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佳旅游乡村西递“凤凰磐涅”的故事

日期: 2025-09-27 12:14:26|浏览: 1|编号: 142497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2023年1月16日,人民日报社记者李俊杰、徐靖来到西递进行采访活动,主题是关于“西递生态保护,促进乡村旅游兴盛”的议题,采访对象是熟悉当地情况的王家平,在采访过程中,王家平秉持着客观真实的态度,平静且自信地表达了个人看法,他认为,如今西递村拥有美好的环境,是因为在发展旅游业的时候,就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了同等重要的位置上。

现在,西递那1081公顷的山林郁郁葱葱,树木遮天蔽日,林子形态多样,四季景色不同,枝叶茂盛,充满活力。获得这样的优异成绩,得益于村里领导班子成员的勤恳和坚持,也依靠了村民们的共同努力,更离不开黟县政府的重视和大力帮助。

时隔很久,王家平重述了和记者的对话内容,同时仔细梳理了西递村几十年的发展历程,那些鲜活的村况景象在他脑海中接连浮现,依然记忆深刻。

西递地处群山环抱之中,自古流传着“八山半水半分田,一分道路和庄园”的说法。历经岁月的磨砺,村民生活困苦,又因生产队粮食种植面积过大而收成微薄,导致温饱问题难以解决,长期徘徊在贫困边缘。为了守护祖辈留下的基业,保住这处珍贵的古建筑群落,他们不得不承受艰辛,另谋出路。长期被束缚在故乡的居民,只好另寻出路,在山林间谋求生计,发展兼业,以增加的收入来补偿农作上的亏损。

西递只能靠做副业谋生,主要就是制作石灰,别的出路几乎没有。集体组织用煤炭生产灰烬,生产小组则用木柴制造灰烬。“用石头制造石灰”逐渐成为西递民众摆脱贫困的必由之路。制作木柴灰需要砍伐窑柴,尽管西递16000亩的山林面积不算小,但9个生产小组仅有13座窑,每年需要烧制近百座石灰窑,以每座窑需要300车窑柴来计算,这个需求量相当巨大,再加上持续不断的砍伐,这个数字更是惊人。过度砍伐,让山林变得破败不堪,裸露的山体不见草木,偶有几棵松树,也只是树顶零星几根枯枝在风中颤动,奄奄一息,景象凄惨。

1985年3月12日,西递迎来首个海外旅行考察团队,成员包括众多知名旅行社的负责人,此举旨在为未来吸引更多国际游客奠定基础,县乡村级干部全程参与接待。考察之后,客人们对于西递那技艺高超的明清老宅和内涵丰富的传统习俗感到非常惊讶,同样对风光秀美的乡村古村落以及敦厚的民风民俗表示高度赞赏。大家都是听闻名声而来,带着愉悦离开,……为西递族人开启旅游事业奠定了基础,同时也增强了西递族人发展旅游的信念和意志。

过几天,村党支部副书记王家平(作者)和县长、乡长一起接待了海外来宾,之后他向村“两委”详细讲述了当时接待外宾的情景,心情十分激动,觉得外宾的到来为西递人点燃了发展旅游的火种,时机已经成熟。然而,参加座谈的各位领导却普遍认为,现阶段开展旅游项目尚显仓促,许多实际操作层面的问题,远非表面讨论时那么简单顺利。

村党支部书记唐茂林谈到,利用祖辈传下来的老房子开办旅游,这个想法在村“两委”会议上讨论过很多次。他自己也认真考虑过,不过曾经感到过忧虑和迷茫,不知道从哪里开始。这次接待外国客人之后,为将来发展旅游业打下了基础,时机差不多到了。只是路上两边的山岭光秃秃的,让他特别担心。希望大家都能出主意,多听听有价值的建议。

1985年6月,村党支部和村委会开始着手考虑古民居的开发问题,将其正式纳入工作安排。此后多次在村“两委”会议和扩大会议上进行讨论和研究,与会者情绪高涨,但在投票表决时,总发现某些方面存在不足,不宜仓促行事。尤其是由于“光秃秃的山”景象十分不美观,最终决定放弃这一计划。

构思总有阻碍,行动自有门路。1985年10月,村党支部和村委会重新召集村“两委”扩大会议,要求大家将发展旅游作为当前最紧迫的任务来推进,不必顾虑重重。踏实去做才是根本。要更新观念,为村民增加收入开辟途径,为子孙后代寻找出路。要在本县范围内率先取得突破。经过仔细规划,最终投票表决,所有人都赞同利用老式民居来发展旅游业。请求村委会主任查春九向乡政府申请支持,希望县政府和相关单位,针对“西递荒山怎样实施绿化”这一议题,组织专题会议进行探讨,协助西递解决当前困境。

某个时段里,村子里流传着这样一句议论,引发了不少乡亲的共鸣:来客还没踏入村落,便望见道路两侧尽是光山秃岭,这情景实在不妥,这种情况更让各级负责人十分关切。

1985年冬至那天,东源乡政府会议室里,来了不少县、乡、村的干部,还有几个林业方面有成绩的专家,都是西递村请来的,他们聚在一起,商量怎么赶紧把西递沿公路两边的山场给绿化,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出点子,提建议。

现任县领导张奇涛与林业界行家一同出席了会议活动,他饱含深情地阐述了西递山区的当前状况以及形成的缘由,指出沿途通往西递的两侧山岭呈现满目疮痍的景象,同雄伟壮丽的古建筑和深厚的徽州文化极不协调,造成的破坏需要与会者齐心协力共同处理好这件要事,他倡议“必须把环境保护放在首位,同时积极拓展旅游服务”,以此作为指导方针。要迅速推进石山进坞至叶村小坞的西递八千亩山地绿化工作,要加快步伐,确保尽快完成。

面对满目疮痍的山岭,作为县里最高领导,内心十分焦灼。

提出方案:

一、利用今冬明春的冬闲时间,迅速发动广大村民拨山挖洞;

二、树种的安排和调运,要尽快联系;

三、资金缺口、人力不足问题,要创新思路,亟待解决;

新栽的树木,今后的维护需要周全可靠……这类实际困难,怎样处理,都放在与会者的心头和脑中。会场鸦雀无声。大家深刻体会到上级的指示和自身的使命非常关键。

东源乡林业站的负责人叶季青出席了会议,他向县委书记建言献策,张书记态度诚恳,鼓励他畅所欲言。叶站长清晰明了地阐述了自己的见解。要想让八千亩山地迅速变绿,并且尽快看到效果,单纯依靠栽树形成绿荫,恐怕难以实现预期目标。而且要说明:大规模植树,假如在夏季秋季长时间干旱少雨,气候酷热,那么树苗的存活几率非常小,同时会促使荒山的野草迅猛生长,这既妨碍了树苗的成长,又会将刚刚成活的幼树压死,维护起来相当棘手,再加上经费非常短缺……

他对西递的山林怀有深厚感情,主张:要想让这片山林尽快展现成果,必须实施禁伐政策,五年之内,不允许任何个人或组织进入山中砍伐树木烧制石灰或砖瓦,以便让山上的乔木灌木和幼苗获得理想的生长条件。

会议最终达成共识,决定严格保密,形成决议。县委书记立即做出决定,前五年的封山育林开支,由县财政单位每年划拨8000元,用于护林人员的薪酬和封山育林相关的劳务费用。这笔资金必须专门使用。从那时起,也就是1986年春季,西递村就将封山育林当作一项重要工作来推进,封山育林工作小组由村党支部和村委会成员构成,并且明确了区域划分,安排专人负责巡查山岭。

五年间封山育林成效显著,各类树木不断生长,山林呈现勃勃生机,县领导实地考察后颇为满意,决定在第二个五年计划中,每年追加四千元预算,专款用于清除杂木,促进林木健康生长。

这场新颖的研讨会议,彻底改变了当地山地的前景。如今,春天林中花团锦簇,生机勃勃;夏天群山一片苍翠,郁郁葱葱;秋天枫叶火红,绚烂夺目;冬天稀疏林木,别有韵味。处处都是迷人风光。

时间飞逝,转眼三十八年已过,抬头望见那一片片青翠欲滴、色彩斑斓的树木,心中充满无限感慨……这并非西递人一时的冲动和壮志凌云。而是必须具备锲而不舍、坚韧不拔的精神才能达成理想。实际作为表明了这一切,数十年如一日,始终如常,坚持不懈,收获了累累硕果。二零一四年九月,中国生态文化协会授予西递村“全国生态文化村”称号。目前,西递村所在山林的植被覆盖程度高达百分之八十六。

1986年春天,西递党支部和村委会在认真执行封山育林政策的基础上,逐步买回了村里的走马楼、追慕堂等祠堂,趁着早春农闲时节,组织乡村干部和村民开展溪滩清淤工作,并且对环境卫生进行了整治,清理了各个角落的垃圾,还对祠堂进行了修缮,解决了一系列实际问题。同年10月,在村口临时搭建了一间塑料棚屋,并且挂出了“西递旅游接待点”的标识。西递于十月十八日正式营业,选拔了三位资深长者胡星明、胡望达、胡嫁荪,他们不仅对当地历史有深刻认知,更怀有深厚情感,同时吸纳了新进员工江爱军作为讲解人员,退休人员江松沂负责售票工作,此举顺理成章,标志着中国农民自主发展旅游业的创举。

热心的导游员为了让讲解内容更容易理解,下了很多功夫,努力用最恰当的导游话术,让游客们能够亲眼看到村民平时生活的传统方式,以及他们劳作的真实情景,同时也能让游客们感受到西递千百年来重视农耕和读书的历史氛围,让他们深刻体会到传统和现代相互融合的美好感觉。

西递居民怀着满腔热忱,抓住开放良机,捕捉改革契机,在困顿中开创,从零开始。入场券最初每张仅两分钱,一点一滴地发展到今天。经过三十多年的逐步演进,凭借与众不同的资源优势,围绕历史遗产和乡村景致,形成了一个良好的发展局面。这番真实的“小桥、流水、人家,青山、绿水、景致优美。”诗情画意般的景致鲜明展现。一幅宁静秀美的田园风光映入眼帘,完成了从原本不起眼的小村落,到热门旅游目的地的转变。

乡村环境优越,旅游模式创新。西递村保护山林的开端和坚持,反映出旅游业的快速进步,农家乐、旅舍、宾馆、商店、地方餐馆、绘画场所等,大量涌现。西递村下辖九个村民组,2023年全村有416户人家,共计1236位村民,可用的劳动力总数为736人,其中586名能够工作的人员为村内各领域提供了服务,有力地促进了当地家庭旅游业的兴盛。

西递村注重维护自然环境,并且拓展了更多样的旅游项目,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融洽与共存。”访客能够持续地、全方位地、亲密地,感受当地居民的真实日常,达成追寻故土情怀,体验传统风俗的休闲度假场所。生态维护、古建筑群合规运用、文化遗产延续、农耕技艺、绘画学习等,每年招徕数十万游客前来观光感受。

西递村这个一度被忽视的地方,借助探寻文化遗产在保护中的运用,借助‘人、物、景’三者间的和谐共融,实现可持续进步,将一个经济落后的村落,转变为国内外广受欢迎的旅游地点。2021年12月,西递村在来自75个国家的174份申请中胜出,荣获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授予的“世界最佳旅游乡村”称号。服务业迅速复苏,带动村民收入稳步提升。村民平均每人的可支配收入,从二零一二年的一万三千二百七十三元,提升到了现在快要五万元。

西递村当前的自然条件十分优越,本土文化蓬勃发展,旅游产业势头迅猛,民风相当敦厚,街坊之间关系融洽,居民经济状况良好,整体呈现出一派生机勃勃的景象。

西递借助旅游文化促进地方发展,积极践行生态保护就是经济价值的思想,促进环境持续改善,获得了显著成果。西递,如今已成为全球热门的旅行目的地,访客们带着愉悦的心情到来,带着满足的感受离开,这都得益于当地人的辛勤付出和不懈拼搏。

西递人面向将来,在促进乡村发展的征途上,始终坚守初衷,定能将故土营造得更加宜人。

作者简介

王家平爱好以笔墨记载个人成长历程及人生体悟,擅长运用朴实手法再现历史景象与地域文化特色,从乡土风情中汲取个人志趣与精神养分,其作品屡见于地方刊物及乡村杂志,刊载的既有散文也有纪实性文章。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