男子加盟中药奶茶店月亏3万元 今夏爆火的中药茶饮迎来“秋凉”?丨记者调查

日期: 2025-10-04 22:14:20|浏览: 1|编号: 147832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央视网报道(记者卢洋 剪辑杨绎霏 编辑阚纯裕):今年夏天期间,中药茶饮领域备受关注,新品牌在短时间内开设了众多门店,数量达到140家以上,“中药茶饮”相关内容的搜索量更超过了1点5亿。不过,这种迅猛的增长态势也隐藏着一些问题。关于“中药茶饮行业消费行为调研”,超过四分之三的购买意愿者表示愿意购买中药茶饮,但超过一半的购买意愿者对中药茶饮的实际效果表示怀疑,其中接近一半的购买意愿者认为“药都有副作用”,难以判断长期服用的风险。

小闪是第一个尝试中药茶饮的顾客,她向央视网《新闻+》的记者透露,起初只是出于好奇买了一杯,后来因为住得远就不再回购了,她觉得中药茶饮和普通奶茶相比,好像没有明显的好处,而且如果这种饮品既好喝又能治病,那现在医院开的汤药为什么还是那么苦呢

口味功效难两全,“第二杯”为何没人买单?

调查结果显示,中国消费者选购中药茶饮时,最看重的三个要素依次是药材质量,有五十三点九三百分比的受访者认同,其次是健康作用,获得五十一点八七百分比的认可,最后是口感,吸引四十四点七六百分比的消费者关注。

不过,福建的龚先生在从事相关行业的过程中了解到,中药茶饮的优势和风味很难同时兼顾。部分药材的味道本身就比较苦涩,煎煮后带有轻微的药香,像是“泡树根水的味道”,所以茶饮铺在实体店制作时,往往都会加入黄冰糖来调和气味和味道。

部分药材的滋味,即便是黄冰糖也难以改善。龚先生向央视网《新闻+》的记者表示,在106种被归类为“药食同源”的中药材中,真正能够用于制作饮品的大约只有20种,其余大多数中药带有酸涩的口感,并且散发出令人不悦的气味,因此并不适合开发成茶饮。所以,当前市场上许多品牌借助信息不对称来制造话题,起初或许能推出几种商品,但后续在组合与开发新款式方面面临极大挑战,最终不得不回归到水果茶和鲜奶茶的常见领域。

周先生起初觉得中药茶饮是个好机会,毕竟郑州每年夏天都有酸梅汤和祛火汤的流行。他因此一次性投入四十多万,加盟了某个中药茶饮品牌。对方保证,会供应连锁中药店提供的茶饮配方,并且“会依据春夏秋冬的变化,持续调整药包。”

周先生在店铺开张后却一直没等到预期的配方。“有一次总算推出了新制的红枣枸杞饮品,结果收到的原料却是红枣枸杞的酱料,这怎能称作中药风味的奶茶呢?”周先生向媒体表达了他的失望,“万一最终变成甜汤,顾客就会质疑为何不直接在家冲泡。”

央视网《新闻+》记者调查发现,中药茶饮店在宣传时有意淡化其作用,可以说明里面药材的种类,以及每味药材各自的效果,但是不能直接说明用这些药材调制的奶茶有什么作用。

《中华人民共和国食品安全法》明确指出,中药制成饮品时,必须选用《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中清晰界定的“药食同源”物质,也就是那些既可以当作食品又可以作中药材的原料,所以,中药茶饮里添加的药材和配方都是“在普通商店就能轻易购得的药材,像枸杞、红枣、薏米,人们一眼就能明白它带来的作用”。这样一来,产品的效果说明既不必直接说明,也不会触犯法规。

然而,药材的作用与成品的作用完全相同吗?央视网《新闻+》的记者向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药学部副主任药师刘洋进行了询问。她说明,唯有恰当的药材组合方可实现保健目的,并且剂量大小、药物特性、配合比例以及禁忌事项都是关键要素。

龚先生在茶饮店经营中,向央视网《新闻+》的记者分享过这样一个情况:菊花取用5至7克,有助于缓解因风热引起的头痛症状,然而,这个用量相对较大,出于对顾客健康的考虑,他选择更为谨慎,将用量调整为1至2克。为了防止顾客因体质差异,在饮用后出现腹泻等不良反应,店家通常会减少中药在饮品中的比例,以此规避风险。不过,这种做法使得中药茶饮的口感变得有些像带药味的糖水。

品质与效益难以兼顾的困境最终体现在市场表现上。周先生向央视网《新闻+》的记者表示,这种中药奶茶的回头客非常少,仅在开业后的前两个礼拜,每天能够卖出两百多份,但在此之后,销量便迅速减少,每天仅能卖出十多份,所得收入也就一两百元。周先生的店铺运营了将近半年,每个月都要损失超过三万元,不仅他自身如此,云南、福建、江苏等地的类似中药茶饮店也遭遇销售锐减,“我们有个专门讨论开店事宜的社群,夏天还没结束,里面就有人开始陆续变卖经营设备了”。

中药茶饮店业绩单和交流群/受访者供图

从药铺走向店铺,中药茶饮如何求变?

店铺连续数月经营不善,周先生决定终止营业并另寻地点。“我打算重新设计店面外观,创立个人品牌亲自经营,并且对菜单与产品进行全面革新”,周先生向央视网《新闻+》的记者透露,他依然认为健康概念的茶饮能够找到属于自己的特定消费群体。

刘洋医生对此说明,对于养生茶和中药茶,销售方必须透彻掌握“药食同源”清单里药材的属性、效用、搭配限制以及药效。“即便属于药食同源范畴的中药材,也必须关注服用者身体条件和用量区别。孕妇不宜食用薏仁、红花;儿童不宜食用枸杞及滋补性质的中药,或会引发早熟现象;服用芡实通常每日不超过30克,或会致使排尿不畅等情形。”

刘洋医生指出,普通市场的中药材存在较多掺假现象,消费者和商贩往往难以分辨真伪,同时药品的保存环境也难以得到保障,某些药材需要避免阳光直射,一旦发生霉变或变质,就会对健康造成危害。

刘洋医生提出,为了对顾客和药品质量负责,商家需要聘请具备中药专业资格的人员审核药方,检查药量是否恰当,有无不适宜的情况,商家自身也要掌握中药方面的知识。如果符合这些条件,将传统中医疗法融入现代饮品中,既是对中医药文化的继承和发展,也值得继续研究试验。

龚先生正转向古风茶饮领域,他向记者透露,接下来不再追求制造轰动效应,会逐渐淡化中药茶饮的概念,可以称作养生茶饮或古风茶饮,毕竟消费者对养生茶的期待远不如对中药茶有高要求,毕竟提及中药,人们总抱有治病的想法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