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字网络时期,大众的阅读习惯持续演变和重塑。从书本阅读转向电子读物,而后发展为手机听书软件,随着文学传递方式的不断更新,在常规阅读之外,借助听觉替代视觉来获取知识,已经形成一种新颖的阅读模式。
有一个事实可以证明,第十七次全国国民阅读调查的数据表明,2019年中国国民进行有声阅读的情况发展迅速,超过三分之一(31.2%)的民众有听书的行为。
听书,正在全社会掀起一场阅读新革命。
从读到听,听书成为阅读新风尚
启动有声读物软件,戴上耳麦,混入熙熙攘攘的行列进入轨道交通,这个举动让90后张悦养成了每日的出行方式。
张悦从大学开始就固定每天读一个小时书,但进入职场后,他发现生活节奏加快,几乎没有空闲翻阅书籍。因此,每天上下班的40分钟路程,就变成了他补充能量的时段。以前,张悦会通过手机看电子读物,但早晚高峰的地铁车厢里人特别多,在狭小的空间里举着手机看,感觉很不舒服。因此,张悦决定收听有声读物,他认为声音比单纯的文字更有穿透力,一些优秀作品经过声音演绎,会让书中的人物更加生动,更能让听众沉浸其中。张悦对历史很感兴趣,这段时间,他已经听完了一系列历史类长篇小说,包括《明朝那些事儿》《这里曾经是汉朝》《话说宋朝》等。
和张悦相似,伴随网络技术的飞速进步,众多人群开始热衷于“听书”。今年前六个月,由于新冠疫情的冲击,蜻蜓FM、喜马拉雅、樊登读书等应用纷纷通过提供VIP会员优惠或免费内容等途径,向居家人群发放福利,从而吸引了大批新用户加入“听书”行列。喜马拉雅公布的统计资料表明,2020年第一季度,该平台上的音频阅读听众数量同比提升了63个百分点,整体收听时间更是增加了将近一倍。公司内部人士透露,现阶段有声读物已成为喜马拉雅最受欢迎的收听内容种类之一,普通用户每日用于听书的时间大约为三小时,而经常收听的会员每年可以听完十五本以上的有声作品。另一种“听书助手”软件的统计信息也十分惊人,平台注册成员数量快速攀升,现阶段已经超过4.3亿。
听书为何如此受欢迎?众多爱书之人认为,其便利高效、心情舒畅、无需视力的特点,是人们选择听书的核心动机。不论是在出行途中,还是身处熙熙攘攘的街市,抑或是在卧榻上舒缓身心准备安眠之际,听书都能助人随时随地进行阅读。余建军的看法是,喜马拉雅作为创始人兼联席CEO,认为音频具有随时收听、适用多种环境等特点,可以很好地适应当前人们搜集资讯的方式。
去年张女士总共阅读了22本出版物。她在媒体担任编辑,习惯于做家务的同时聆听经济类读物。她表示,现代人的日常工作多面对电脑,导致眼睛和颈部容易感到疲惫。休息时,人们往往缺乏精力进行深入阅读。因此,用耳朵来接收信息会让人倍感轻松,同时也能让家务劳动变得不再单调乏味。
如今生活步调迅速,人们难以抽出整段时间静心阅读,然而世界发展迅猛,大家对知识的渴求日益增加,在这种境况下,听书这种门槛较低的学习途径,在快节奏的生活与学习之间寻得了契合点,实现了满足人们阅读期望的目标。
听书与传统书籍正在走向融合
音频读物走红,推动了有声内容平台迅猛发展,诸如咪咕、蜻蜓、考拉、荔枝、喜马拉雅FM、樊登读书、懒人听书等应用纷纷涌现,呈现遍地开花的态势。经过调查,国内现有两百多家提供有声阅读服务的平台,许多手机新闻应用、微信读书、QQ阅读等产品也相继增加了音频播放选项,部分仅以文字图片形式传播的公众号,同样开始运用声音进行内容传播,这种做法广受读者喜爱。
市面上听书软件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直接把文字读出来的朗读型,另一种是分析讲解书本内容的解读书型,比如罗辑思维、樊登读书等,前者是将书籍内容直接转化为语音,后者则是拆解书籍,讲解其中的核心思想。
数月之前,政府职员孟女士购入了“听书软件”的年度订阅资格,跻身该平台庞大用户群体之中。在此期间,她逐步听完了《石头记》《百年孤独》等篇幅宏大的作品,坦言此类书籍对她而言,实难直接阅读,不过播音员的讲述十分引人入胜,将诸多晦涩的文字转化为浅显易懂的内容,从而助她领会,不知不觉间便听完了一整本书籍。
实际上,有声读物正与纸质图书相互结合。一些出版机构借助在纸质书籍上附加听书服务的二维码,通过与听书服务提供商达成授权协议,或者构建独立的音频出版物网站等不同方式,积极拓展有声读物领域。人民文学出版社中,大约六成的出版物配备了配套的有声版本,出版社数字出版与科技部主任赵晨表示,该社一直致力于研究并实践新的技术手段和出版模式。早在2014年,该社就着手进行纸质书籍与有声读物相结合的营销尝试,并成功制作了“名著名译”系列的有声作品。2018年岁末,人文社创设了音频店铺“人文读书声”,旨在为顾客提供多元化的阅读途径,涵盖线上听书、电子读物、视频阐释等形式。赵晨指出,民众阅读模式的演变,促使整体市场朝向线上化、数字化方向演进,他补充道,现阶段听书在内容版权、主播平台及市场层面,已经构建起较为完善的产业链条。
还有一款专门制作音频读物的凤凰书阁软件,收集了凤凰公司所属的九家出版社的重要作品,凤凰书阁软件的负责人指出,作为一个老牌的出版单位,从事音频读物业务最大的长处是掌握许多经典著作的版权和上乘内容,而这是音频出版工作中最为关键的部分。
纸质阅读和有声阅读不是竞争关系
听书广受欢迎,但业内有人对此表示疑虑,这种听的方式算不算阅读,工具的变化是否导致阅读变得肤浅,长期听书的人还会不会选择购买实体书籍
尼古拉斯·卡尔在其著作《浅薄》中阐述观点:数字信息的浪潮深刻影响了人们的阅读方式,同样也限制了思维的发展程度;为了适应社会发展,人们匆忙吸收知识,却牺牲了专注探究、深度思考以及长久记忆的学习才能。
一些爱书之人深有同感,他们坦言,与听书相比,自己更偏爱实体书籍,主要缘由在于实体书能够逐页翻动,随时回看心仪的篇章,反复体味精彩的句子,还可以划出要点、做上记号。对比而言,收听有声读物的情况很容易让人分心,阅读这种活动必须专心致志,你若一边从事其他事务,目光却投向了外部环境,耳朵又不得不接收信息,进行多任务处理时,根本无法确定哪个感官在起作用。
南京师范大学新闻传播学院高山冰副教授指出,有声读物具备获取便捷、信息丰富的优势,听众在理解上比较容易。然而,传统书籍带给人的思维锻炼是音频读物难以企及的,倘若当代人越来越习惯于“简单”的阅读模式,必定会造成阅读与思考水平的下滑。听书时容易受到各种因素影响,导致信息被冲淡,这样就不利于深入理解内容,也难以构建完整的知识结构,知识网络也就难以形成。当原本需要花心思啃读的书籍,最终变成了轻松听来的内容,时间长了,读者自然会丧失钻研难懂读物的兴趣和本领。但他也指出,有声读物能够作为纸质图书的补充形式,为人们提供更多阅读的途径。
一些听书爱好者,一旦对某部作品、某个作者或某个专业领域产生关注,很可能会购买实体书来深入研读。出版机构制作有声读物,目的是让读者获得更丰富的阅读体验,从而带动实体书的销售情况。赵晨觉得,传统出版业在数字时代碰到的难题,有声读物等数字出版模式是现在可以好好做的领域,纸质阅读和有声阅读并非对立,而是能彼此增益,一部著作既有纸质版又有音频版,它的声望和意义会因出版形态的丰富而变得更强。
确实,不少出版社的负责人透露,录制音频制品的开销要显著大于发行电子文本和印刷书籍,里面涵盖了著作权费用、录音费用以及配音演员的报酬、编辑加工费用和维护渠道的费用。尽管如此,赵晨依然对有声书行业的发展态势抱有乐观预期,因为这个领域是出版业数字化整合、文学价值提升的必然路径,今后他们会严格把控内容质量,筛选出更契合语言艺术和听觉感受、更便于读者领悟的佳作,推动有声阅读迈向更佳的境界。(王慧 付娜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