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0元月饼成本只要44元,月饼一年只卖一回,凭啥这么暴利?

日期: 2025-10-10 11:06:26|浏览: 2|编号: 151289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谁也未曾料到,这种每年仅在一个月内发售的糕点,最终能成为一家公开募股企业最赚钱的业务单元。

有些月饼标价高达上千元,实际造价却只有一半,并且附带的券还可以反复交易获利。

从小龙虾、榴莲到酸菜牛蛙,人们究竟是为了品尝美味而食用月饼,还是将其当作一种社交手段?坦白说,这种食品已经不再是单纯的饮食文化,而更像是一场普遍存在的社交较量。

但我今天最想说的,只有一句话:月饼,太能赚钱了。

月饼仅在特定时节销售,持续一个月时间,依靠节日氛围和赠送需求,实现了“单季获取全年收益”的传说。

来看看几个头部玩家的数据。

广州酒家在2021年售出15200吨月饼,获取了152.1亿元收益,其毛利润比率达到了56.61%。

元祖股份的月饼业务在2021年实现了51.51%的毛利率,这个数据创下了该业务有记录以来的最高水平,其历史峰值曾一度超过65%。

五芳斋,主要经营粽子,不过他们的月饼业务这些年增长很快,每年提升18.92%。

烘焙领域资历深厚的克莉丝汀,即便经营状况出现下滑,其月饼业务的利润率依然达到了41.28%。

这里强调的是利润率,具体而言,一件标价100元的月饼,其生产费用或许不足44元。

在整个商品销售行业中,利润率控制得如此之高的,除了酒类产品、金饰制品,可能就只有月供食品了。

月饼凭什么这么赚钱?答案分三层。

日常需求临时激增,加上节日促进,还有冲动性购买行为:月饼一年仅售一次,但就是这种“专属特性”,造就了大规模、频繁发生、显著特征的商品送礼需求。

送礼者只注重排场,不关心味道,收礼者只求体面,不在乎真吃,追求的不是食物本身,而是“赠送”的仪式感,以及特定的场合氛围。瞄准节日消费和人情压力,无论价格如何竞争,都能稳固市场。

包装增值需下功夫,标价马上增三成:所谓“节日三样礼”:一包糕点、一个铁盒、一条绸带。

实际情况是,月饼的包装费用或许会超过月饼的价值本身。有业内人士表示,价值两百元的月饼礼盒,其内部物品的实际价格可能只有十几元。

它具备合法性质,国家虽然设定了包装成本不超过二十五分的标准,但界限不清,为生产者提供了充分的回旋余地。

你觉得贵,它说是文化创意。你说浮夸,它讲传承审美。

月饼券+黄牛+回收机制:一张券转三道手,躺赚闭环已形成。

最狠的还是这套“纸上变现”模式。

一张价值100元的月饼代金券,制造商分配给零售商时仅售60元,零售商再以80元的价格转卖给消费者。

送礼者觉得显摆,接受者不愿去领取,转手给中间商换取四十元。中间商再转卖给制造商时抬高十元,整个流程完全脱离了制造环节。

更加令人意外的是,并非所有发放的代金券都会被用来购买月饼,厂商因此能够节省相当可观的费用。

说白了这是月饼“金融化”的游戏。稳赚不赔,只靠人心。

大家都知道月饼价格高,还是吸引很多人去购买,买回来之后却不怎么吃,吃的时候又觉得不划算。不过生产厂商依然赚得盆满钵满,每年都有稳定的利润。

广州酒家在2021年的经营状况显示,第三季度的营业额占据了全年总量的45.86%。同时,该季度的净利润也达到了全年总额的72%以上。换句话说,仅用三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全年度将近百分之七十的利润指标。

这就如同售卖冰棍的店家仅在气温最高的那个月营业,能够售罄所有存货,便足以支撑整个年度的运营开销。

那为什么越来越多“跨界玩家”也跑来卖月饼?

如今的月饼市场,已非传统糕点商所垄断,星巴克、哈根达斯纷纷推出特色月饼;网易、小米、美团、华为等科技企业,也相继推出限定款礼盒;三只松鼠、百草味、来伊份这些零食品牌,更是每年都不忘推出全新产品。

有人声称他们图的是“赚钱”,这道理很对。利润率能达到六成以上,谁不羡慕呢?

但说到底,他们还是在打品牌、搞调性、蹭节日流量红利。

月饼在他们眼中,并非普通食物,而是“限定版的企业附属商品”。赚取利润是一方面,更深层的意图在于巩固“顾客印象”。

这行业的问题,真就只有“贵”吗?当然不是。

最大的问题在于:极度依赖中秋节,现金流季节性极强。

比如广州酒家,在非中秋时段,月饼销售额微乎其微,仅在一季度内勉强达到5000万元。

倘若假期密集出现,或者运输环节遭遇阻碍,抑或是疫情出现新变种,连锁反应便会立刻让本季度彻底崩盘。

比如五芳斋,粽子主要在端午节期间售卖,月饼则是在中秋节期间销售,这两个重要的销售节点时间相近,如果节日期间的营销活动出现失误,就会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

说直白点,月饼这钱的确好赚,但也只是在9月。

未来这行业会怎么走?还能躺着赚钱吗?

根据官方态度,“天价月饼”和“过度包装”已被严格管控,政府要求降低包装费用,控制礼盒售价,并且会严格审查每盒价格超出五百元的月饼。

现在资金不再像从前那样踊跃了,证券公司加强风险管理,利润构成的公开性提高,网络零售商的价格比对作用显现,这些都在逐步消除虚高。

唯一还能让月饼厂商笑开花的,就是品牌+创意+体面需求。

不要以为“东家月饼没你香”,今年的不一定能猜中明年的流行口味,去年是“冰皮奶茶味”,今年用户或许就想吃个“酱香拿铁莲蓉”。

而且留意,年轻群体对于赠送礼物的必要性的认同感正在减弱,00后尤其坦诚,提议送月饼时,他们更倾向提议通过支付宝转账。

这一代消费者,已经不再为“设计精美的空包装”买单。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