“三皇街鸿运大包”瞅了好一阵子没挪步。这位老奶奶每周总要买两三个大包,给小孙子当点心。即便鸿运酒店歇业了,这家店开张她也照样买,觉得口味没差多少。“前两天儿媳妇告诉我,这家店不再是原先的鸿运大包了,原先的鸿运大包在对面那边。”但是,徐阿姨可能因为店名里有“三皇街”三个字而犹豫了,她最终没有再购买,而是转身去了另一家店。
实际上,与无锡市民心中那个“鸿运大包”相比,如今市面上已经出现了许多其他品牌。诸如“正宗鸿运大包”“江南风味鸿运大包”“梁溪老字号鸿运大包”“焕新鸿运大包”等等。数量繁多,仅在大众点评平台上搜索“鸿运大包”就能找到37家店铺,虽然它们的店名各有不同。记者随机选择了其中两家进行电话咨询,对方均表示“毫无疑问是地道的,源自原先鸿运酒店的配方。”
根据招牌判断,部分店家特意标明自己是正宗鸿运大包,甚至加上了“无锡梁溪鸿运大酒店·直营店NOX”字样,不过招牌上突出的“鸿运大包”文字旁边,还小字标注了“梁溪”。如此众多的鸿运大包店,外地游客和本地食客都难以分辨。鸿运大酒店已经停业了,我们小区周边的鸿运大包店是原先那里的厨师自己开的,应该味道很地道吧?90后小刘对此表示怀疑地询问。
历史:当初谁也没当回事,商标被个人抢注
二零一四年,声名在无锡市显赫的鸿运大酒店,在经历了半年的停业传闻之后,于二月下旬真的歇业了。那时候,酒店方面并未把大包纳入考量范围之内。大包不过是酒店供应的一种小点心,其产生的收入仅占酒店总营业额不到百分之五,因此没有人认为它是一个值得重视的盈利项目。鸿伴运小吃公司负责人王津称,当时的情况能证明他的说法:鸿运大包准备停业却未张贴通知,仅由工作人员告知将随酒店一同关闭。业内人士都承认鸿运大酒店曾有过鼎盛时期。据估算,该店餐饮与客房业务最鼎盛时,年营收能达到六七千万元。即便在停业时,鸿运大酒店仍有近千名员工,大家领取了离职补偿准备离开。
但是紧接着的状况出乎酒店工作人员的意料:饭店歇业,本地居民反应冷淡;特色面点即将停售,整个无锡的美食爱好者都纷纷站出来表示不舍。有人在网络上发表评论,有人特意乘坐多趟公交专程购买,甚至朝阳企业当时无偿提出可以为鸿运大包解决经营场所。“那会儿主要出于公益考虑,没想到引起这么大关注,心想还是不应该终止。因此,那些原本准备领取离职补偿金然后各自离开的酒店工作人员里,超过十个人重新聚集在一起,组建了一个新的团队,开始制作鸿运大包。这个团队里,既有像朱建兴这样的鸿运大包设计领域的资深人士,也有原鸿运大酒店的常务副主管周艳等职位较高的成员,还有像王津这样刚加入的新人。周艳过去总爱穿西装,但在南禅寺鸿运大包店开张那天,她头戴厨师帽,手戴白手套,还罩着口罩,腰系围裙,在店里售卖大包,一位早就认识她的记者,也是凑近了,才认出她来。
鸿运大包算是稳住了,团队也组建起来了,至少因为鸿运大包的知名度,这十几个人的伙食问题应该能解决。没想到,在经历了一系列事情之后,等到最后一切平息,还是一位朋友告诉他们要马上申请商标。可惜已经来不及了,“鸿运大包”这个商标已经被其他人登记了,另外,“鸿运”还是一家装修企业的名称。无奈,他们的公司只得叫鸿伴运,然后开启了商标争夺之路。
现状:“真正鸿运大包”只有11家,市民可留意店内照片
2016年,鸿伴运公司成功获得“真正鸿运大包”商标权,这是个喜讯;然而,江南鸿运大包等加字号的鸿运大包商标也被他人顺利注册,这是个忧讯。鸿运大包的影响力有多大,众多仿冒者的行动就是最好的证明。据王津讲,鸿伴运公司开第一家鸿运大包店时,日销量就突破万元。这个原本无人重视的小吃,如今变得非常抢手。
鸿运大包原本是无锡市一家著名餐饮场所的点心外卖,这家店位于餐饮业繁盛的地段,制作点心已有二十余年时间。无锡市商业局为了建立无锡餐饮的独特形象,在市政府便民早点工程的促进下,时任鸿运大酒店总经理徐宏亮从鸿运大包开始,以“个头大、内馅多、价格实惠,能吃饱”为原则,挑选亚洲厨王朱建兴为鸿运大包设计大师,聘请点心制作高手徐兆林为鸿运大包制作大师,这两位专家领导团队,开发出了含有特别配方的鲜肉大包,一个鲜肉大包总重量是170克,其中馅料有50克重。当前,大包面皮分量保持不变,内馅重量却提升至60克,以提供更优的性价比,同时也能促进销量增长,王津这样表示。锡城地区开设的鸿运大包直营店铺共有11家,各店店名、标识的设计风格完全一致,所有售卖品种的定价也完全相同,店员们统一穿着制服,而且每家鸿运大包店铺的入口处都悬挂着知名特级厨师朱建兴、技艺精湛的徐兆林的照片,以便市民能够准确识别真伪。起初组建的十余人队伍,现在已扩充至八十几号人,并且吸纳了十多个原鸿运大酒店的成员。
关于先前众多职员离职后归来的数量偏少,王津表示推测“或许是找到了更优越的就业机会,毕竟从事餐饮行业相当劳累”。
市民:牌子分不清就不分了,关键看好不好吃
实际上,鸿运大包所引发的真伪讨论,仅是无锡地区包子市场竞争中微不足道的一部分。当初鸿运大包宣布不再供应时,部分酒店敏锐捕捉商机迅速推出同类产品,其中不乏资历深厚的传统店家。如今,若以"包子"为关键词查询无锡百度地图,可找到323家相关店铺,而在各类分类网站上的数量更为庞大。在大众点评网输入“小笼”,能找到397项相关内容,若搜索“包子”,则可列出750条信息!这充分说明,在无锡人的日常饮食中,包子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
这批包子里面,有酒店制作的精致糕点,有小店传承的著名小笼包,还有隐藏在市井角落的民间夫妻摊位,比如圆圆包子铺。同时也有像青露馒头这样的品牌连锁店,它们的价格定位大致相同,单个售价大多在2块5到3块钱之间,无论是小巧玲珑的小笼包还是体量较大的主食包,价格都差不多。这里面,有完全依靠个人努力经营起来的知名店铺,也有原本被质疑为仿冒品,最终却比正品更受消费者喜爱的店铺,更有许多受到众多职场人士欢迎的大型连锁企业。
对于同样喜爱面点的人,各个市民对包子店铺的见解并不一致。确实注重店铺的声誉,否则难以向远方来的友人介绍。一名在异地求学的年轻人小刘谈到,当招待伙伴时,必定要让他们品尝具有代表性的知名店家。然而,部分历史悠久的店家其实品质平平,尽管声名远扬,本人也不乐意带人前往。
部分民众透露,他们购买包子时主要关心口味如何,至于是否为指定品牌并不在意,记者景玮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