昔日“冰淇淋爱马仕”,如今关店400家!哈根达斯怎么凉的?

日期: 2025-10-11 23:08:32|浏览: 1|编号: 152378

友情提醒:信息内容由网友发布,本站并不对内容真实性负责,请自鉴内容真实性。

在美国超市冷柜里,哈根达斯只是一盒普普通通的冰淇淋

价格比别的牌子稍贵,但也就相当于咱们买一支“和路雪”。

[]

可一到中国,这玩意儿摇身一变,成了身份的象征。

九十年代,一个冰淇淋卖到三十元,即便是普通劳动者,即便是收入尚可的职员,也要斟酌一番才能决定是否购买。

价格越高越受欢迎,甚至有人克服困难排队,就是为了向伴侣展示:“走吧,咱们去享受哈根达斯。”

那时候,吃哈根达斯不是为了冰淇淋,而是为了体面。

一球冰淇淋,能换来别人投来的羡慕眼神,这买卖怎么看都划算。

但到了今天,局面彻底反过来了。

店铺数量从鼎盛时期的四百余家,锐减到如今不断关闭,甚至有传言称将全面剥离在华业务。

曾经的高级货,如今正沦落成“没人愿意碰的鸡肋”。

哈根达斯近年来的境遇,并非单纯一个企业的兴衰记录,它更像是一面反映,映现出我国民众消费心态的深刻转变。

01

九十年代的中国,改革开放刚起步,能出国的人凤毛麟角。

那时候人们对于外国品牌的认知,基本上就是“优良”和“高档”的象征。

喝百事可乐很时髦,穿阿迪耐克很时尚,至于哈根达斯,它代表着情调和地位的体现。

哈根达斯经营有方,它不去普通商店参与低价竞争,而是选择在高档商业区进行销售。

店面装饰得似西式餐厅,设有水晶灯,摆放皮质沙发,铺设大理石桌面,侍者递送冰淇淋的姿态,宛若传递红酒。

广告更是直戳人心,爱她,就请她吃哈根达斯。

简简单单一句话,把爱情、浪漫、身份全绑在一球冰淇淋上。

那对年轻恋人确实当真了,他们带女友去哈根达斯,在那个时期被视为最高级的浪漫体验。

很多人第一次去哈根达斯,点的不是冰淇淋,而是一种体验。

在豪华场所悠闲地细细品味一口,就能让他们觉得,自己的生活与过去大不相同了,他们正享受着“富裕时光”。

所以说,哈根达斯售卖的并非冰凉甜点,它出售的是虚荣,是夸耀,是地位象征。

02

21世纪以来,民众经济状况得到改善,对生活水准的要求日益增高。

喝咖啡、吃西餐、逛大商场,成了都市人周末的固定节目。

在市场热潮中,哈根达斯迅速发展,分店数量从几十家激增至四百多家,几乎占据了主要城市中心地带的繁华区域。

北京的王府井区域,上海的淮海路沿线,以及广州的天河城商圈,任何一个人气旺盛的地点,都可以发现那个标志性的红色标识。

那个时刻的情形是这样的,外出购物感到疲倦,便拽着同伴前往哈根达斯,选择了一份含两个甜筒的套餐,在沙发上悠闲地交谈。

哪怕味道没有多惊艳,但气氛够浪漫,逼格够高,这就足够了。

商场招商时,能拉到哈根达斯入驻,就像装上了中央空调。

它代表着商场的档次,甚至能带动周边店铺的生意。

更绝的是,哈根达斯抓住了中国人送礼的习惯。

冰淇淋月饼、冰淇淋蛋糕,包装精美,价格翻几倍依旧有人抢。

谁家中秋送哈根达斯月饼,那就是有品位的象征。

生日蛋糕写上定制祝福,更是显得讲究又大方。

可以说,巅峰时期的哈根达斯,是都市小资生活的代名词。

它不仅仅是甜品,而是一种身份场景。

03

真不巧,现在的情况已经不同了。从2015年开始,人们买东西的思路不知不觉地转变了。

首先是价格刺痛了消费者。

目前调查结果显示,百分之七十以上的民众购买冰淇淋的预算不会超过十元,而愿意支付二十元以上的人数比例不足百分之七。

而哈根达斯的价格通常在一球三四十元或五十元,这让许多年轻人认为它不划算。

一句话,当年吃哈根达斯是因为贵,现在没人吃还是因为贵。

接下来,市场上同类竞争者数量持续增加,本土新兴品牌涌现的频率,已经超越了哈根达斯调整产品风味的节奏。

野人先生、罗曼林、波比艾斯,不光口味贴合国人口感,还便宜。

十块钱一球,味道更足,名字更新鲜,年轻人当然愿意尝试。

更为重要的是,当前的社交环境发生了转变,从前情侣常选择哈根达斯来营造特殊氛围,现在人们则更倾向于光顾奶茶铺。

喜茶、奈雪随手就能买到冰淇淋,拍照发朋友圈更有话题。

相比之下,哈根达斯老派的门店和慢吞吞的服务,显得格外无聊。

再加上健康风潮兴起,低糖、低脂、类产品火爆。

哈根达斯几十年来口味没啥变化,年轻人吃腻了。

于是,门店的处境就越来越尴尬。

有些店一天订单不足百单,租金和人工却高得吓人。

中秋节时特别受欢迎的冰淇淋月饼,如今已不再是紧俏商品,分销商在社交平台集体降价一半促销,库存依然难以售罄。销售量与前一年相比锐减了将近九成。

一球冰淇淋能卖半天工资的神话,就这样被一句“不值”击碎了。

04

事实上,哈根达斯曾经尝试过改变经营策略,它与山姆会员店联手,推出了“189元10球”的成套销售活动,这可以看作是它放下身段的表现。

在广州推出9.9元外带咖啡,想吸引路人。

甚至也在小红书发短视频,展示冰淇淋的制作过程。

这些举措,实在微不足道,年轻人渴求的是完全的真心,而非零零碎碎的表面功夫。

未来,哈根达斯可能只有三条路:

全方位实现本土化,推出桂花乌龙茶、茉莉绿茶、红豆抹茶等具有中国风味的饮品,并且与国内流行的文化形象合作,意图重新吸引年轻群体融入社交场景。

其次,减价。完全卸下“高端冰淇淋”的标签,将自己定位为一般甜点商,首要任务是生存下去。

第三,变卖店铺,改行单卖商品。持续在超市、小卖店和网上销售整箱产品,舍弃门店这种成本高昂的买卖方式。

不管选哪一条,都意味着它必须放下“高奢品”的架子。

因为今天的消费者,早就不是九十年代那群为面子买单的人了。

05

哈根达斯的兴衰,其实就是中国消费观念的一部小史。

九十年代,大家购买外国货追求时髦,二十一世纪初,大家购买商品看重地位,现在,年轻人购买东西只看是否划算。

过去光顾哈根达斯是显示身份,如今这已变成谈资,花三四十元购一球冰淇淋,还不如点一杯奶茶同时更新社交动态。

冰淇淋可以流行,也可以冷落,其内在的因果关系十分明了,只有那些深刻理解顾客需求的人,才能持续发展。

哈根达斯存在一个显著缺陷,就是它未能及时适应时代发展,依然执着于过去作为高端品牌的形象认知。

要想在中国留下来,它必须学会把架子放下,重新接上地气。

毕竟,在今天的消费市场,冰淇淋能火,也能凉。

唯一不变的道理是:谁能读懂消费者的心,谁就能活下去。

#头条深一度#

提醒:请联系我时一定说明是从夜讯箱包皮具网上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