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目新闻 见习记者 应悦 朱高祥
新兴商业模式的迅猛增长,使得自由职业逐渐成为部分青年人的职业取向,这与传统的雇佣关系形成对比。近期,劳动和社会保障部公布了全国需求量最大的100个岗位,其中43个属于制造业领域。“用工荒”是制造业者普遍面临的困境,然而为何年轻人对工厂工作缺乏兴趣呢?
100个“最缺工”职业中 43个属于“生产制造”类别
图据 人社部官网
根据人社部官方网站公布的《2021年第四季度全国招聘需求量超过求职量的100个职业排名》显示,营销人员、餐饮服务人员、商品销售员、汽车操作工、家庭服务人员、安保人员、包装作业人员、客户服务管理人员、清洁服务人员以及快递配送人员等职业,均位居该榜单前十位之内。
本期“排行”显示,制造业劳动力短缺问题依然存在,而“智能制造”行业的用工不足现象更为严重。在职业构成中,有43种被归类为第六类——从事生产制造及相关工作的人员,这些岗位包括汽车制造和消费行业中的“汽车零部件再制造人员”“汽车装饰件加工人员”“汽车维护人员”等,这些职业近期被纳入统计范围,在智能制造行业中,“多工序数控机床操作与调校人员”“工业机器人系统操控人员”等职业的排名有所提升,但工程类岗位的空缺问题变得更加突出。
年轻人为什么不愿意进工厂?
近些年,送餐、网购、网络带货等行业吸纳了许多年轻劳动力,传统制造业从业人员减少情况严重,以至于出现有人表示“宁肯做送餐员也不去工厂”的现象。
觉得并非所有年轻人都愿意从事送外卖工作,主要是因为外卖行业尽管辛苦劳累且存在一定风险,但薪资待遇相对优厚。另一方面,众多实体公司、制造单位面临市场竞争异常激烈,同类商品泛滥问题突出。尤其对于那些缺乏强大核心技术与竞争优势的企业,其盈利状况不佳,提供给劳动者的报酬也相对较低。”中国民营经济研究会理事谭浩俊告诉天目新闻记者。
广东省就业服务管理局负责人夏义兵谈到,当前,就业岗位正从第二产业向第三产业转移的现象较为显著,第二产业吸纳劳动力的份额在减少,而第三产业的需求在增加。其中一个原因是,从事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公司,其盈利能力有限,工作条件也不够有吸引力。另一方面,由于新一代的从业者,他们的要求水准较高,可供挑选的岗位更多,倾向于在时间安排较自由、报酬较优厚、进入条件较简单的服务领域工作,对于承担繁重负荷的旧式制造业则兴趣不大。
通过浏览求职平台,了解到工业领域招募技术人员的月收入普遍介于一万到两万四千元之间,诸如设备安装专家、压制流程专员等职位,然而这些岗位往往对应聘者有较高要求,既需具备专门学问,又期待其拥有相关领域的工作履历;而基础岗位,比如品质检验人员,企业提供的薪资则通常在五千到八千元这个范围。
某制造业公司招聘信息
送外卖能赚多少钱?3月4日,广州市总工会公布的《2022年广州市主要行业职工薪酬福利集体协商参考信息》表明,广州多数外卖人员的收入超过十万元,收入分布中,八千元到一万元的部分占比例最大。
资料源自《2022年广州市主要行业职工薪酬福利集体协商参考信息》
根据相关资料,大概有百分之六十八的快递人员年纪不到二十五岁,拥有高中及以下学习经历的占将近九十之比,在这些快递人员中,每天工作九到十二个小时的比例达到百分之七十一点五。与2020年相比,2021年快递人员的收入增加了17000多元,这也和业务量的增加有着非常紧密的联系。
因此,当缺乏专门学问和行业历练的年轻人,选择去制造企业担任基础岗位时,其收入或许会少于那些奔波于大街小巷的快递人员。在入行条件相对宽松的快递配送领域,年轻人获取的是劳动所得。
制造行业缺人有破解方法吗?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碧桂园集团董事会主席杨国强呈递了相关提案,内容涉及加速智能建造产品技术的推广,旨在协助实现“双碳”目标,并促进建筑业实现更高质量的发展,提案中提到,传统建筑行业由于工作性质特殊,存在体力消耗大、作业场所条件不佳、存在较多安全隐患等问题,因此对年轻劳动力的吸引力不断减弱,建筑领域“招工难”“就业荒”的矛盾日益突出他建议迅速促进智能建造相关产品和技术得到普及,积极扶持建筑机器人以及智能施工设备的应用,增强工程建设的自动化程度,从而减轻行业劳动力不足的问题。
以具体事例来说明,混凝土浇筑是工地上最辛苦最费力的环节之一,为了确保工程进度,过去常常要求工人不间断地工作超过12个小时,并且强度很大。但是自从应用了建筑机器人技术,人和机器开始协同工作,使得整个混凝土施工队伍的人数从原先的12人降低到8人,从而显著提升了工作效率。
建筑工人借助精通运用建筑机器人,转变为施工领域的技术专才——智能建造领域的技师,既掌握传统建造方法,也熟悉现代智能建造技术。建筑机器人的推广使用,在减轻工作负担、降低工作相关疾病发生率的同时,也增强了传统建筑工人的职业地位,让科技真正助力传统建造业。这种模式,制造行业同样可以采纳。
要吸引年轻群体重返制造业,关键在于提升工厂的经济效益,优化作业条件,使他们在实体公司工作时能获得荣誉感,愉悦感,以及价值实现感。谭浩俊谈到,除了企业自身的努力,国家层面也能够通过政策倾斜,给予制造业更多扶持,优化市场氛围与购买氛围,促使制造业产品能迅速转化为利润。需要为青年人提供一些科技领域的锻炼和指导平台,使他们能够融入实体产业,熟悉实体产业的运作模式,这样青年人才才会逐步重返实体制造场所。
三月五日,全国人大代表李承霞在受访时也提及了如何招徕年轻群体投身技术工种的议题,她提议需要为企业里的技能型人才建立起职称评审的途径。一旦职称获得晋升,相应的薪酬福利也应该同步提升,以此调动技术工人的工作热情,从而吸引更多年轻学子选择进入工厂工作。