妈祖庙(新天后宫)念经的人 徐德金 摄
街头偶遇进香者 徐德金 摄
此刻,鹿港小镇的璀璨灯火丝毫不逊于台北,中山路等繁华商业区,到处都是成百上千、挨挨挤挤的广告牌,它们都在向访客展示,鹿港的商业活力同样属于“现代都市”。
罗大佑曾经提到故乡鹿港没有霓虹灯,这个地方实际上是台湾最早形成商业社会的区域之一。人们常说的“一府、二鹿、三艋胛”,指的是台南府城、鹿港镇和台北艋胛区在清朝时的历史重要性。
最近,笔者造访这个鹿港聚落进行报道,最先映入眼帘的是两个景象:一是人来人往的市集,二是香烟缭绕的庙宇。倘若要再列举一个,便是几条古街所透出的些许雅致与清新气息,不过这些,更像是饭后的小品罢了。
商业街市游人如织 徐德金 摄
“正港”蚵仔煎 徐德金 摄
鹿港龙山寺始建于明末清初时期,后来在乾隆五十一年,也就是公元1786年,搬迁到了现在的位置。这是徐德金拍摄的。
还有如诉如泣的南音 徐德金 摄
鹿港临近海边,因而很早就通商了,在十八世纪上半叶和下半叶,它已经发展成台湾的关键港口,持续繁荣了两百年,在乾隆、嘉庆、道光统治时期达到鼎盛,人口多达十万人,人们称赞它“热闹程度堪比小泉州”,用“各种货物随着潮水涌进市场,成千上万的家庭挂起酒帘招揽生意”来形容它,确实再恰当不过了。鹿港中山路原先的名称是“不见天街”,这个称呼的由来是因为店铺房屋密集,屋檐一个叠着一个,再加上树木枝繁叶茂遮挡了阳光,所以得名。一首竹枝词描绘了那个时代的景象:在鹿江弯弯曲曲的巷子里能听到卖茶酒的叫卖声,冬日里人们趁着空闲去结识朋友,十月份的风沙不容易吹进来,九重天的霜雪也难以冻结。
鹿港当初因港口发展而兴起,当地所有的“船头行”和大型商号都跟他们的祖籍福建保持着紧密联系。如今泉州蚶江和鹿港之间的对渡风俗,有力地证明了当时两岸之间密切的贸易往来。即便在日据时期,并且港口逐渐被泥沙填塞,鹿港仍然是台湾海峡与福建及大陆之间唯一能够正常通航的“合法”港口。那时从福州、蚶江驶来的货船,常常借助潮汐的力量停泊在鹿港。
这种商业联系的传承源于家族和血统关系,在曲折的巷弄中,我们依然能体会到鹿港与泉州、漳州以及莆田之间的家族纽带。比如,九曲巷所在的区域被称作“兴化里”,而“兴化”在历史上是对莆田、仙游两地统称的名称;又比如,九曲巷中有一条巷子就名为“泉州巷”。
台岛导报社的社长林文雄来自鹿港,最近在鹿港龙山寺组织了一次关于两岸同名乡镇的图片展,他在活动上讲述了自己两年前前往泉州参与闽南文化节时的经历,感触颇深。那个时刻,他置身于剧场的某个角落,目光落在舞台一侧,发现上面摆放着标有“鹿港”字样的标识,让他心生疑窦;当表演进入关键阶段,表演者从舞台的另一端手持写着“蚶江”的标识,和对面那位举着“鹿港”标识的表演者一同迈向舞台正中,他立刻明白了其中的玄机。
树木扎根大地,溪流寻根溯源,林文雄指出,鹿港的发端源自福建。因此,不论何时,都应是“福建与台湾”,而非“台湾与福建”。
鹿港与闽南沿海的生活习俗,在商缘之前就已经紧密相连了。一位记者向天后宫附近一家卖“蚵仔煎”的店家打听鹿港的美食,询问时,店家立刻回答,当然首选“蚵仔煎”了,台湾的“蚵仔煎”源自鹿港,最为正宗地道。
蚵仔煎的起源已难以查证是否为鹿港首创,但鹿港遍地都是这种正宗的“古早味”小吃。吃遍鹿港地道风味是老饕们到访鹿港的最大心愿,普通游客尝一碗鱿鱼肉焿也能过瘾。台北做旅游业的凯蒂自称鹿港人,她说鹿港菜最地道,三十年都没吃腻。李师傅认为,是游客让鹿港的商旅业变得兴盛。他告诉笔者,天后宫附近,一家小店铺的售价达到了2千万元台币。
刚抵达鹿港参与文化交流的一位来自大陆的学者指出,正是因为鹿港对传统的恪守,才具备如此大的魅力。可以说,鹿港对传统的恪守,主要体现在对传统文化的坚守,而这一切的根基都在福建。
康熙22年,也就是1683年,施琅将军在收复台湾的过程中,特意从湄洲请来了妈祖的神像,用以保护军队渡过大海;雍正3年,即1725年,施氏家族的成员捐献了土地,天后宫才迁移到了现在这个位置,从那时到现在,差不多已经过去了将近三百年;道光19年,也就是1839年,鹿港地区的乡绅们从泉州永宁请来了城隍爷的神像,在鹿港建造了庙宇,因为永宁的城隍庙被叫做“鳌亨宫”,所以鹿港的城隍庙也沿用了祖庙的名称,叫做“鳌亨宫”。乾隆四十八年,也就是1783年,福建省漳州南靖县当地民众诚邀关圣帝君远渡台湾,在鹿港港口附近选址建造了祠堂,这座祠堂后来被称为南靖宫
鹿港民俗文物馆透露,当地各种行业所供奉的始祖神祇多达三十二位,例如医生行业敬拜保生大帝,演艺圈尊崇韩湘子,特殊职业群体则朝拜天蓬元帅。此外,各个家族内部的祭拜仪式更是难以尽述。譬如《鹿港文史采风》书中记载的“惠安六府千岁”送春耕仪式,恐怕仅在鹿港地区才有。
祭拜果实敬树根,这种习俗在鹿港的众多神庙寺庙中十分流行。即便不是每天香烟弥漫的天后庙,一些规模不大名气不显的庙宇,也有不少信众特意抬着神明前来祈福。周末上午,记者在鹿港的街道上就碰到了两支进行祭拜的队伍。出租车司机李师傅笑着说:要是正月的时候来鹿港,整条街都是去朝拜游神的人群。
鹿港文化研究者陈雅彬于《鹿港文史采风》一书中论及:“凡是涉及历史、建筑、风俗、宗教、文学等各个层面,鹿港都拥有足以引领全台湾的传统文化特质”;另有一位地方文化专家陈一仁则认为“鹿港内在的文化犹如一座冰山”。
台湾的鹿港被视为一种代表性象征,所以歌手罗大佑曾用那里的酒来排解内心的郁结。
当今时代,许多身处文明之中的人,仍然受到社会潮流的左右,既有过去的印记,也有未来的方向。虽然龙山寺里依然传来哀婉动人的南音,但广泽尊王庙前的演奏者,已不清楚那天的演奏是为了什么。在九曲巷,当记者看到一块写着“鹿港镇兴化里”的门牌时,询问一位居民是否明白“兴化”的寓意,这位长者摆了摆手,表示不清楚。
台岛海峡宽度未受鹿港填海影响,镇西海边彰滨工业区充满现代工业气息,然而就文化氛围而言,其与鹿港古镇风格迥异,难以协调。环抱鹿港古镇的众多建筑,也与曾代表台岛文化第四期“鹿港期”的文化标志极不协调。
罗大佑曾这样歌唱,如果你回到鹿港小镇,请转告我的爹娘,台北并非我心中那座金光闪闪的天堂,城市里也找不到当初我怀揣的梦想
日间人声鼎沸,夜间万籁俱寂,鹿港也随光阴流转。“鹿港的街巷,鹿港的渔港,妈祖庙进香的信众”,仿佛是散落在台湾海峡岸边的零星片段,实在太过模糊,让人难以辨识它的真容,因此,它时而被人想起,时而被人遗忘。(中新网记者 徐德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