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语歌曲的乡土情怀

日期: 2025-09-22 10:10:45|浏览: 3|编号: 138864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诗歌表达心意,歌曲抒发情怀。台湾地区的歌曲是当地民众用方言表达的情感,特别是那些年代久远的台语歌曲,是当地民众的集体回忆,蕴含着对家乡的深厚情感。各个不同时代的台语歌曲,展现出不同的主题和风格,体现了当地民众在特定历史阶段对现实社会的内心体验和愿望追求。

台湾地区是一个移民聚居地。在最初移居的人群里,来自漳州、泉州、厦门的汉族人数量最多,其次是来自广东的移民。这些人到台湾之后参与开拓、建立家园,同时也把家乡的方言、风俗、信仰等民间文化带到了那里,这其中就包含民间歌曲和地方曲调。

台语歌曲起源于漳州、泉州、厦门等地的民间歌谣。有文献证实,古时候许多记载闽南民歌的“歌仔册”从厦门传到了台湾。台语歌曲在形成过程中,还吸收了闽南戏曲如歌仔戏、南音等曲风的元素,以及民间宗教音乐的特色。这种继承并非照搬照抄,而是结合了新的生活感受和情感认知,无论是歌词还是旋律都出现了创新。

台语歌曲源自台湾早期开拓者的口传心授,是伴随着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披荆斩棘、开垦荒原而逐渐形成、不断发展的。随着时间的流逝、社会的演变,台语歌曲从最初的民众传唱小调,逐步演变为精心构思的作品,最终成为具有浓厚家乡气息和地域色彩的音乐形式。按照主要历史阶段的划分,台语歌曲大致可以分为四个不同时期。

思想起思故乡

第一阶段属于清治年代。文献资料表明,明代当中叶起,福建海边的一些渔民、农夫、商贾以及海盗开始跨海迁往台澎地区。明代末年,郑芝龙领衔的海上武装势力实际管理着福建沿海地带,推动了海峡两岸之间的商业往来,并且有计划地将众多面临饥荒的民众从福建转移到台岛。明末清初之际,郑成功收复并管理台岛期间,还系统性地实施了大规模的军事安置和民间迁徙入台活动。清朝在征服台湾岛之后,陆续有几波大规模人口迁入,到了1893年,台湾的人口数量已经超过二百五十万。

从十六世纪末到十九世纪末,接连不断的移民浪潮,有的零星有的成批,从福建广东出发前往台湾,逐渐构建了台湾的移民结构。在这段持续三百年的迁徙历程里,先辈们告别故土跨越海洋来到台湾,在那里开垦土地建立家园,这种奋斗历程在精神上孕育了深厚的乡土情结。祖先们在宗族记录、家族祠堂、门楣匾额、坟墓石碑上都会记录自己的起源;人们在辛勤工作结束时会唱家乡的歌曲来表达深切的思乡之情,这些歌曲通过代代相传,逐渐形成了悦耳动听的民间歌曲。

台湾地区传统歌谣例如《思想起》、《天黑黑》、《牛犁歌》、《台东调》、《丢丢铜》、《劝世歌》、《草螟弄鸡公》等,都十分流行。这些歌谣的旋律大体保持原样,歌词则常因演唱者的个人经历而自编,形成不同版本。《丢丢铜》是宜兰地区的流行小调,歌词没有固定格式,通常依据现场情况即兴创作并演唱。最为突出的是《思想起》,用哼唱方式讲述先民们从唐山迁徙至台岛的开发历程,饱含深厚故土情怀,在南部地区流传着五十多种变体版本。

时光流转,众多昔日民歌已积满尘埃。七十年代中期,台湾民间老艺人陈达凭借恒春地区的民谣走遍各地,引发广泛关注,诸如《思想起》、《劝世歌》等早期民间歌曲才得以被后人了解。他怀抱月琴,弹唱着先辈传下来的歌谣,其中“唱一曲思想起,唱一曲唐山曲,行不完的艰难途,仿佛先人的足迹……”便描绘了这一场景。

心酸酸望春风

第二时期为日本占领时期。1894年,中日发生甲午冲突,清廷败北,于1895年被迫签署《马关协定》,将台湾岛让与日本。同年,日本凭借武力攻占台湾岛。此后,日本对台湾岛实施了五十年之久的殖民管理。日本统治机构强行实施融合措施,迫使当地民众学习日语、使用日文,连生活方式都要求效仿日本,禁止当地民众使用汉字,禁止民间信仰和传统仪式,当地民众遭受外族的控制和欺凌,内心充满苦痛和无力感,只能暗中哼唱本地方言歌曲来抒发哀伤。

过去在嘉义地区流行一首歌谣《一只鸟仔哮啾啾》,歌词讲述了一只鸟儿在黑夜中迷失方向,无法回到自己的巢穴,因而伤心地鸣叫不停,愤怒地询问是谁弄坏了它的家,发誓一旦抓到那个人绝不轻易放过。这首歌曲生动地反映了台湾民众失去家园、决心复仇的心情。民间故事讲述一支台湾同胞抗日队伍在诸罗山(嘉义)遭遇日军镇压,这些英雄壮士高唱着某首歌曲壮烈牺牲,情节十分令人动容。

1932年,阮玲玉主演的上海电影《桃花泣血记》在台湾上映,电影公司为吸引观众,依据影片内容专门制作了同名台语歌曲用于宣传。该歌曲由詹天马作词、王云峰谱曲,被广泛视为首支台语创作歌曲。纯纯演绎的这首电影广告歌,随即广受欢迎,风靡一时。日本古伦美亚唱片公司发现市场机会,于是招募了一批词曲创作者,专门谱写台语歌曲并录制发行唱片。1935年,日本胜利唱片公司也加入制作台语歌曲唱片的行列。当时台语歌曲迅速流行起来,这标志着台语歌曲从传统的民间歌谣阶段,进入了以创作歌曲为主的时期。

那个时代,台湾歌坛出现了很多有才华的填词人和作曲家,同时创作了许多深受大家喜爱、流传很广的台语歌曲,像《四月望雨》,也被称作《四季红》、《月夜愁》、《望春风》、《雨夜花》,被公认为四大经典台语歌曲。

1937年,日本挑起对华全面战争。日本为巩固在台湾的殖民统治,推行所谓“皇民化政策”,从思想文化上对台湾民众实施同化教育,禁止民间表演布袋戏、歌仔戏,禁止使用地方方言。在此情况下,出版台语歌曲的唱片公司相继停业,曾经兴盛了五六年的台语歌坛陷入低迷期。

补破网寄希望

第三时期为戒严时段,1945年,日本战败,台湾重归中国,台湾民众欣喜若狂重返祖国怀抱,台湾学者表示:“在日本暴虐的统治下,历经五十年艰辛困苦,我们全体台湾人民终于以纯粹的中华血脉回归给祖国,以赤诚的爱国情怀献给祖国。”然而,一年多后,台湾发生了“二二八事变”,台湾民众的美好愿望立刻化为泡影。

台湾光复初期,台语歌曲曾经短暂兴盛过一阵子。在那个族群冲突激烈、经济衰败、各项事业亟待恢复的台湾社会背景下,部分作词作曲者创作了揭示社会苦难的台语歌曲,其中最具影响力的有被称为“战后四大名曲”的《望你早归》、《补破网》、《烧肉粽》、《杯底不可饲金鱼》。此外,《收酒矸》这首歌也相当有名。

《烧肉粽》刻画了刚离开学校的学生找不到职业,为了糊口不得不摆摊沿街叫卖肉粽的景象,反映了社会底层民众生存艰难的现实状况。

《补破网》是一首表达爱意的歌曲,创作者李临秋因目睹情侣间因误解导致关系破裂而深受触动,因而创作此曲,旨在鼓励双方合力修复受损的感情;乐曲问世之际,台湾社会动荡不安,歌词被赋予了更深层的社会寓意,用以象征修复整个社会的裂痕;歌词中的"网"与"望"发音相近,还寄托了修补残缺愿望的深意。这首歌曲在上世纪五十年代初遭到台岛当局禁止,因为被认为有影射政治的嫌疑,直到七十年代中后期才得以恢复演唱。

《杯底不可饲金鱼》是一首歌颂饮酒的作品,创作家吕泉生受“二二八事件”后台湾社会省籍隔阂扩大,族群冲突恶化所触动,便以此情境谱写此曲。他倡导不论省籍身份,人们应围坐畅饮,借酒消融彼此间的嫌隙,缓和紧张关系,将杯中酒饮尽,而后和睦相处,坦诚相待。该曲旋律欢畅,气势不凡,广受大众欢迎。

五十年代来临,戒严政策之下,台湾社会遍地都是政治限制,闽南语音乐圈也随之步入低迷。不过,部分作词谱曲人在困顿中依然笔耕不辍,例如《港都雨夜》、《锣声若响》、《夜半路灯》、《旧情绵绵》、《淡水暮色》这些作品。艺术创作者匮乏,导致那个年代流行不少“融合风格”作品,也就是把日本曲调配上台湾地方语言歌词,像《黄昏的故乡》和《妈妈请你也保重》就是典型例子,六十年代起,众多乡村青年涌向城市谋生,这两首台语歌曲便成为他们思乡情怀的寄托。

那个时刻,六十年代初期,华语歌曲逐渐走红,起初多是翻唱老上海的流行调子和香港、日本的流行调子。到了六十年代末期,以姚苏蓉、邓丽君等人为代表的华语流行调子蓬勃兴起,同时西洋调子大量传入台湾地区,让台湾本土调子的生存空间受到了很大挤压。六十至七十年代,国民党政府加大了对台湾歌曲的审查力度,众多杰出的台语歌曲被禁止演唱,台语音乐界慢慢变得不景气。

七十年代下半叶,由于国民党政府的文化管控和西方文化的涌入,台湾一些知识分子和青年学子着手进行反思和质疑,进而引发了乡土文学活动、校园歌曲活动、现代民歌活动,形成了一波重视传统、关心家乡、检视当下的文化风潮。在那种文化风潮的推动下,由于民间传统歌手陈达的涌现,部分音乐工作者着手搜集并修复散佚的本土歌曲,一些表演者转而演绎台湾地方曲调,邓丽君也录制了许多台湾老歌。

八十年代初期,沈文程的《心事谁人知》广受欢迎,洪荣宏的《一支小雨伞》也大受欢迎,台湾本土歌曲界因此变得热闹起来,接着江蕙、陈小云、黄乙玲等歌手也相继出现,一度沉寂的台湾本土歌曲界因此重新焕发生机。

爱拼才会赢

第四个时期是戒严解除之后。1987年,国民党方面不得不宣告终止戒严状态,长期受压制的社会活力立刻迸发出来,政治上推动了民主化的发展,文化上形成了多样化的发展态势。台语歌曲终于摆脱了历史的阴影,洗去了积年的污浊,疗愈了累累的创伤。

1988年,在解除戒严的初期,叶启田的《爱拼才会赢》在台语音乐界引起了巨大反响,这首歌迅速走红,传遍了台湾的每一个角落。台湾地区民众凭借辛勤努力创造了经济成就,同时凭借顽强斗争摆脱了独裁束缚,一首旋律欢快、主题鼓舞的闽南语歌曲,正抒发了台湾地区民众奋勇进取的精神:……人生犹如海上的波涛,时起时落,无论运气好坏,都要继续工作前进,天意只占三分之一,奋斗占七分,唯有拼搏才能成功!

1989年,“黑名单工作室”发行了台语歌曲专辑《抓狂歌》,运用新颖的音乐手法,展现出叛逆精神,批评社会问题,因此引发广泛关注。随后,1990年,林强的《向前走》凭借独特的念唱结合摇滚的表演方式,再次引领台语音乐潮流。这首歌以台语演唱,讲述一个来自乡村的年轻人,在开往台北的列车上,内心交织着忐忑不安、新鲜好奇以及对未来的无限向往,真实表达了当代青年普遍的情感体验。

九十年代往后,台语音乐领域呈现空前繁荣景象,经典作品接连涌现,才华横溢的歌手不断冒头。受台语歌曲流行风潮影响,不少华语歌手也纷纷尝试演唱台语歌曲。那个阶段,台语歌曲在台湾流行音乐界占据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台湾与大陆之间的互动日益频繁,各种交流活动持续开展,台语歌曲因此传入内地,并受到当地民众的热烈欢迎。内地友人前往台湾进行交流考察时,在宴席上经常可以听到台湾朋友以《流浪到淡水》中的歌词来劝酒:“缘分有或无,大家一起来,喝杯烧酒,干杯,干杯!”这充分展现了两岸人民之间深厚的情感联系。

回望台语歌曲坎坷的演进轨迹,仿佛看见台湾同胞历经的艰辛时光。哀婉的曲调是台语歌曲的鲜明标记,凝聚着殖民统治时期的烙印,也诉说着台湾岛民独特的历史境遇和复杂情感。那些饱经风霜的台语经典,弥漫着故土的气息,蕴含着当地世世代代同胞的悲欢离合,缠绵悱恻的旋律引领我们触及台湾人民的精神世界。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