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崎蛋糕以城市同名而闻名,如今已风靡日本及台湾等区域,虽然观感普通,味道也并不出众,却是远东地区历史最为悠久的西式甜点之一。
长崎蛋糕的发源地在16世纪的西班牙
这种蛋糕最早出现在文艺复兴时期的皇室用茶时段。约在十六世纪中叶,热那亚共和国的权贵帕拉维希尼长期居住在西班牙。与他一同在伊比利亚半岛生活的糕点师乔巴塔,在马德里的皇宫中制作了全球第一个海绵点心。
根据名称可以理解,海绵蛋糕的外形类似海绵组织。制作时主要用到面粉、鸡蛋、黄油和糖这几种基本原料,通过发酵和烘烤的失水过程,最终形成质地蓬松柔软的食品。
今天常见的蛋糕最初也是宫廷的贵族食品
那个时期的意大利人,在吃喝方面已经领先了整个基督徒居住的区域。以航海和金融业作为经济支柱的热那亚城邦,财力相当雄厚。当地的权贵们就喜欢聘请技艺精湛的面包师,来为他们制作更加美味的食品。由于共和国的金融家们的主要放贷对象是西班牙的君主,因此会派遣代表长期驻扎在马德里,以便于交流事务。务必要求西班牙人继续运送更多来自美洲的白银至热那亚的库房,确保大量财富能够持续流通。
后来,这个由意大利人发明的蛋糕新品种,最初是用“卡斯蒂亚面包”这个名字开始传播的。这个名称的流行范围,很快就覆盖了包括葡萄牙在内的整个半岛西部地区。
文艺复兴时代的热那亚 就是西班牙帝国的央行
16世纪中期,葡萄牙是海上贸易的领先国家之一。许多非长子的中小贵族和市民阶层成员,会乘坐海船出海。他们梦想在巴西、非洲、印度或南洋等地的某处获取财富。他们也将新型的“卡斯蒂亚面包”带上船只。与那些制作繁复且难以储存的贵族食品不同,海绵蛋糕由于在制作过程中已经完成了脱水处理,因此能够保存更久。对于食材贫乏的远海旅行而言,已经是难能可贵的口感享受了。
长崎蛋糕的直系先祖 原版葡萄牙蛋糕
葡萄牙境内缺少西班牙人掌控的美洲地区丰富银矿资源,仅靠向欧洲邻国获取收入,难以支撑海上运输及配套服务的开销,幸而他们发现了东亚的日本群岛,以及号称全球规模最大的银矿——石见山。
长崎与石见银矿 撑起了近代早期的日本贸易
葡萄牙人经由商议和交换,于1571年取得长崎近海的一个捕鱼村落作为定居点。到了1580年,葡萄牙人正式取得当地治理权,建立起类似澳门的长崎自由贸易区。许多葡萄牙人从马六甲出发,经由澳门来到长崎,其中不少人选择在本地定居。原本仅少量传入日本的“卡斯蒂亚面包”,就此开始在远东沿海地区就地生产。这些为葡萄牙人服务的日本烹饪人员,率先承担起长崎蛋糕的制作工作。
登陆长崎的葡萄牙大帆船与商队
长崎自由市在1587年突然终止,这源于日本国内政治格局的变动。丰臣秀吉基本统一了日本各地势力后,颁布了禁止基督教的法令。耶稣会传教士的持续活动,导致葡萄牙人在长崎的居住权被剥夺。原先的常住居民,转变为不常到访的南蛮外番。他们曾经雇佣的日本厨师,开始在本地市场寻找生计。
葡萄牙人走后 长崎蛋糕进入了独立发展阶段
长崎蛋糕的制作过程
德川幕府建立,长崎蛋糕随之改变。为了迎合当地人的喜好,糕点师在制作时会添加大量糖分。糖在当时并非廉价调料,因此这种原本由水手带来的普通食品,慢慢演变为贵族享用的佳品。同时,抹茶和红糖这类本土调味料,也渐渐融入长崎蛋糕的调制之中。如今,长崎蛋糕已经基本上不再属于原先的“卡斯蒂亚面包”,而演变为一款独立的点心。
抹茶口味的长崎蛋糕
颇为奇特的是,称作“卡斯蒂亚面包”的此类海绵点心最初并非传入日本。因此,直至今日,东亚地带依然留存着一种与日本长崎蛋糕同宗的点心品种。
在南洋区域,葡萄牙人在马六甲的据点,远比长崎的贸易区更为牢固。许多欧洲与亚洲的商船,时常会在此停泊。不少亚洲居民逐渐尝试了海绵点心,并学会了制作方法。那些最早前往南洋的广东族群,便是其中代表。
同样的原料 不一样的烹饪手法
中华料理里头,并没有烤制的技术,所以匠人们常常用蒸的方式来制作面食,即便使用的材料都是来自西方的面粉、鸡蛋和油脂,做出来的东西却跟包子更为相似,这种非常特别的食物,在清朝末年随着对外交流增多被带到了广东,当地人管它叫“马来糕”。
最终,更具地方特色的猪油或者牛油替代了原本的黄油,成为了广东点心中的标志性食物,即马拉糕。
长崎蛋糕的东亚亲戚 马拉糕
在欧洲本土,长崎蛋糕的同类产品,又出现了许多改进和变化,其中最知名的是英国人偏爱的马德拉斯蛋糕,这个名称的由来,源于18世纪英国人,习惯用葡萄牙马德拉群岛酿造的酒,来佐餐盘中的蛋糕,这种偶然的搭配,造就了如今的新叫法。
长崎蛋糕的欧洲亲戚 马德拉斯蛋糕
长崎蛋糕在远东地区独自发展,后来又在日本统治时期来到台湾,受到当地人的喜爱。它根据台湾口味进行了改良,制作时添加了较多蜂蜜,从而提升了甜度与风味。
现在的长崎蛋糕中被加入了大量蜂蜜
如今,我们品尝过众多地域特色菜肴之后,是否意识到那些形形色色的小吃,其实都属于同一个品类下的不同分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