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滴出行”面市,彻底改变了整个出租车行业,但阿里健康将这种商业模式移植到医药领域,最终以失败告终。阿里健康在互联网医疗行业一直积极布局,却突然宣布2014至2015财年可能亏损八千万元以上。为推动医药分开,阿里巴巴不惜重金投入,可谓煞费苦心。业内人士指出,若将网络游戏的运作模式照搬硬套到底蕴深厚的中医药领域,妄图借此推翻既有的操作步骤,这种思路未免过于幼稚可笑。
阿里健康面临巨亏
阿里健康于5月28日公布《亏损预警》文书,指出2014年4月1日至2015年3月31日这一财政年度,该公司出现了严重损失,预估较上一财年(2013年4月1日至2014年3月31日)的亏损幅度扩大了约200%。上一财年该公司亏损的金额为3460万港元,折合人民币大约为2767万元。根据这个算法,阿里健康在2014到2015年那个财年大概会损失八千三百万人民币。
阿里健康透露,巨额亏损主要源于该财年第四季度人力开支及销售推广成本急剧上升。据了解,为构建互联网医疗体系,截至2015年3月31日,阿里健康启动了多项计划,向新业务板块延伸,例如建设云端诊疗系统,推动医疗机构处方社会化传输,同时与众多医院、制药公司及药房达成了合作共识。阿里健康表示,这些无形资产报废造成的损失以及坏账准备金也是引发巨额亏损的因素。
玩法遭遇水土不服
业内普遍认为,阿里健康的亏损原因之一,在于其推动医院处方向社会扩散这项举措,该措施投入巨大,效果却不理想。
阿里健康试图将“滴滴打车”的模式直接套用,在传统药品销售环节进行模仿,目的是促进医药分离,但这种策略一开始就备受质疑,如今现实已经证明它根本无法实施,广东某大药房负责人向羊城晚报记者表示。
据消息,阿里健康为了促进医院处方向社会传播,前年推出了阿里健康应用。这个应用的操作模式与“滴滴打车”相似,人们可以通过网络提交医疗单据来订购药品,实体药店则根据报价争取订单。针对购买者,阿里健康会提供药品购买优惠,而对于药品销售商,单笔交易若达到30元,将获得10元的额外激励。
这种模式是典型的网络“用户导向”,完全绕过中间商直接接触最终客户。然而,这对药店来说是个严重问题。由于药店不限制价格地域,而且各家药店互不知晓对方报价,那么长期积累的会员群体,极有可能转移到其他药店去。药店并未获得有效药方,反而造成会员大量离开,许多药店因此停止合作,自行寻找线上到线下结合的经营方式。
记者试着在阿里健康软件上买药,等了很久报价都没有动静。广东金康大药房老板郑浩涛说,自从新任阿里健康负责人到任后,这个软件就不再推广了。业内普遍认为,这是要停更了。
互联网医疗现“泡沫论”
曾经战无不胜的互联网模式在医药领域遭遇挫败,关于网络医疗虚幻说调开始散布。
研究互联网医疗产业的动脉网,把百度、阿里巴巴、腾讯这三家公司从2012年起涉足互联网健康医疗行业的举措,都做了归纳总结,其中阿里巴巴的涉足事项高达六十多项,腾讯的涉足事项有三十多项,百度的涉足事项也有二十多项。
不论能否盈利,不论阿里巴巴推动医药分离的想法是否完善,互联网已经带动了中国医疗保健领域的变革风潮。行业专家指出,互联网医疗特别是移动医疗领域,目前仍处于无序发展阶段,尚未建立行业整体的协同机制。我国手机网民数量逾五亿,庞大的移动互联产业必将为医药专业细分市场创造丰富的革新机遇。
郑浩涛也承认,传统行业的进步受制于整体形势,互联网无论当作手段还是动向,业界依然抱有期待,只是务必根据自身情况来行动。(记者陆志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